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原文赏析(五代)李煜
清平乐·别来春半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离情别恨是我国古代诗词的常见主题,出现过不少杰构,此词即是其中之一。它以女方的口气写成,但却同时反映了对方的悲哀。
词人一开始就简炼地交代了她悲哀的由来和深度,接下来的两句是说:梅花从砌下的树上飘落,在空中如雪片般的乱舞,使她浑身都是落梅,拂了一身,又是一身。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古代的建筑格局,此处的“砌”乃是从居室通向庭院的石阶,“砌下”即指庭院。庭院中种植的树木绝不会很多,梅花从树上落下也不会很密,所以,必须在庭院中停留很久才能弄得落梅满身,而且还必须站住不动才行,因梅花不会象雪片一样地沾在身上,人一走动便很易掉落。由此,在我们脑中就会构成这样的画图:一个女子久久地枯立在庭院中,让落梅慢慢地积满全身,然后她用手轻轻拂去,接着再让落梅在她身上渐渐堆积。不用多加说明,人们就能理解这女子心里有着多么深重的痛苦。
同时,梅花虽有香雪之称,但它在从树上飘落时绝不会象雪花般地纷纷扬扬,以致引起人们“如雪乱”的感觉。所以,这只是一种情绪化的表现。具体地说,梅花的飘落给她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致这件事在她感觉中远比实际严重,使她产生了落梅如雪片般地稠密和纷乱的错觉。结合她此时此地的特定处境,这股心理压力的造成,显然是由于她从梅花的飘落感到了春日的流逝,从而进一步感到了个人生命的日渐消失。她呆呆地注视着“如雪乱”的落梅,就象看着自己的生命在一片片地凋零、枯萎。
这种对生命消逝的强烈恐惧,当然和爱情、别离有关。正因跟所爱的人别离了,生活变得可怕的空虚,她觉得自己辜负了美丽的春天,浪费了生命,于是岁月的流逝使她触目惊心,难以忍受,就这一点来说,词的前面四句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
词的后半首是写她想象中的男方别后的情景。因为能感到“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只能是在外的行人,而呆立在阶下看落梅的则明显是留在家里的人。写想象中的对方而并不明确点出,是从《诗经·卷耳》就开始运用的手法。在这四句中,她的想象是如此丰富而细密:他并不是不想寄信给她,而是没有可以寄信的人,他甚至想象古人似地托鸿雁把信带来,但这当然是不行的;他太想她了,即使能在梦中见一见也好,但离开得实在太远,连梦里都无法归家,醒来时只剩下满枕的凄凉;他离开她一天天地远了,但离愁却不但没有日渐减轻,反而在不断地增生,正象是路上的春草,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不断地有新的出现。——她甚至连他用什么来比喻自己的离愁都想象到了,真可谓无微不至。而在这种想象中,处处都体现了她对他的深沉的爱。形体上是分离了,并为这分离而极度痛苦,但在精神上却始终跟他在一起,从来没有分离过。所以,这四句中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虽因其譬喻的巧妙而广为传诵,但后半首更感人的却还是这种见于言外的深沉的爱,它与前半首的极度痛苦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从而使本词成为我国古代抒写离情别恨的杰构之一。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赏析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下面是我分享的李煜古诗词《清平乐·别来春半》原文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赏析 1 清平乐·别来春半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一作:愁肠断)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yù](九三七——九七八),字重光,五代时期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公元九六一年继位于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历史上称他为南唐后主。他在位十五年。公元九七五年,宋灭南唐,他被俘虏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过着囚徒一般的生活。他擅长音乐、书法、绘画,尤以词著名。他前期的词,主要写宫廷的享乐生活;被俘以后,大都抒写失去昔日生活的悲痛。他的词,语言清新,形象丰满,艺术性相当高。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分别以来,现在已进入了春季过半的时节,举目所见,没有一处不勾起他难过的心情,使他觉得好象肝肠都快要断了。作者就这样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心情。使他最为触目伤情的莫过于那台阶(砌)下的落梅了。那白色的梅花从树上纷纷飘落,令人心烦意乱。而他站在树下,陷入沉思已经很久了。他就象是站在花雨之中,一会儿身上就撒满了落花,刚刚用手拂拭干净,随即又披满一身。”砌下落梅”两句,既写了时当春半,使人肠断的景致,也写了久立花下,离愁满怀的情绪。纷乱的落花,使人联想到愁绪的烦乱,落花拂了还满,又使人联想到离愁萦怀,排遣不开。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了一个“乱”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尽,突出了一个“还”字,这就在看来平常的景物中,寄寓了作者特有的感情。
他为什么久久地站在花下呢?他在思念远方的亲人。“雁来”两句把他的思念具体化了。原来他在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人。古代有大雁传书的故事。西汉时,苏武出使北方,被匈奴扣留多年。但他坚贞不屈。汉昭帝派使臣要匈奴释放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死。使臣知苏武未死,假称皇帝曾射下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书信说他正在匈奴的某地。匈奴听了,只得将苏武放回。所以作者说,他看到大雁横空飞过,为它没有给自己带来书信而感到失望。他又设想,和亲人在梦中相会,但“路遥归梦难成”,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恐怕他的亲人在梦中也难以回来。古人认为人们在梦境中往往是相通的。对方作不成“归梦”,自己也就梦不到对方了。梦中一见都不可能,岂不叫人更思念万分吗?这就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切。
他怀着这种心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却如”,正象的意思。“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不就象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吗?无论你走到哪里,它们都在你的眼前,使你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公元九七一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九七四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据说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这首词有可能是从善入宋的第二年春天,李煜为思念他而作的。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他有书画、音乐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他的词作清丽雅致,感情真淳,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高中二年级的课本选了李煜的一首《虞美人》,今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首作品《清平乐》。这首词声情并茂地抒写了忆念其弟的离别之情,也是极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首词。
