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重要诗人·贯休诗词研究·重要诗人·贯休
字德隐,俗姓姜氏,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七岁出家兰溪和安寺,与邻院童僧处默辄相唱和,十五六岁时即著诗名。与王贞白切磋诗艺,尝改贞白《御沟诗》“此波涵帝泽”句,易“波”为“中”,为所叹服,遂结为至交。二十岁受具足戒,后移婺州五泄山寺,修禅十年。唐懿宗咸通(860—874)初,游学于洪州,居钟陵山中,后漫游江西、吴越。僖宗乾符(874—879)初,复返婺州。昭宗乾宁元年(894),往钱塘,以诗五首谒吴越武肃王钱镠,后镠以“去伪”、“平越”旌为功臣,特刊休诗于碑阴。旋游黟歙,与歙州唐安寺僧清澜游。乾宁二年初,赴江陵依荆南节度使成汭,居龙兴寺,与吴融日夕过从,酬唱循环;翌年,吴融应召还朝,于光化二年(899)为贯休作《西岳集序》。天复二年(902),得罪成汭,流放黔州,寻逃往南岳衡山隐居。天复三年秋,入蜀,以诗谒王建曰:“一钘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为建所重,特修龙华院禅寺,请为住持,因赐名“禅月大师”,亦呼为“得得和尚”。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十二月卒。休擅诗名,与栖隐、许棠、陈陶、韦庄、吴融、罗隐、韩偓、裴说、齐己等均有酬唱,诗交甚广。辛文房谓其“天赋敏速之才,笔吐猛锐之气,乐府古律,当时所宗”(《唐才子传》)。吴融评曰:“上人之作,多以理胜。复能创新意,其语往往得景物于混茫自然之际,然其旨归,必合于道。太白、白乐天既没,可嗣其美者,非上人而谁?”(《西岳集序》)而贯休并不满意吴融为其诗集所写的序,后又令弟子昙域重序(见昙域《禅月集后序》)。休又善书擅画,其书谓“姜体”,时人或比之怀素;其画以作罗汉像见长,为澜公所画十六罗汉像,为世所宝。今存《禅月集》二十五卷。《全唐诗》编其诗为十二卷,《全唐诗补逸》补诗二首,《全唐诗续补逸》补诗八首,《全唐诗续拾》补诗七首、断句六。《全唐文》存文四篇。事见昙域《禅月集序》、《宋高僧传》卷三○、《唐才子传校笺》卷一○、《十国春秋》卷四七本传。
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原文: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㶉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农家炊烟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院内鲜花迷濛山间流水清泠泠,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㶉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在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注释 1黍饭:黄米饭,唐人常以之待客。馨:香。2濛濛:形容雨点细小。泠泠:形容流水清脆的声音。3㶉(xī)鶒(chi):一种水鸟,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溟渚藏㶉鶒,幽屏卧鹧鸪。」4桑柘(zhe):桑木与柘木。深:茂盛。5蚕:农家养蚕女。渌(lu):水清而深的样子。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创作背景贯休是晚 唐诗 僧,《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这组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创作时间是晚春时节,具体年份不详。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鉴赏第一首头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亦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
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气迷濛,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吱吱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正都是写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且不说濛濛的景色与泠泠的水声,单说树上莺。树上莺尚且如此欢腾聒噪,逗得小儿啼索不休,更可想见大田里农夫抢耕的情景了。
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过后喜悦的心情是农民普遍的心情,诗人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方东树谓「小诗精深,短章酝藉」,方是好诗。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写得短而精,浅而深,景中有情,景外有人,于「澹中藏美丽」(薛雪《一瓢诗话》),于静处露生机。
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如「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陈情献蜀皇帝》),人因之称他为「得得来和尚」。又如,「茫茫复茫茫,茎茎是愁筋」(《茫茫曲》),「马蹄蹋蹋,木落萧萧」(《轻薄篇》),等等。这诗也具有这一艺术特色。在四句诗中,叠字凡三见:「寂寂」,写出春雨晴后山家春耕大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濛濛」,壮雨 *** 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第二首从「山家」一家一户的小环境扩大到周围的大环境。前三句写自然景色。「前村后垄」犹言「到处」。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㶉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著「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 唐诗 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慇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比起晚唐那些典雅、雕饰、绮丽、纤弱的诗来,贯休以其作品明快、清新、朴素、康健之美,独树一帜。 明代 杨慎指出:「贯休诗中多新句,超出晚唐」(《升庵诗话》),真可谓独具只眼。
诗词作品: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诗词作者:【 唐代 】 贯休诗词归类: 【乡村】、【写景】、【抒情】、【喜悦】、【组诗】
贯休 的《山茶花》一诗的解释是什么?一千多年前的兰溪,出了一位走向世界的艺术家,他就是唐代高僧贯休(832-913)。
对山茶,他曾借物喻人,写过一首咏山茶的诗《山茶花》。诗曰:
风裁日染开仙囿, 百花色死猩血谬。
今朝一朵坠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
这首诗大约是贯休到成都龙华禅院后写的。理由之一,是推测当时龙华禅院种有山茶。因为唐代成都已是山茶花栽培的中心。后蜀主孟昶妃花蕊夫人就曾写过《咏山茶》诗。而寺庙栽培茶花更盛行。对此,宋代诗人陆游、范成大等均有咏茶名句。所以贯休看到龙华禅院的茶花,有感而赋诗,就顺理成章了。理由之二,是从贯休的人品和该诗所流露的情绪分析。贯休爱憎分明,关心人民疾苦,痛恨贪官污吏。他的《酷吏词》,愤怒谴责了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暴行。他又有不畏权势的傲骨。他在杭州时曾给吴越王钱?写诗:《献钱尚父》。钱?读后大喜,但要他把诗中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断然回答:“州既难添,诗亦难改”。他不肯依附权贵,收拾衣钵离开了灵隐寺。在成都,他还口占《公子行》,敢于当面讽谏前蜀主王建。他入川时,正是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神州大地田园荒芜,民不聊生之际。一种忧国忧民之情在他心头升起。于是,连鲜艳诱人的茶花,他看见的只是“色死”、“猩血”,充溢着悲凉辛酸的调子。一个“怨”字,又隐晦地折射出百姓的怨声载道。甚至“孙秀”(即“新秀”)也“怨”,可见怨之深。这首诗写山茶开花景象,只用“风裁日染(即风和日丽)开仙囿(即佳圃)”一句,主要是借物抒情,曲折地抒发了贯休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情绪。
诗作一般都有言外之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4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