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江西诗词·宋元江西诗社·南宋江西诗社·吉安诗社群宋元江西诗词·宋元江西诗社·南宋江西诗社·吉安诗社群
吉安诗社群包括王庭珪诗社、郭应祥诗社、杨万里吉州诗社、周必大同甲会、周必大三老会等几个诗社。其中周必大齐年会、周必大三老会为怡老社团,类似于唐代白居易所结的香山九老会。这类社团大多是致仕官员所结,以怡情适性为目的。宋代怡老社很多,最著名的是司马光与文彦博诸人所结的洛阳耆英会。吉安诗社群基本上为吉安籍本地人员所结,其中杨万里和周必大当为吉安结社的主要人物。
王庭珪诗社
王庭珪《次韵张子家见访惠诗》:
老去无才可致君,强从诗社立奇勋。忽逢天上张公子,应念台州郑广文。风月何尝千里隔,江山不用一钱分。能来鼓噪助余勇,气压淮淝百万军。[1]
据上,王庭珪当结有诗社,而张子家或亦参与。又据《王庭珪年谱简编》,王庭珪被贬逐在其70岁时,77岁(1156)才从贬所返回,后一直居吉安至过世[2]。据诗自注:“仆尝为逐客,故以台州自况。”故该诗当作于其77岁之后。此诗社当亦差不多成立于其77岁之后,结社地为其家乡吉安。
据王庭珪《用前韵赠别子家》诗自注“西掖舍人彦实之子”及《全宋诗》张扩小传“张扩,字彦实,入为中书舍人”[3],张子家当为张扩之子。又王庭珪有《次韵张子家新除浙西抚干见寄》,张子家当曾任浙西抚干一职。
王庭珪生平参本书相应章节。
杨万里吉州诗社
杨万里《荆溪集·雨后晓起问讯梅花》:
……忆昔少年命同社,月里传觞梅影下。一片花飞落酒中,十分便罚琉璃钟。如今老病不饮酒,梅花也合怜衰翁。[4]
据上诗“忆昔少年命同社”云云,杨万里少年时似与人结有诗社。又因杨万里于1154年中进士之前一直居乡,因此,该诗社当是杨万里少年时与乡人在家乡吉州所结。
杨万里生平参本书相应章节。
吉州诗社前期情况:
《江湖集·雪用欧阳公白战律,仍禁用映雪访戴等故事,赋三首示同社》:
夜映非真晓,山明不觉遥。尽寒无奈爽,且落未须销。体怯心仍爱,颜衰酒强潮。毛锥自堪战,寸铁亦何消。[5]
《江湖集·和济翁惠诗》:
语妙浑忘夜,杯行未厌频。平生憎俗子,胜处要吾人。已结诗中社,仍居族里亲。酒边不着句,何许见天真[6]
《江湖集·和张器先十绝》之四:
我自穷愁坐缀文,何堪见子可怜生。两穷政好同诗社,一战犹须倩酒兵。[7]
《江湖集·和张庆长怀麻阳叔二首》之一:
旧雪才追送,新梅又作繁。欣逢上林雁,聊免管城冠。酒债多多在,诗盟久久寒。忽思十年事,有枕不能安。[8]
据上杨万里诸诗,杨万里当与济翁、张器先、张庆长、麻阳叔诸人结有诗社。又据于北山著《杨万里年谱》,《江湖集·雪用欧阳公白战律仍禁用映雪访戴等故事赋三首示同社》诗大约作于1164年,其余诸诗都作于1169年左右,且杨万里于1164年从零陵返里至1170年三月赴官奉新期间一直里居[9]。因此,杨万里与济翁、张器先、张庆长、麻阳叔诸人在吉州所结诗社当活动于1164年至1170年间。
据杨万里《诚斋集》卷第一百十四:“请予族弟炎正(字济翁)作一启以觧之”[10],济翁当为杨炎正。杨炎正(1145~?),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万里族弟。宁宗庆元二年(1196)进士,调宁远簿。五年,诏除架阁,未上即被劾落。嘉定初迁大理司直,三年,出知藤州,七年,罢。后以事戍琼州,十年,始北归。
张器先其人生平不详。据杨万里诗《和张器先十绝》:“旧闻我里子张子,七字端能出六奇。穷巷有门无剥啄,怪来佳客肯差池”,张器先当为杨万里同乡人,贫士。
麻阳叔当为杨辅世,其生平见杨万里《达斋先生文集序》:“后四年,某自赣掾辞满,乃归南溪,卜筑于达斋之西,自是日还往相唱酬,非之官,无日不还往不唱酬也。后十二年,某宰奉新,达斋宰麻阳,亦数得书……达斋,讳辅世,字昌英,达斋其自号也。终官左宣教郎知沅之麻阳县。得年五十。璧其长子也,次曰奎。淳熙甲辰十月二日侄具位万里序。”[11]
庆长其人不详,据杨万里文《代庆长叔回郭氏亲启》,此人也当为杨万里叔。
吉州诗社后期情况
杨万里《江湖集·乙未(1175)和杨谨仲教授〈春兴〉》:
归欤还复换年芳,不分官梅恼石肠。黄帽政堪供短棹,白头可更献长杨。忽逢社里催搜句,安得花边对举觞。天上含香有知己,弹冠端复为王阳。[12]
据上诗,杨万里亦当和杨谨仲结有诗社。因杨万里于1174年至1177年间在故里吉州(据于北山著《杨万里年谱》),故该诗社亦当大约活动在此期间内。考虑到杨万里、杨谨仲诗社与杨万里、济翁、张器先诸人所结诗社前后相隔并不是很久,因此杨万里与以上诸人所结诗社似有可能为前后相继同一诗社。
杨愿(1106~1184),字谨仲,新喻(今江西新余)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年五十余方入官,历县主簿、郡博士,由吉州州学教授召主管车辂院,旋奉祠归。孝宗淳熙十一年卒,年七十九。
周必大同甲会
周必大《葛先生潨墓志铭》:
……予自上印绶,与先生及欧阳伯威岁讲同甲之会,月为真率之集。先生文华有余,凡予小圃草木猿鹤悉为赋诗,语新而事的,卷轴盈箧,今失良朋,能无永叹。[13]
据上及周必大《庆元丁巳予与伯威欧阳兄徳源葛兄三讲丙午齐年会徳源之子玢绘三寿图求赞月日皆丙午也》《三月二十八日春华楼前芍药盛开招欧葛二兄再为齐年之集次旧韵》,周必大当与欧阳伯威及葛徳源在庐陵结有同甲会。该同甲会持续时间当从周必大致仕(1195年)至葛潨过世(1200年)时为止。
欧阳鈇(1126~1202),字伯威,号寓庵,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与周必大同年生,又同应举,但屡试不第,乃笃意于诗。宁宗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七。(参周必大《欧阳伯威墓志铭》)
