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张先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古有寒食,在农历清明前一或二日,时值仲春,景物、气候均极宜人,加以灭火断炊相沿成俗,人人得有闲暇,正好尽情游乐。宋人曾有“人间佳节唯寒食”的话头,宋人笔记中对寒食、清明的民俗多所胪列,均可据以推想当年之盛况。这首词上阕写作者家乡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民间欢度寒食节的种种热闹场面,句句景中有人,富于生活情趣。开头两句写龙舟竞渡,写秋千戏娱,像是电影中由推拉镜头所摄取的两段画面。摄影机向后拉远,展示出水面上一只只蚱蜢式的小龙船,和平地上一座座挺拔矗立的竹架秋千;摄影机向前推时,则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龙船上某一个或某几个奋力挥桨的“吴儿”,和秋千板上某一对或某几对联袂表演的“游女”。他们的身影逐渐变大,遮住人们的视线;这样,由构图变化所显示的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由镜头组接所产生的暗示、联想等作用,无不突出处于竞技状态下充满青春活力的少男少女们,足使读者不禁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够真切感受到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环境气氛,仿佛亲见此类竞技表演所特有的轻灵迅疾与骀荡妖妍之情状。三、四句写“芳洲拾翠”,写“秀野踏青”则像电影中两组摇摄镜头,引导读者纵览郊外游乐的场景全貌。作者仅仅强调人们如何留连忘返,络绎不绝,又是士女如云自不必说,同时还暗示着到处是桃红柳绿,到处是欢声笑语。所有这一切,未必是写眼前景,更有可能是词人据往昔的印象而出以想象之词,借此写情寄兴。
如若这样理解不错,那么换头二句就不仅是写眼前景,而且含有倒叙成分。其中“行云”二字语意双关,既指出间浮云,又从宋玉《高唐赋》出典,借指美人,具体说来是暗喻歌妓舞女之辈。宋词中多有这样用法,如晏殊的“暂时间留住行云”(《凤衔杯》),晏几道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等等,均以“行云”、“彩云”喻指歌舞艺妓。张先这里写“行云去后”,和下句中“已放笙歌”其实是说的同一件事,即日间登门演出的歌舞已经结束,女演员们已经离此而去。据考订张先生卒年为990—1078,可推定题中“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已是86岁的老人。不难想见,他因年迈,虽然欣逢传统佳节,也只能关在宅院里看看歌妓舞女们登门演出,无法像年轻人一样亲赴郊外随处观赏游乐。有人以为“行云借指游女”,则此“行云去后遥山暝”与前面“芳洲拾翠暮忘归”不无抵牾,恐非是。有人以为“行云”二句是说作者“从热闹的郊外回到自己家里,正赶上歌儿舞女都已经表演完了,纷纷散队去了”,揆之情理亦不甚合。在笔者看来,换头二句其实表明词人于乙卯寒食节并未出门,但他对于堂上歌舞毫无兴致,纵然是身不由己,其心神却终日向往于山间、湖上、芳洲、秀野种种令人兴奋的竞技表演与娱乐活动。如是则上阕所叙均非作者亲眼目睹,只不过他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所以虽是寥寥数语简单铺叙,却十分传神。由此可见他事实上虽然十分衰老。精神上却能跨越“代沟”,况且不止跨越一道“代沟”;因为他仍怀着年轻人一样的兴致,仍以无限欣赏的态度表现了年轻人特有的兴致。
当然,他充其量也只能跨越“代沟”,不能填平“代沟”。所以当着堂上的歌舞既已消歇,无论声色之娱或神游之乐,竟都随即扫荡无余。词人此时遥见山色转暝,近听池院静寂,便开始玩味另外一种生活情趣了。接下来两句写景,道是“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与前面充满着春天的旺盛生机对照强烈,充分显示出这位耄期老者的闲适心境。若是年轻人,心情绝不会这样快就平静下来的。但从上阕看,作者对年轻人的心情则不仅能充分理解,而且浮想联翩,似乎必欲追踪蹑迹方能尽意,可见他依然保持强旺的生命力,是颇不甘于寂寞的。而下阕又表现一种宁静闲远的意境,则可见他纵然不甘寂寞,却不因在生活中不得不退居二线、三线乃至四线、五线而快快不乐,而黯然神伤。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张先词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尤以善于用“影”字而著称。但他笔下不同的“影”字句,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又不尽相同。如《青门引》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表现情思,显然带着苦涩味;《天仙子》写“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静中显动,则有进取之意;《归朝欢》写“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清空静谧,意境又比较消极。这首词写“无影”,同样表现某种静谧的境界,但毫不给人以空虚寂寞之感;他的《剪牡丹》也写“无影”,道是“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则不仅清空静谧,且有幽冷孤凄的意味。相形之下,月色朦胧中“无数杨花过无影”,显得那样清明澄澈,正足以表现那种精神上十分健全的老人才会有的异常宁静、安详的心境。这里便蕴含着真、善、美。有这种心境的人,容易理解别人,也容易被别人理解。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原文及赏析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是宋代词人张先的词作。此词既是一幅寒食节日的风俗画,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静的夕阳颂。下面是我整理的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释:
⑴《木兰花》:即《玉楼春》。“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八十六岁。“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寒食”见上卷薛昭蕴《浣溪沙》之二注(35页)。
⑵舴艋:指竞赛的龙船。“舴艋”,小船,从“蚱蜢”取义。
⑶笋柱:秋千架的形状。“秋千”今通作秋千。秋千乃后起的名字。
⑷“水中可居者”,见《尔雅·释水》。亦可泛称水边。“拾翠”见上卷李珣《南乡子》之四注(45页)。拾翠鸟的羽毛,以点缀首饰。这里不过借来比喻女子春游。杜甫《秋兴》八首之:“佳人拾翠春相问。”
⑸踏青:阴历二、三月出游郊外,以寒食清明为盛,名踏青。
⑹行云:指天上的云彩,亦借指美人,是双关语。用宋玉《高唐赋》,见上卷冯延巳《蝶恋花》之四注(53页)。
⑺放: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对”,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
⑻上片繁华境界,下片幽静。由人去而夜静,由云散而月明,逐步写来。“无数杨花”一句,说飞絮漫天,却不遮明月,说“无影“更无声,极静中有动态。
赏析:
