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宋)杨万里
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杨万里以诗名世,尤以山水田园诗为著,与范成大齐名。词作虽不多,但有几首写得极有韵致,这首《好事近》便是其中之一。小题交代出望月的时间和地点。万花川谷是诗人在吉水故乡的一处花圃,与他的读书宝“诚斋”相去不远。
上片入手擒题,但不直说万花川谷,而是先绕一笔,点出诚斋,说“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未到”、“先到”四字,不但是以拟人手法写月,无情似有情,而且落笔见奇,出人意外,在读者心中造成一种急欲探知究竟的悬念。试想,皓月当空,清光烛地,无远弗屈,焉有“未到”、“先到”之分?及至读到“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才知在诚斋和万花川谷之间隔着“一庭修竹”,是高大茂密的竹林遮住了诚斋的月光。至此,词意明晓,词境也豁然显露。原来,诚斋在幽篁之西,明月见迟,而万花川谷在幽篁之东,别无遮隔,月出东方,即已朗照。诗人急于赏月,故在明月初上时分来到先得玉兔的万花川谷。但这些都没有平直地说破,而是一笔一转,一转一境地写来,笔路极活,饶有奇趣。如从字面寻求,还可以发现,诗人说是望月,可是上片无一句写月色之美,这又使读者费尽猜测。但仔细一想,又分明是写了万花川谷之月和诚斋之月。前者是月映万花,花月交辉,一片清丽;后者是月洒翠竹,万竿清影,一片清幽。两处月色,两般韵致,两种境界,一明一暗,相映成趣。这才是乍看不见月,细想无处不是月,不讲字面功夫,全在以意造境,神韵内含,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上片以对比手法写两处之月,下片以反衬手法写一处之月。一是暗写,一是明说;一是空间上不同的月景,一是时间上不同的月色。有实有虚,时空交会,情景两谐。换头两句,写七月十三日夜月色的清润明澈。“如玉”二字,缴足题面,极简明亦极形象,既将万花川谷冰清玉洁的月色写活,也将望月所得说透。而且全词比喻月色之美也仅此二字,真是惜墨如金,不肯破费半字。这两个字将十三夜的月色写得很美,也恰到好处,赏月爱月之意溢于笔端,此夜望月也可以收结了。可是,诗人平地又忽生妙想,说此夜之月不是月色最美时候,于是波澜再起,推出结尾两句:“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如此一结,由十三夜的望月推想出十五十六的月色,翻出一层新意,跳脱出此夜赏月只说此夜月好的旧套,表现出对美的不断追求的艺术情思。由此可见,“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不单是写是夜月色之美,还为着反衬十五十六的奇绝秋光,先用“才……已……”赞叹其美,后用“未是”二字将其压下,寥寥数语,便将欲抑先扬的手法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由于先已赞叹十三夜月色如玉,十五十六的月色清景便不需多费笔墨,所以只用了涵盖极广、美到极致的“奇绝”二字。
杨万里写诗,历来不肯傍人篱下,蹈人规矩,说“作家各自一风流”,独标“活法”,此词亦如此,语浅意深,辞简意繁,富奇趣于平淡之中,标高格于笔墨之外,机杼自出,卓然一格。《历代诗余》引《续清言》谓诚斋“不特诗有别才,即词亦有奇致”,以此词观之,言而有征,可为古今定评。
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原文_翻译及赏析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宋代·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宋词三百首, 月亮追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月亮还未照到我的书斋前,先照到了万花川谷,不是书斋没有月光,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着。
现在才是农历七月十三的夜晚,圆月已像白玉雕成的一样。秋月还没到最美的时候,到了十五、十六日夜晚你再看,那才是最好的。
鉴赏“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作者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定和安排的。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万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作者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杨万里辞官归乡以后,词前小序点明词创作时间是“七月十三日夜”,地点是作者书房旁的“万花川谷”,全词的中心是“望月”。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宋代·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少年游·并刀如水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宋词三百首, 婉约写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宋代·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婉约, 秋天, 写景, 怀旧思念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唐代·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潇湘神·斑竹枝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宋词三百首, 婉约, 咏物, 怀古哀怨
《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的作者是谁,词风如何?作者杨万里(1124~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吉安市)人。绍兴年间进士,曾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学士。其诗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词亦清新活泼,近于诗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2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魏晋南北朝·魏收惊蛱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