葛潨(1126~1200),字德源,庐陵人。四岁孤,又七年,母亡。依仲父唐州录事参军纬,苦学忘寝食,手抄书巨万,无一字行草,淹贯经史。胡忠简、周益国咸宾致为弟子师。(参周必大《葛先生潨墓志铭》)
杨万里、周必大、周必正三老会
叶寘《爱日斋丛抄》:
渡江以来,有若史忠定六老图,周益公二老堂会,清时胜事,各擅一门,岂惟家庭之庆?又有刘汭者,写益公与兄乘成居士必正、杨文节为三老图,平园、诚斋集有诗,亦庐陵佳话也。[14]
周必大《二老堂会七兄乐语(戊午)》:
早似机云入帝乡,晚如广受出咸阳。旧游应忆鱼同队,倦翼还欣雁著行。甲子八百九十朔,醉乡三万六千场。新阳渐漏春消息,二老风流日月长。[15]
周必大《刘讷画庐陵三老图求诗》:
同辞官路返乡闾,两骕骦中间以驽。前后顾瞻羞倚玉,支干引从偶连珠。三人不必邀明月,九老何妨续画图。从汉二疏唐尹后,相亲相近此应无。[16]
杨万里《刘讷敏叔秀才写乘成先生平园相国及予为〈三老图〉因署其后》:
旦奭行间著季真,黄冠不合附青云。《二南》风里君知么,添个委蛇退食人。
刘郎写照妙通神,《三老图》成又一新。只道老韩同传好,被人指点也愁人。[17]
据上,周必大1195年致仕(参《全宋诗》周必大小传)归家庐陵后当与七兄周必正有二老堂之会。因杨万里赋闲归吉安后的加入,此二老会变成三老会。此三老会活动时间当在1195至1204年(周必大卒年)之间。
周必正(1125~1205),字子中,自号乘成,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必大从兄。以祖荫补将仕郎,监潭州南岳庙。久之,调司户参军,改知建昌军南丰县。秩满,除主管官告院,进军器监丞。出知舒州。孝宗淳熙中徙知赣州。擢提举江东常平茶盐公事。宁宗开禧元年卒,年八十一。
郭应祥诗社
郭应祥《菩萨蛮·三月六日静胜小集》:
去年今日游稽古。斓斑曾著莱衣舞。四世共团栾。津然一笑欢。归期今不远。孥累俱先遣。犹有社中人。相从寂寞滨。[18]
据“犹有社中人。相从寂寞滨”云云,郭应祥许与人结有诗社。又据王福美《郭应祥仕履考》:郭应祥于1204年至1207年间官江西吉州泉江令,这首词作于1207年。据此,该诗社当是1204年左右郭应祥官吉州泉江任上所结[19]。
郭应祥(1158-?),字承禧,号遁斋。临江军(今江西省清江县)人。淳熙八年(1181)进士。曾在楚、越一带做官,仕履不可考。著有《笑笑词》一卷。
注释
[1]《全宋诗》,第25册,第16819页。[2]萧东海:《王庭珪年谱简编》,《吉安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第84页。[3]《全宋诗》,第24册,第16045页。[4]《全宋诗》,第42册,第26230页。[5]《全宋诗》,第42册,第26092页。[6]《全宋诗》,第42册,第26133页。[7]《全宋诗》,第42册,第26133页。[8]《全宋诗》,第42册,第26139页。[9]于北山:《杨万里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4~137页。[10]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2页。[11]《杨万里诗文集》第1253页。[12]《全宋诗》,第42册,第26156页。[13]周必大:《葛先生潨墓志铭》,《文忠集》卷七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4]叶寘:《爱日斋丛抄》卷二,《四部丛刊》本。[15]《全宋诗》,第43册,第26823页。[16]《全宋诗》,第43册,第26793页。[17]《全宋诗》,第42册,第26640页。[18]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17页。[19]王福美:《郭应祥仕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增刊,第96页。
请论述江西诗派对宋元诗坛的影响宋代诗歌流派历史渊源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 、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25人。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稍后曾纮、曾思等人也被补入江西诗派。艺术风格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代表人物 黄庭坚(1045-1105)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有很大影响。他的诗歌理论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诗歌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诗人论以及诗的境界、风格等都有所论及。但是主要还是诗歌创作论范畴。 其宗主黄庭坚倡导求新求变,要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这种思想也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整个发展嬗变史。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他主张多读前人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技巧,同时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他极力推崇杜甫,把晚期杜甫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他的尊杜观点最能体现宋代诗学的时代精神。