李煜采用了错落有致的笔法,于情景交融中抒发深切的离情。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应该是处处阳光明媚,生机盎然,可是皆因一个别字,使人触目皆伤,柔肠寸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是紧承上一句,具体写触目之伤。梅花若雪,本来也是极其美妙的景色,可是因为别,使得人心也乱了--不是花乱,是心乱,那拂不去的,也不是花瓣,而是离愁。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古有鸿雁传书的故事,可是眼前却是雁归人未归,更添伤感。进而人未归,梦亦不成,怎不叫人伤心呢?这二句似虚似实,轻柔缥缈,形成了强烈的审美情感的张力。最后以一个精典的譬喻做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词意倾注,流走如珠。
李煜词最精妙之处在于他善于运用譬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首《清平乐》通都在抒写离恨,可是离恨是非常抽象的一个东西,要怎样才能做到把自己心中由离恨引发的愁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呢?除了氛围的营造,情绪的渲染,最精典的莫过于那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春草比喻愁思,直接影响到后来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则言其多,二则言其广,三则言其不尽,比喻新颖贴切,令人拍案叫绝。而李煜在其他词作中亦有类似情况的佳句:如他在《乌夜啼》里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又把心乱如麻,牵肠挂肚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耐人咀嚼。还有那首流传千古的《虞美人》中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比喻愁思,也写出了愁思深、长、不尽的特点,而更显惆怅迷蒙。这些都是李煜善于运用譬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好例子。
这首词多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淡雅,不饰雕琢,恰如清水芙蓉,天然成姿。这首《清平乐》没有用任何典故,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只是借助落梅、鸿雁、春草等意象来直抒胸臆,却达到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字字写物,句句写景,可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在写人心。用清新淡雅的语言表达迂回曲折的复杂心情,故能取得清而不淡的动人魅力。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赏析 3 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煜〔五代〕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一作:愁肠断)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将它拂去不知不觉又洒满一身。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路途遥远,有家难回。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注释:
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砌(qì)下:台阶下。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鉴赏:
这首《清平乐》,表现生作者在恼人的春色阙,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上阙劈头一个“别决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砌下决二句,承“触目决二字而来。“砌下决即阶下:“落梅如雪决,一片洁白。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决,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乱决字尤语意双关。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生一身还满面决,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阙见出情思。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写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生还满,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花间集》阙就难以找到这样的词境和格调。
下阕仍承“别来决二字,加倍写出离愁。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雁来音讯无凭决是说雁来生,信没来;雁归生,而人未归。“路遥归梦难成决,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极写离人道途之远,欲归未能。信亦无,梦亦无,剩下的只有情天长恨生,于是逼出结尾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决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更行决、“更远决、“还生决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决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决,向天涯之尽头,拓开生人的春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春野尽处那一片虚化生的,模糊生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生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生。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决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阙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生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清平乐 别来春半》原文及翻译赏析《清平乐 别来春半》原文及翻译赏析1 清平乐·别来春半五代十国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一作:愁肠断)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别来春半》译文
