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歌别集·金元部分·竹斋集》简介介绍《历代诗歌别集·金元部分· 竹斋集》新诗鉴赏
诗文别集,三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元王冕撰。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别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九里先生、嵇山民、饭牛翁、梅叟、梅翁、竹斋等。世为农,少贫穷,勤于自学,试进士不第,弃去,曾游京师,荐以翰林院官职,力辞不就,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朱元璋义军攻婺州时召为咨议参军,旋卒。
王诗对元末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均有所反映,许多诗篇描绘江南人民在天灾人祸之下的生活图景,诗中充满了老农、盐丁、村妇、养蚕女的血泪。《陌上桑》《江南妇》描写蚕姑织妇一时满足不了统治者无限的盘剥追索或被捉被关,误尽农时,或提心吊胆,冷泪空流。《伤亭户》是表现盐户种种不幸遭遇的。盐场官吏不断提高盐户应交纳盐的数额,大儿二儿被逼而死,结果“田园供给尽,咸数犹不足”,最后也只得一死了之。《悲苦行》《猛虎行》较为深刻地揭露了元统治阶级对人民剥消压迫的残酷性和野蛮性,这种残酷和野蛮超过了历代,这和元统治者文化落后有关。《悲苦行》中借农民之口说:“自来住此十世余,古来未曾罹此苦。”《猛虎行》有句:“折胫败肘无全民,我欲具陈难具陈。纵欲移家向廛市,破獍猰貐喧成群。”这些都是针对蒙古贵族的。王氏还有一些作品是歌颂与统治阶级不合作精神的。《船上歌》中嘲笑了趋奉蒙古统治者的江西少年“君不见江西少年习商贾,能道国朝蒙古语。黄金散尽博大官,骑马归来傲乡土。今日消磨等尘雾!”《山中作寄城中诸友》《山中杂兴》《杂咏》等歌颂了隐居生活。王诗中还有大量的题画诗,大多也是借物喻怀,《应教题梅》一首就充满了战斗精神。
王诗质朴豪放,排奡遒劲,七言歌行不为常格所拘,成就尤高。
王集三卷,为其子王周所辑,有诗无文,续集骆居敬编,兼载诗文,其行状一卷亦居敬所附录。
有清嘉庆三年(1798)刊本,邵武《徐氏丛书》本。
请对《王祯农书》本书及作者略作介绍/static/upload/image/20230207/1126204" (《垦耕篇第四》)又常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异的农具放在一起加以叙述,以便于人们比较采用,说:"今并载之,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无使偏废。"(《耙耢篇第五》)养蚕方面,采撷南北养蚕方法加以叙述,并指出各有的优缺点,目的是"择其精妙,笔之于书,以为必效之法"。(《蚕缫篇第十五》)可以说,在《王祯农书》以前所有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像《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都只记述了北方的农业技术,没有谈及南方,更没有注意促进南北技术的交流。 《王祯农书》在前人著作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吕氏春秋·上农》等4篇只是保存先秦有关农业政策、用地、整地和掌握农时的4篇农学论文。汉代的《氾胜之书》只残存了3000余字,不能见其全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只有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与《王祯农书》相比较,《齐民要术》内容虽包括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以及烹饪等,最后还附有非中国产的一些栽培植物,范围可谓十分广泛,但占了很大篇幅的烹饪显然是不属于农业生产范围的。《王祯农书》则明确表明广义农业包括粮食作物、蚕桑、畜牧、园艺、林业、渔业,而把《齐民要术》中的酿造、腌藏、果品加工、烹饪、饼饵、饮浆、制糖,以及煮胶、制笔等农产品加工的内容都去掉了。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来看,《王祯农书》也超过《齐民要术》。《齐民要术》还没有明确的总论概念,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构成全书的主要是农作物栽培各论,分别孤立地叙述各项生产技术。而《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则相当于农业总论,首先对农业、牛耕、养蚕的历史渊源作了概述;其次以"授时"、"地利"两篇来论述农业生产根本关键所在的时宜、地宜问题;再就是以从"垦耕"到"收获"等7篇来论述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共同基本原则和措施。《百谷谱》很像栽培各论,先将农作物分成若干属(类),然后一一列举各属(类)的具体作物。分类虽不尽科学,更不能与现代分类相比,但已具有农作物分类学的雏形,比起《齐民要术》尚无明确的分类要进步。《农器图谱》是全书重点所在,插图306幅,计20集,分为20门,261目。另外,在《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之间,也相互照顾和注意各部分的内部联系。《百谷谱》论述各个作物的生产程序时就很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农器图谱》介绍农器的历史形制以及在生产中的作用和效率时,又常常涉及《农桑通诀》和《百谷谱》。同时根据南北地区和条件的不同,而分别加以对待。既照顾了一般,又重视了特殊。 将农具列为综合性整体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王祯农书》开始的,也是本书一大特点。我国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发展到成熟阶段,种类齐全,形制多样。宋代已出现了较全面论述农具的专书,如曾之瑾所撰的《农器谱》3卷,又续2卷。可惜该书已亡佚。《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在数量上是空前的。《氾胜之书》中提到的农具只有10多种,《齐民要术》谈到的农具也只有30多种,而《农器图谱》收录的却有100多种,绘图306幅。在做这部分工作时,王祯花费精力最多,不仅搜罗和形象地描绘记载了当时通行的农具,还将古代已失传的农具经过考订研究后,绘出了复原图。 如西晋(265-316年)刘景宣创制的"磨",奇巧特异,用一牛拉,能"转八磨之重"。(《农器图谱·杵臼门》)可惜久已失传,王祯经过查找资料研究、把它进行复原,并名之为"连磨"。又东汉杜诗(?-38年)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来炼铁。到元代制法已不可考,王祯也多方搜访,力求复原,并加以发展。古代水排用皮囊鼓风,而王祯复原所绘的水排已经是用木扇(简单的风箱)来鼓风了。王祯对轮轴特别感兴趣,在"杵臼门"、"灌溉门"、"利用门"中,集中了57种与轮轴有关的生产工具。在此基础上,他自己又创制成了"水砻"和"水轮三事"。其中尤以"水轮三事"最为机巧,具备有磨、砻、碾三种功能。《农器图谱》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卓越成就。在此之后的农书和其他一些书籍,如《三才图绘》、《农政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授时通考》等书中与农事有关的插图基本上都渊源于本书。 "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和"全国农业情况图"也是《王祯农书》的首创。后图的原图已佚失,无法知其原貌。现在书中看到的一幅是后人补画的。"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是对历法和授时问题所作的简明小结。该图以平面上同一个轴的八重转盘,从内向外,分别代表北斗星斗杓的指向、天干、地支、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以及各物候所指示的应该进行的农事活动。把星躔、季节、物候、农业生产程序灵活而紧凑地联成一体。这种把"农家月令"的主要内容集中总结在一个小图中,明确、经济、使用方便,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绝妙构思。 《王祯农书》附录中的"造活字印书法"是王祯把请工匠刻制的3万多个木活字,以及自己发明的可减少排字工人的疲劳与提高效率的转轮排字盘,用来试印《旌德县志》成功的方法与经验的总结。虽然与农业生产无关,但都是对印刷排字技术的一大贡献。
杜牧的介绍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中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5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