(宋)向子諲《秦楼月·芳菲歇》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向子諲
秦楼月·芳菲歇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秦楼月》通常称《忆秦娥》。以李白词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而此调又仿自太白词,故以名。此调凡十句,每句下三字的平仄均作“平平仄”定格(贺东山有《忆秦娥》:“晓朦胧……”以全叶平声韵,与此异)。且韵脚例用入声,即在两个曼声长吟的平声之后,用疾切决断的入声煞住,造成一种长吟远慕、悲凉慷慨的音节。《酒边词》颇有坡仙风格,胡致堂以为向伯慕词“步趋苏堂而哜其胾者”,此词足以当之。
向子諲,字伯慕,江西清江人,但是他于政和年间曾卜筑宛丘(今河南淮阳县),这词里提及的“故园”当指宛丘的居所。那里已经沦陷于敌人的铁蹄之下,无从归去的了。在这芳菲凋谢的暮春,登临纵目,远眺淮阳的故园,故园是望不见的,却望得见一片烽烟,怎不令人伤心悲切?!“伤心切”叠句和下阕的“空啼血”叠句,均《秦楼月》定格。但是向氏此词更于上阕结处用“无边烟水,无穷山色”重叠两个“无”字。“无穷山色”的“无”字,可平可仄。但是万红友认为必用仄声方好,得去声尤妙。例如李白词此处“霸陵伤别”句的“霸”字,便用的是去声。向氏于此处用了个平声的“无”字,虽然不如去声字响亮,但是由于跟上句“无边烟水”的“无”字重叠,增强了“反复”的效果。陈望道先生在他的《美学概论》中说:“反复的形式虽然简单,也有不可轻视的价值。”因为“同一的东西非常多地重复着时,容易使人沉入无限的思索里去”。前面两个“伤心切”的反复,已经勾起了读者的沉思。这里再接以“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叠用了两个“无”字,其效果比单用一个仄声字强多了。且“无”字属唇音明母,从声音上就给人一种朦胧、冥想、伤感的印象,现在又以反复的形式出现,令我们感受到作者有无边的哀怨,无穷的伤感,一起涌向了笔端,注于纸上。
下阕以“可堪更近乾龙节”过阕,把上阕抒写的伤感内容更加扩大、深化了。《东京梦华录》卷九:“钦宗四月十三日生,为乾龙节。”而钦宗赵桓此时却身为金人的俘虏,囚居北国。对于这个日子,作为一个宋朝人是不能不伤心的。现在节序正迫近这令人感伤的日子,野外还传来子规鸟的悲鸣,诚足以令人眼中泪尽而啼血矣。这里用了望帝化鹃鸟的故事。《十三州志》云:“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望帝名杜宇,他的魂魄所化的鸟便也名为杜宇,或杜鹃。又因这鸟的鸣声像是在说“不如归去”,所以又称“子规”或“催归”。羁旅之人,漂泊流徙中,听到这唤人归去的哀啼,怎能不伤心泣下,直到泪尽而啼血。据说子规鸟苦苦悲鸣,最后一直要啼叫得流出血来的,那么这里“空啼血。空啼血”的叠句,写的并不单单指词人自己,当然也是写那悲啼流血的子规鸟吧,而子规鸟又传为望帝的魂魄所化,现在时序又正近乾龙节的时刻,当也是写那囚居在冰天雪地的五国城中的钦宗赵桓罢。顺着这一根隐伏着的线追寻下去,我们似乎能触摸到词人那剧烈跳动的脉搏了。但词人却陡地一勒丝缰,把激情融入了拂晓的淡淡的烟景中去了。“晓风残月”本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移到此处来,全然换了一种境界,这也是艺术家的妙笔化工哩!