离别以来,身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台阶然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将它拂去不知不觉又洒满一身。
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路途遥远,有家难回。离别的愁恨正像身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清平乐·别来春半》注释
身半:即半身,身天的一半。别来身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身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砌(qì)然:台阶然。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
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清平乐·别来春半》鉴赏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上阙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砌下”二句,承“触目”二字而来。“砌下”即阶下:“落梅如雪”,一片洁白。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乱”字尤语意双关。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面”,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了还满,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花间集》中就难以找到这样的词境和格调。
下阕仍承“别来”二字,加倍写出离愁。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雁来音讯无凭”是说雁来了,信没来;雁归了,而人未归。“路遥归梦难成”,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极写离人道途之远,欲归未能。信亦无,梦亦无,剩下的只有情天长恨了,于是逼出结尾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清平乐·别来春半》创作背景
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思念之深,常常痛哭。陆永品认为这首词有可能是从善入宋的第二年春天,李煜为思念他而作的。
《清平乐 别来春半》原文及翻译赏析2 清平乐·别来春半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古诗简介
《清平乐·忆别》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此词写怀人念远、忧思难禁之情,或为作者牵记其弟李从善入宋不得归,故触景生情而作。上片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深切地刻画出主人公思念亲人的无奈之苦与企盼之情;下片由彼方措意,以亲人归梦难成的设想和春草滋生无际的比喻强烈地表现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之切。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结构浑成,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为人所称。
翻译/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注释
清平乐(yuè):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调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乐调命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
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唐代柳宗元《柳州二日》诗中有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别来春半,指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柔: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尊前集》、《全唐诗》、《词综》等本中均作“愁”。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砌下”句:指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砌(qì)下:台阶下。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
“拂了”句: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雁来”句: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汉书·苏武传》中记载:“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故见雁就联想到了所思之人的音信。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恰如:正像。《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赏析/鉴赏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词的上片,开篇即直抒胸臆、毫无遮拦地道出郁抑于心的离愁别恨。一个“别”字,是起意,也是点题,单刀直入,紧扣人心。李煜前期作品中因各种原因,这种开篇直抒胸臆的不多,但中、后期作品中不少,想必是生活际遇之大变,作者的感情已如洪水注池、不泄不行罢。“春半”有人释为春已过半,有理,但如释为相别半春,亦有据,两义并取也无不可。接下二句承“触目”来,“砌下落梅如雪乱”突出一个“乱”字,既写出了主人公独立无语却又心乱如麻,也写出了触景伤情景如人意的独特感受,用生动的比喻把愁情说得明白如见。“拂了一身还满”,前有“拂”字,显见有主人公克制定念的想法,但一个“满”字,却把主人公那种无奈之苦、企盼之情、思念之深刻画得至真至实。上片的画面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而又动静结合的,直抒胸臆中见委婉含蓄,活泼喻象中透着深沉凝重。
他之所以久久地站在花下,是因为在思念远方的亲人。“雁来”两句把思念具体化。写出作者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人。古代有大雁传书的故事。西汉时,苏武出使北方,被匈奴扣留多年。但他坚贞不屈。汉昭帝派使臣要匈奴释放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死。使臣知苏武未死,假称皇帝曾射下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书信说他正在匈奴的某地。匈奴听了,只得将苏武放回。所以作者说,他看到大雁横空飞过,为它没有给自己带来书信而感到失望。他又设想,和亲人在梦中相会,但“路遥归梦难成”,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恐怕他的亲人在梦中也难以回来。古人认为人们在梦境中往往是相通的。对方作不成“归梦”,自己也就梦不到对方了。梦中一见都不可能,思念万分之情溢于言表,从而更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切。他怀着这种心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2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