他主张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他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虽然如此,但一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试派也不满与当时崇尚晚唐诗歌的风气。平淡质朴,精光内敛,体现出黄诗的老成境界。由此可见平淡之美是宋代诗坛的整体性追求,黄庭坚的创作道路也是以此为终极目标的。陈师道(1053-1102) 也是苏轼门下的重要诗人,为苏门六学士之一。他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不满新学而不应科举,至35岁时才由苏轼的举荐而任州学教授。他视苏轼为师长,曾不顾朝廷禁令私自离境为出守杭州的苏轼送行。但陈师道作诗的方式的“闭门觅句”式的苦吟,与苏轼挥洒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所以他写诗并不学苏,而以同样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为师,自称:“仆于诗,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千计。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答秦觏书》)虽说陈师道的诗最终自成一体,但毕竟与黄诗有一层渊源关系,因此他和黄庭坚并称为“黄陈”。 陈诗运思遣词都很有工力,但字面上已洗净风华绮丽。这正是宋诗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特色的一种表现。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空气趋于凝固。经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努力,宋诗的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诗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内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的沉闷空气。崛起于东北的金国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灭辽,第二年就攻陷汴京。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淮河以北成为金的领土。在短短两年之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变,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诗人们宁静的书斋生活,整个诗坛震惊了,代表诗坛风气的江西诗派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金兵围攻汴京时,吕本中正在城中,他最早用诗歌记录了那场事变,《守城士》描写了抗金将士的奋勇抵抗,《兵乱后寓小巷中作》刻画了人民遭受战祸的惨状,《城中纪事》控诉了敌军烧杀抢掠的罪行。金兵退后,吕本中又写了《兵乱后自嬉杂诗》29首以抒愤,其一写道: 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 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 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 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沉郁悲壮,写出了爱国士大夫的共同心声。 其他经历了靖康事变的江西诗派人也有一此类似的作品,例如韩驹的《陵阳先生诗》中就颇多呼吁抗金的诗。即使在咏物、咏史一类传统题材方面,也时而可见他们的忧国伤时之思,如洪炎的《次韵公实雷雨》和徐俯的《咏史》: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拟扣九关笺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 楚汉分争辩士忧,东归那复割鸿沟?郑君立义不名籍,项伯胡颜肯姓刘?前一首表示了对沦陷山河的怀念。后一首借古讽今,联系到徐俯在张邦昌僭位时故意名婢女为“昌奴”之事,诗中肯定寓有提倡民族气节的意思。随着宋金和议的签订,江西派诗人又渐渐地恢复了早期的题材内容,但他们在靖康事变后的一度振作毕竟是值得重视的。 在南宋初期,江西诗派在艺术风格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庭坚的诗论中本来就包含求新求变、自成一家的精神,江西诗派中几个比较杰出诗论家都理解并继承了这种精神。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指出:“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入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的确,从陈师道、徐俯到吕本中、韩驹,江西诗派成员的诗学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在黄庭坚诗论基本精神的首推吕本中的“活法”之说。