《秦楼月·芳菲歇》(向子諲)全文翻译鉴赏 秦楼月·芳菲歇 向子諲 系列:宋词三百首 秦楼月·芳菲歇芳菲歇,故园1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可堪更近乾龙节2,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释1故园:向子于政和年间曾卜居宛丘(今河南淮阳县),此处即指宛丘居所。2乾龙节:钦宗四月十三日生,此日为乾龙节。 赏析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北去,中原尽失。这样的时局下朝野志士无不拔剑斫地,切齿扼腕,于是词坛上产生了一批令人读后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见其慷慨磊落之气的作品。向子諲这一首《秦楼月》,题旨相同,篇幅虽短,感情的容量却并不小。另外这首词表现上也自有特色。全诗结构分上下两阕,词意可分三层。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逝景象,似实而虚。因为词人并非吟咏节序,抒发一般的伤春伤别情怀,所以下面不再展开对景色的描绘。当此春末夏初时节,萦绕词人心间的是什么呢?是「故园目断伤心切」。这句中「故园」可作家乡解,但向子諲家江西临江,并未沦落于金人之手,这里显然是指失去的国土。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不可见,对于一个胸怀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来说,怎能不悲伤痛苦呢?这一句,是词人内心感情的直捷表露。但如果任凭感情的驱使,沿此思路写下去,就未免有一泻无余之病了。词是吟咏性惰的,但最好是诉诸具体的事物。至此,词人笔锋一转,由直而曲,欲吐又休,不言情而转写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词人眼中所见,唯有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这一景象,既是「故园目断」含义的丰富和扩展,又使「伤心切」这一心理活动形象化;同时,无边无际的自然山水,又恰到好处地隐隐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情感的悠远的惆怅。所以,读至此,读者简直分不清词人是写景呢,还是抒情。景与情合,情以景生,情景交融,「悲喜亦于物显」(王夫之语),正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的妙处。下阕「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意思。此乃词人着意用力之笔,正是这两字把上阕「故园目断伤心切」的感情向前深化了。词人为何春末夏初时节思念故国呢?因为是「更近乾龙节」。《易·干》:「九五,飞龙天。」乾卦以龙取象,所以古人便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是北宋钦宗赵恒的生日。据《宋史·礼志》记载:「靖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太宰徐处仁等表请为乾龙节。」从记载中可以想见当年此日,朝廷中群臣为皇帝祝寿,钦宗赐宴,好一派隆重的寿宴的盛况!而此时又是四月,乾龙节又将近,然而此时却是神州板荡,山河易主。词人抚今追昔,怎能忍受得了如此巨变呢?于是万千感触,化为使人不忍卒读的词句:「眼中泪尽空啼血。」这一句,哀怨悲凉,撼人心魄。向子諲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将领。公元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下,一路杀奔江西、湖南。此时向子諲正潭州(今长沙)知州任上,有人建议暂避敌锋,他大呼曰:「是何言之不忠也!使向之诸郡有一二能为国家守,敌其至此耶?朝廷使我守此潘也,委而去之,非义矣!」(见汪应辰《向公墓志铭》、胡宏《向侍郎行状》)他亲率军民血战数日,终因实力不济而城破。事后,他的好友陈与义赠诗,诗中赞曰「柱天勋业须君了」(《题向伯恭过峡图》)。然而词人想当时家亡国破,君辱臣耻,却又回天无力,胸中不禁充塞着极度的愤恨和悲哀。这样深沉难遣的感情郁积胸中,实非「眼中泪尽空啼血」一句不能尽之了。以上为词意的第二层。紧接着,词人由人的「空啼血」联想到自然界的子规,感情又进一层。按《秦楼月》词调的要求,「空啼血」是承上句而来,并非是语句的简单重复,而用以引起以下句意。词人因情设景,以「子规声外,晓风残月」这样凄厉萧索的意境结束全词。子规即杜鹃鸟。子规啼血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山甫《闻子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晓风残月」,是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名句。这首词虽是移用,但词人显然对「杜鹃啼血」内涵进行了改造。此词中它表现的已不是离别的愁苦,而是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了。「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是因情而设景,也就是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它以丰富的内蕴,传达出词人心中的无限哀怨,撞击著读者的心扉。全词感情真挚,情景交融,在《酒边词》中,是一首成功的小令。但终因其忠愤有余而少豪放之气,且词中意境独创性少,新鲜感不足,不免影响了它的艺术感染力量,在宋词中未臻上乘。