此词题为“乙卯吴兴寒食”,既是一幅寒食节日的风俗画,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静的夕阳颂。词的上片极写节日的欢乐,下片写欢乐后的幽静。上片从一旁观老翁的眼中写出热闹景象,热闹的景象中仍含有宁静的心情;下片幽静的月色下特意写了柳絮暗飘,亦可谓静中有动。
开篇写的是吴中健儿驾舞龙舟,水面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舴艋是江南水乡常见的一种形体扁窄的轻便小舟,饰以龙头,就是乡民为节日临时装置的简易龙舟,虽无锦缆雕纹,却富乡土特色。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姑娘们特别高兴,她们可以放下女红,走出闺房,双双对对,打着秋千,尽兴游乐。“笋柱秋千游女并”句便说游女荡秋千。“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三、四句用一联工整的对句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拾翠”原指采拾翠鸟的羽毛,语出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后亦泛指妇女水边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览。古代诗词中常以踏青和拾翠并提,如吴融《闲居有作》:“踏青堤上烟多绿,拾翠江边月更明”。这一联泛写寒食游春的活动,与前面赛龙舟、打秋千相配合,有点有面,主次分明。词之上片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
下片转为写景,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映衬,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由动景换静景,画面跳跃很大,但过片却很自然:“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片作结。
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语。
结拍以写景工绝著称。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张子野吴兴寒食词‘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余尝叹其工绝,世所传‘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不仅如此,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此词是一篇韵味隽永的佳作。整首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有闲的耋耄老人所独有的心理状态。全词情景交融,艺术效果颇佳。有人说其末句堪与使作者闻名于世的“三影”合称“四影”,可谓深得此词之妙。
吴兴健儿驾着龙舟,在水面上疾驰。用毛竹做的秋千架上载着少女,宛若天仙。绿洲春色明媚,游春的人儿兴正高,夕阳西下,忘了回家。碧野青青花儿秀,踏青的人儿,来往游不定。行云飘去远山暗,夕阳西下,游春的人儿都不见,笙管息歌舞停,小池庭院寂无声。中庭的夜晚,月色一片清明,无数杨花从空中飞掠而过,不曾留下一丝花影。
1:“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前句说云去山暗,游人散后郊外一片寂静。为上片做结。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寂静,一个‘静’字,又为下文写景做了铺垫。
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
作者简介
张先(990一1078),字子野,湖州(今浙江湖州市)人。他登进士第较柳永早四年,二人创作活动的时间大致相同。稍后的晁无咎说:“子野与耆卿齐名,而时以子野不及耆卿。然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前二句是从慢词的角度谈到张先的作品无论在组织结构及语言运用方面都远不及柳永,后面二句主要指张先小令以“韵高”受到文人的赞赏。晚年来往于杭州、吴兴一带,与苏轼等人有交往。张先年龄虽长于晏殊、欧阳修,但仍然接受他们的影响,尤以晏欧一派的小令擅长。他善于锻炼字句,喜欢写一种朦胧的美,更以“影”字著名。苏轼说:“子野诗笔老,歌词妙乃其余事。”这与柳永专攻慢词又有不同。有《安陆集》一卷。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古诗翻译赏析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先。其古诗全文如下: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前言】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是宋代词人张先的词作。此词既是一幅寒食节日的风俗画,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静的夕阳颂。词的上片极写节日的欢乐,下片写欢乐后的幽静。上片从一旁观老翁的眼中写出热闹景象,热闹的景象中仍含有宁静的心情;下片幽静的月色下特意写了柳絮暗飘,亦可谓静中有动。
【注释】
1、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2、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
3、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4、舴艋(zé měng):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5、吴儿:吴地的青少年。
6、竞:指赛龙舟。
7、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8、并:并排。
9、拾翠: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10、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11、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
12、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13、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14、放:停止。
15、中庭:庭院中。
16、杨花:柳絮。
【翻译】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欢声笑语,隐约可闻。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这里有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后人认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5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隋唐五代·王翰豪荡自负遭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