吕本中(1084~1145) 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他早年作诗,专以黄庭坚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幽深。但黄庭坚是主张自成一家的,吕本中对此心领神会,所以他力图创造自己的新风格。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在吕诗中逐渐减弱,代之而成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例如《春晚郊居》: 柳外楼高绿半遮,伤心春色在天涯。低迷帘幕家家雨,淡荡园林处处花。檐影已飞新社燕,水痕初没去年沙。地偏长者无车辙,扫地从教草径斜。 流动和婉,已与黄诗风格迥然不同了。与此同时,吕本中在理论上提出了 “活法”之说:“学诗当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夏均父集序》,见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所谓“活法”,是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是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法,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 在南宋初年,诗坛上转移风气的人物是吕本中,但创作成就更高的诗人则是陈与义和曾几。陈、曾二人都写了一些较成功的爱国主题的诗,例如陈与义的《伤春》和曾几的《寓居吴光》。 陈与义、曾几都与江西诗派有较密切的关系。曾几的诗风虽然不类黄庭坚、陈师道,但他非常推崇黄、陈,曾说:“华宗有后山,句律严七五。豫章乃其师,工部以为祖。”(《次陈少卿见赠韵》)他还隐隐以江西诗派的继承者自居: “老杜诗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论渊源师友,他时派列江西。”(《李商叟秀才求斋名于王元渤,以“养源”名之,求诗》之二)南宋人多把曾几看作江西诗派中人,刘克庄认为“比之禅学,山谷初祖也,吕、曾南北二宗也。”(《茶山诚斋诗选序》)的确,吕本中和曾几都是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南宋的其他诗人受到江西诗派的影响,大多是以他们二人为中介的。 陈与义的情况要复杂一些。陈与义对黄庭坚、陈师道都很推崇,创作上也接受了黄、陈诗风一定的影响,然而他的主体风格及主要题材取向都已与江西诗派相去较远。葛胜仲说他“晚年赋咏尤工,缙绅士庶争传诵……号称‘新体’。” (《陈去非诗集序》)在江西派诗风还笼罩诗坛的时代被称为“新体”,可见其诗风已突破黄、陈的藩篱。但是也有人仍把陈与义看作江西诗派,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说他是“亦江西之派而小异”,宋末的方回更把他说成是江西诗派的“一宗”。事实上,在江西诗派的发展过程中,陈与义所起的作用不如吕本中和曾几,但他是与江西诗派有渊源关系的南宋初期最杰出的诗人。 总之,在苏轼和黄庭坚以后,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间,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这种演变,固然受到了靖康事变等外部因素的激发,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如当时的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简述江西诗派的诗歌主张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上一个重要的流别,其影响相当深广,南宋许多著名诗人如杨万里、陆游等都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元代仍受江西诗派的影响,甚至在清代江西诗派还曾风靡一时。
江西诗派成员
吕本中作《江西诗杜宗派图》,推黄庭坚为宗派之首,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兴、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射过、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五直方、曾善权、高荷、合二十五人以为嗣。”
庭坚为江西人,故有江西派之称。但其中并不都是江西人,而与吕本中同时被推为该派重要成员的曾几、陈与义却未被列入“宗派图”内。稍后,杨万里以曾紘、曾思二人补为“江西续派”,庭坚等人论诗反对西昆体,师法唐杜甫、韩愈、孟郊。
以上内容参考 ——江西诗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3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曹松《己亥岁》原文-注释-译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