秦楼月·芳菲歇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秦楼月·芳菲歇 [作者] 向子諲 [朝代] 宋代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标签: 伤春 词 情感
《秦楼月·芳菲歇》注释故园:向子于政和年间曾卜居宛丘(今河南淮阳县),此处即指宛丘居所。
乾龙节:钦宗四月十三日生,此日为乾龙节。
《秦楼月·芳菲歇》赏析赏析一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北去,中原尽失。这样的时局下朝野志士无不拔剑斫地,切齿扼腕,于是词坛上产生了一批令人读后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见其慷慨磊落之气的作品。向子諲这一首《秦楼月》,题旨相同,篇幅虽短,感情的容量却并不小。另外这首词表现上也自有特色全结构分上下两阕,词意可分三层。
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逝景象,似实而虚。因为词人并非吟咏节序,抒发一般的伤春伤别情怀,所以下面不再展开对景色的描绘。当此春末夏初时节,萦绕词人心间的是什么呢?是“故园目断伤心切”。这句中“故园”可作家乡解,但向子諲家江西临江,并未沦落于金人之手,这里显然是指失去的国土。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不可见,对于一个胸怀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来说,怎能不悲伤痛苦呢?这一句,是词人内心感情的直捷表露。但如果任凭感情的驱使,沿此思路写下去,就未免有一泻无余之病了。词是吟咏性惰的,但最好是诉诸具体的事物。至此,词人笔锋一转,由直而曲,欲吐又休,不言情而转写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词人眼中所见,唯有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这一景象,既是“故园目断”含义的丰富和扩展,又使“伤心切”这一心理活动形象化;同时,无边无际的自然山水,又恰到好处地隐隐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情感的悠远的惆怅。所以,读至此,读者简直分不清词人是写景呢,还是抒情。景与情合,情以景生,情景交融,“悲喜亦于物显”王夫之语),正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的妙处。
下阕“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意思。此乃词人着意用力之笔,正是这两字把上阕“故园目断伤心切”的感情向前深化了。词人为何春末夏初时节思念故国呢?因为是“更近乾龙节”。《易·干》:“九五,飞龙天。”乾卦以龙取象,所以古人便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是北宋钦宗赵恒的生日。据《宋史·礼志》记载:“靖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太宰徐处仁等表请为乾龙节。”从记载中可以想见当年此日,朝廷中群臣为皇帝祝寿,钦宗赐宴,好一派隆重的寿宴的盛况!而此时又是四月,乾龙节又将近,然而此时却是神州板荡,山河易主。词人抚今追昔,怎能忍受得了如此巨变呢?于是万千感触,化为使人不忍卒读的词句:“眼中泪尽空啼血。”这一句,哀怨悲凉,撼人心魄。向子諲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将领。公元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下,一路杀奔江西、湖南。此时向子諲正潭州(今长沙)知州任上,有人建议暂避敌锋,他大呼曰:“是何言之不忠也!使向之诸郡有一二能为国家守,敌其至此耶?朝廷使我守此潘也,委而去之,非义矣!”(见汪应辰《向公墓志铭》、胡宏《向侍郎行状》)他亲率军民血战数日,终因实力不济而城破。事后,他的好友陈与义赠诗,诗中赞曰“柱天勋业须君了”(《题向伯恭过峡图》)。然而词人想当时家亡国破,君辱臣耻,却又回天无力,胸中不禁充塞着极度的愤恨和悲哀。这样深沉难遣的感情郁积胸中,实非“眼中泪尽空啼血”一句不能尽之了。以上为词意的第二层。
紧接着,词人由人的“空啼血”联想到自然界的子规,感情又进一层。按《秦楼月》词调的要求,“空啼血”是承上句而来,并非是语句的简单重复,而用以引起以下句意。词人因情设景,以“子规声外,晓风残月”这样凄厉萧索的意境结束全词。子规即杜鹃鸟。子规啼血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山甫《闻子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晓风残月”,是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名句。这首词虽是移用,但词人显然对“杜鹃啼血”内涵进行了改造。此词中它表现的已不是离别的愁苦,而是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了。“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是因情而设景,也就是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它以丰富的内蕴,传达出词人心中的无限哀怨,撞击著读者的心扉。
全词感情真挚,情景交融,在《酒边词》中,是一首成功的小令。但终因其忠愤有余而少豪放之气,且词中意境独创性少,新鲜感不足,不免影响了它的艺术感染力量,在宋词中未臻上乘。赏析二 公元1127 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北去,中原尽失。在这样的时局下朝野志士无不拔剑斫地,切齿扼腕,于是词坛上产生了一批令人读后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见其慷慨磊落之气的作品。向子諲这一首《秦楼月 》,题旨相同,篇幅虽短,感情的容量却并不小。另外这首词在表现上也自有特色。
