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蒋捷《霜天晓角·人影窗纱》原文赏析(宋)蒋捷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这是一首清新别致的小词,通过一段折花情事,反映一位闺中女子的高雅情趣和美好心灵。
上片摹写女主人公的心理,思致委曲。窗纱上,倩影晃动,女主人公警觉到有人在窗前折花。她暗自寻思:那是谁呢?为什么竟到自己的院里来折花?窗纱上的倩影,表明折花人是个女子。女主人公打消了上前阻止的念头,反倒怜惜起折花人的爱花之心来。她宽容地想:要折就由她去折吧!只是强烈的好奇心,又驱使她急于了解和自己一样爱花的折花人:她是谁家人,要把花折到哪里去?爱花之心,怜人之情,交织成一种曲折委婉的情思。
下片描叙女主人公的言语,情意真挚。女主人公熟悉自家院里的花,深知屋檐下树枝高处的花盛开怒放,开得最好,于是坦诚相告:靠近屋檐的花最佳,要折就折高处的花。她还请侍女叮咛折花人:最好的花要斜插在最引人注目的鬓发傍,花好人美,这才不辜负它的艳容美色。这番心意折花人接受了没有呢?词中未说,但谁又能拒绝这份真心和好意呢?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诱导和影响折花人,显示出女主人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词中女主人公的地位身份、性格特征、审美情趣等均未正面涉及,然而通过环境烘托、心理刻划和语言描摹,却一一得到深刻的展示。闺房笼罩着透明的窗纱,屋上装饰着翘出如牙的飞檐,院里盛开着繁丽的鲜花,华贵幽美的生活环境暗示出女主人公大家闺秀的身份。窗影晃动,立刻想到有人来折花,透出其警觉机敏;知道有人折花,却由他折去,见出其宽厚善良;关注折花人及其所折花的去向,指明最好的花在屋檐高处,希望折花人折取,托出其纯真无瑕;叮嘱折花人将花斜插在鬓发傍,显出其惜花爱美之心。从警觉到宽容到关切又到怜爱,层层深入,细腻入微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美好心灵和高雅情趣。鲜活的口语,异常的口吻,则显示词人超妙的表现才华和深厚的语言功力。
蒋捷《霜天晓角·人影窗纱》原文及翻译赏析霜天晓角·人影窗纱原文: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翻译及注释 翻译 人影映上窗纱,原来是:有人来摘花。折花,让他随便折吧!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谁家!告诉她:屋檐边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时候,折高一点;戴的时候,要在鬓边斜插。
注释 1、人影窗纱:倒装句,谓纱窗映现出一个人影。影,这里活用作动词,映照影子的意思。2、从:听随,听任。3、向:到。4、檐(yan)牙:屋檐上翘起如牙的建筑物。杜牧《阿房宫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5、鬓(bin)边斜:斜插在两鬓。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赏析从词意看,这首词的主人公应是一位妇女。起句「人影窗纱」,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是谁来折花?」她心里想,这是谁来折花呢?她没有怀疑这人会来干别的,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则她爱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既然爱花,尤其爱自家的花,当然要护花而不愿让人攀折。但她转而又想,虽然不知来折花的是谁,可既来折花,想必也爱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那就「折则从他折去」吧。况且「知折去、向谁家?」如果送到爱花、惜花的人家,岂不是花得其所、花得其人了吗。上片,写发觉折花人时的思想活动。
下片承前,写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体方法。这时,女主人干脆发话了:「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她告诉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的花枝最好,折时要把手伸得高些。从这番话中可知,女主人对家中的花枝多么熟悉;生怕别的花枝被损害,又是多么怜爱。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将离去时,女主人还向折花人说道:「须插向,鬓边斜。」言这些好花最适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只是戴的时候,要斜著插在鬓边,才更显得别有风韵。女主人交代别人如此插法,则表明她自己必然是这样插惯了的,是非常欣赏这种插法的。
这首词反映了妇女爱花、爱美的思想和表现,写得极有层次:从「见影」到「猜想」,到「发言」;女主人和折花人由对立(一防一折)到统一(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并告诉他什么地方花好,怎样来折,怎样去插)。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首短词中先后用了7个「折」字。其实,这是词人有意这样安排的。在中国诗歌领域的创作中,运用「重复」这一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复沓美,是屡见不鲜的。单以词而论,如王观的《卜算子》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便是明证,四句中便用了三个「春」字。
这是一首极有韵味的小令。词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片云:「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中闲看。」两首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颇异其趣的一面:都表现了作者某种童心未泯、热爱生活的情趣,但一是单纯的旁观者,一是积极的参与者,就富有人情味一端而言,此词更能贴近生活,因而更能引人入胜。通首皆用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更使作品写得异乎寻常的生动活泼。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创作背景对于这首词,有人以为「绝对不可能那么简单就写『折花』这件事」.而是有所寄托的。据此认为:「此词,可能创作于 南宋 恭帝被掳北去,宋端宗在福州、潮州等处建立小朝廷之时。」写的是「人们传说有官府来请他出去做官的事情」,这首词就是他对这种传说的回答。 诗词作品: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诗词作者:【 宋代 】 蒋捷诗词归类: 【生活】
喜迁莺(金村阻风)原文_翻译及赏析风涛如此,被闲鸥诮我,君行良苦。槲叶深湾,芦窠窄港,小憩倦篙慵橹。壮年夜吹笛去,惊得鱼龙嗥舞。怅今老,但篷窗紧掩,荒凉愁愫。别浦。云断处。低雁一绳,拦断家山路。佩玉无诗,飞霞乏序,满席快飙谁付。醉中几番重九,今度芳尊孤负。便晴否。怕明朝蝶冷,黄花秋圃。——宋代·蒋捷《喜迁莺(金村阻风)》 喜迁莺(金村阻风)风涛如此,被闲鸥诮我,君行良苦。槲叶深湾,芦窠窄港,小憩倦篙慵橹。壮年夜吹笛去,惊得鱼龙嗥舞。怅今老,但篷窗紧掩,荒凉愁愫。
别浦。云断处。低雁一绳,拦断家山路。佩玉无诗,飞霞乏序,满席快飙谁付。醉中几番重九,今度芳尊孤负。便晴否。怕明朝蝶冷,黄花秋圃。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蒋捷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宋代·蒋捷《霜天晓角·人影窗纱》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生活寻梅莫背东风路。路在花前知去处。真香破鼻蓦然闻,试问幽丛知几步。多情更被无寒助。万物枯时神物护。一枝和雪倚栏乾,昨夜初开春信度。——宋代·莫将《木兰花(风前)》木兰花(风前)
寻梅莫背东风路。路在花前知去处。真香破鼻蓦然闻,试问幽丛知几步。
多情更被无寒助。万物枯时神物护。一枝和雪倚栏乾,昨夜初开春信度。事往人离,还似暮峡归云,陇上流泉。奈强分圆镜,枉断哀弦。常记酒阑歌畔,难忘月底花前。旧携手处,层楼朱户,触目依然。从来惯向,绣帏罗帐,镇效比翼纹鸳。谁念我、而今清夜,常是孤眠。入户不如飞絮,傍怀争及炉烟。这回休也,一生心事,为尔萦牵。——宋代·张生《雨中花慢》雨中花慢
事往人离,还似暮峡归云,陇上流泉。奈强分圆镜,枉断哀弦。常记酒阑歌畔,难忘月底花前。旧携手处,层楼朱户,触目依然。
从来惯向,绣帏罗帐,镇效比翼纹鸳。谁念我、而今清夜,常是孤眠。入户不如飞絮,傍怀争及炉烟。这回休也,一生心事,为尔萦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3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