全诗结构分上下两阕,词意可分三层。
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逝景象,似实而虚。因为词人并非吟咏节序,抒发一般的伤春伤别情怀,所以下面不再展开对景色的描绘。当此春末夏初时节,萦绕在词人心间的是什么呢?是“故园目断伤心切 ”。这句中“故园”可作家乡解,但向子諲家在江西临江,并未沦落于金人之手,这里显然是指失去的国土。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不可见,对于一个胸怀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来说,怎能不悲伤痛苦呢?这一句,是词人内心感情的直捷表露。但如果任凭感情的驱使,沿此思路写下去,就未免有一泻无余之病了。词是吟咏性惰的,但最好是诉诸具体的事物。至此,词人笔锋一转,由直而曲,欲吐又休,不言情而转写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词人眼中所见,唯有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这一景象,既是“故园目断”含义的丰富和扩展,又使“伤心切”这一心理活动形象化;同时,无边无际的自然山水,又恰到好处地隐隐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情感的悠远的惆怅。所以,读至此,我们简直分不清词人是在写景呢,还是在抒情。景与情合,情以景生,情景交融 ,“悲喜亦于物显”(王夫之语),正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的妙处。
下阕“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意思。此乃词人着意用力之笔,正是这两字把上阕“故园目断伤心切”的感情向前深化了。词人为何在春末夏初时节思念故国呢?因为是“更近乾龙节”。《易·干》:“九五,飞龙在天 。”乾卦以龙取象,所以古人便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是北宋钦宗赵恒的生日。据《宋史·礼志》记载 :“靖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太宰徐处仁等表请为乾龙节 。”从记载中可以想见当年此日,朝廷中群臣为皇帝祝寿,钦宗赐宴,好一派隆重的寿宴的盛况!而今又是四月,乾龙节又将近,然而此时却是神州板荡,山河易主。词人抚今追昔,怎能忍受得了如此巨变呢?于是万千感触,化为使人不忍卒读的词句:“眼中泪尽空啼血。”这一句,哀怨悲凉,撼人心魄 。向子諲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将领 。高宗建炎四年(1130 )金兵大举南下,一路杀奔江西、湖南。此时向子諲正在潭州(今长沙)知州任上,有人建议暂避敌锋,他大呼曰 :“是何言之不忠也!使向之诸郡有一二能为国家守,敌其至此耶?朝廷使我守此潘也,委而去之,非义矣 !”(见汪应辰《向公墓志铭》、胡宏《向侍郎行状 》)他亲率军民血战数日,终因实力不济而城破。事后,他的好友陈与义赠诗,诗中赞曰“柱天勋业须君了”(《题向伯恭过峡图》)。然而词人想当如今家亡国破,君辱臣耻,却又回天无力,胸中不禁充塞着极度的愤恨和悲哀。这样深沉难遣的感情郁积在胸中,实在非“眼中泪尽空啼血”一句不能尽之了。以上为词意的第二层。
紧接着,词人由人的“空啼血”联想到自然界的子规,感情又进一层。按《秦楼月》词调的要求,“空啼血”是承上句而来,并非是语句的简单重复,而用以引起以下句意。词人因情设景,以“子规声外,晓风残月”这样凄厉萧索的意境结束全词。子规即杜鹃鸟。子规啼血是在古诗词中常用的,如白居易《琵琶行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山甫《 闻子规 》:“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 。“晓风残月 ”,是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名句。这首词虽是移用,但词人显然对“杜鹃啼血”内涵进行了改造。在本词中它表现的已不是离别的愁苦,而是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了。“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是因情而设景,也就是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 ”。它以丰富的内蕴,传达出词人心中的无限哀怨,撞击著读者的心扉。
全词感情真挚,情景交融,在《酒边词》中,是一首成功的小令 。但终因其忠愤有余而少豪放之气,且词中意境独创性少,新鲜感不足,不免影响了它的艺术感染力量,在宋词中不属于上乘。《秦楼月·芳菲歇》作者向子諲简介向子湮(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向子諲的其它作品○ 卜运算元·岁见梅追和一首
○ 相见欢·亭亭秋水芙蓉
○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
○ 向子諲更多作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6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古诗鉴赏
下一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注释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