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诗词·明后期江西诗词·明后期词人·汤显祖明代江西诗词·明后期江西诗词·明后期词人·汤显祖
生平事迹及著述见本章第四节。
汤显祖有《玉茗堂词》一卷。沈雄云:“义仍精思异彩,见于传奇。出其余绪,以为填词。”(《古今词话·词评》)大体符合实情。其词现存16首,多写闲情闺思,风格婉约,数量虽不多,但情文俱美,成就较高。如《好事近》:
帘外雨丝丝,浅恨轻愁碎滴。玉骨近来添瘦,趁相思无力。小虫机杼隐秋窗,黯淡烟纱碧。落尽红灰池面,又西风吹急。
写女主人公的秋天相思之情,曲尽其妙。开篇以丝丝细雨衬托浅恨轻愁,接着以玉骨新瘦、娇弱无力写主人公的相思情状。下片以周遭的环境衬托主人公的心情,含蓄蕴藉;结句借用“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和“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词意,以自然景物暗示女主人公内心的波动、忧伤、无奈与美人迟暮之感,笔触细致,刻画了古代贵族女子的幽怨、凄清和孤独。类似风格的词又如《阮郎归》:
不经人事意相关。牡丹亭梦残。断肠春色在眉弯。倩谁临远山。排恨叠,怯衣单。花枝红泪弹。蜀妆晴雨画来难。高唐云影间。
此词大概是题写《牡丹亭》旨意的。《牡丹亭》表现的虽是不合常理的人与事,但关涉的却是人之常情——爱情。杜丽娘为情而梦,为梦而逝,故言“梦残”;游园而见春色,见春色而怀春,相思而柔肠寸断,这都写在弯眉间,除了柳梦梅有谁能抚平她秀眉间的相思呢?下片接着铺叙杜、柳之间的情事。词评家云:“汤义仍词,情文俱美,大致不出曲家窠臼。若阮郎归之‘断肠春色在眉弯,倩谁临远山’、‘蜀妆啼雨画来难,高唐云影间’,舞身如环,绰有丰度,斯足称矣。”(清张德瀛撰《词征》卷六)颇具识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汤显祖对回文词的继承与创新。回文词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逐句逐句(即下一句与上一句是回文)构成回文,另一种是下片与上片构成回文,或同词牌的下一首与上一首词构成回文。前人称第一种为“就句回者”,第二种为“通体回者”。前者始于苏轼、朱熹,后者始于汤显祖。汤显祖继承了第一种回文词的传统,同时也新创了第二种回文词。前者如《菩萨蛮·邯郸梦回文》:
客惊秋色山东宅,宅东山色秋惊客。卢姓旧家儒,儒家旧姓卢。隐名何借问,问借何名隐。生小误痴情,情痴误小生。
这是题写《邯郸梦》题旨的词,用回文的形式,新颖别致,回环往复,情韵流美。后者如《菩萨蛮·织锦回文》:
梅题远色春归得,迟乡瘴岭过愁客。孤影雁回斜,峰寒逼翠纱。窗残抛锦室,织急还催织。锦官当日情,啼断望河明。(其一)
明河望断啼情日,当官锦织催还急。织室锦抛残,窗纱翠逼寒。峰斜回雁影,孤客愁过岭。瘴乡迟得归,春色远题梅。(其二)
下词对上词构成回文,题材是传统的游子、思妇内容,却于回环往复中唱叹有致,足见词人运用文字技巧的娴熟。类似的又如《菩萨蛮》:
还生赦泣人天望,双成锦匹孤鸾怅。独泣见谁怜,流人苦瘴烟。生亲还弃杼,鸳配关河戍。远心天未知,人道赦来时。(其一)
时来赦道人知未,天心远戍何关配。鸳杼弃还亲,生烟瘴苦人。流怜谁见泣,独怅鸾孤匹。锦成双望天,人泣赦生还。(其二)
同样是两首词之间构成回文,表现流配之人遇赦生还、喜极而泣的情景,触及人性之处,令人慨叹。对于汤翁的回文词新创之举,不应该仅以文人墨客玩弄文字游戏视之。清王弈清引《今古词选》云:“汤义仍文采风流,照耀一世,出其绪余,以为填词。如回文《菩萨蛮》《添字昭君怨》,皆杰作也。”(《历代词话》卷十)评价甚高,可以参考。
江宿原文_翻译及赏析《江宿》的作者是明代诗人汤显祖。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夜宿秋江十分复杂的心绪。全诗以深邃广阔的意境,形象地写出了秋夜的静幽与清寒。
原文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翻译:
深夜,寂寞的秋江上渔火疏稀,起来看到半轮残月的光辉,映照树林上也很暗微。水面闪动的波光,把水鸟惊醒后,它们又睡宿,冰凉的露水沾湿了萤火虫的翅膀,它们也不起飞。
赏析:
这首诗的构思围绕着一个“光”字。全诗四句,每句都烘托出一种光。
第一句写清秋之夜,江上的点点渔火,给人以清冷宁静的感觉。第二句写一弯残月的迷蒙之光映衬着岸边的树村。是一幅宁静安详的水墨画。
第三句写江中波光流动,时时惊醒宿鸟。这句是以动写静,江水流淌,宿鸟被闪闪烁烁的波光惊醒,不时发出鸣叫声,其中动的因素更增加了静的感觉。
最后一句是以静写动,萤火虫的翅膀被露水打湿而停止飞翔。这种艺术想象仍是以夜空中流萤飞动,留点点光亮为基础的,现在虽然没有流萤,但夜空下流萤闪动着朵朵光亮的印象深深保留在诗人的记忆中。这句话虽事实上反映的是没有流萤,却收到了流萤飞动的效果。渔火、残月、波光、流萤在夜幕里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形成静夜下的一支夜光曲。
诗人用笔灵巧工细到了极点,先引读者进入秋之深夜的江上环境,接着带领读者去体验水鸟、流萤的感觉。在对鸟和虫的感觉中,诗人写出了环境的气温和湿度,写到了宿鸟和流萤,以及残秋的风露。鸟和虫不但起了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而且它们已经和全诗的意境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开阔而深沉,浑厚而尖新,表现着诗人安详、平和、幽深的情感。
这首诗写法纯用白描,妙在挥洒而工细,将明晰(后二句)和模糊(前二句)结合在了一起。形象上统一了月下秋江的大和水乌流萤的小,也统一了鸟和虫的动和静、惊扰和安宁。
注释:
①江宿:宿于江上舟中。
②寂历:寂寞、冷落。
③渔火:夜间渔船上的灯火。
④残月:这里指下弦月。
⑤微:隐约,微弱,这里指残月的清淡光芒。
⑥犹:仍然。
⑦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⑧湿:浸湿。
创作背景:
秋江寂寂,渔船上灯火点点。诗人夜宿江船一觉醒来,一尘不染、安静祥和的夜景便呈现在眼前,诗人想起自身屡遭贬谪,官场黑暗的现状,心绪十分复杂,便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汤显祖是谁?《牡丹亭》是如何创作的?传奇开始是用来指称唐代的文言小说,这些小说或讲历史故事,或叙世俗奇闻,大都情节曲折离奇。明代戏曲一般也称为明传奇,而明传奇最重要的代表是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生活于明代后期,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清运道人,江西临川人。他出生在书香门第,21岁中举,28岁进京赴考时已是名满天下的才子。但是,因为不愿受高官罗致,不肯依附权贵,汤显祖得罪了当时的宰相张居正。1577年,汤显祖进京会试时,当时的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为了使自己儿子及第,又欲罗致一批青年才俊,一来显出自己礼贤下士的风度,二来可把英才收在自己麾下,三来以陪衬其子的学识,让天下人无话可说。张居正罗致的就有汤显祖及其好友沈懋学。汤显祖拒绝了邀请,而沈懋学则成了相府贵客。此次考试的结果是:汤显祖名落孙山,沈懋学状元及第,张居正的次子嗣修榜眼,一甲第二名。这次不第经历对汤显祖打击沉重,也给他以人生启悟。又过了三年,汤显祖四度进京会试,张居正的三儿子懋修也参加这次会试,又一再邀请汤显祖,然而汤显祖对张府的垂青仍很冷淡,且以“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回复张府的邀请,以标示自己人格清高。这一次汤显祖仍旧落第,张懋修则以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独占鳌头,荣登状元高位。张居正的长子敬修也榜上有名,同登进士之列。汤显祖四次考试均遭落榜,直到34岁才得中进士。他正直而有才干,任职于朝廷时,目睹官场腐败,便上书弹劾权臣、抨击朝政,被贬为县官。在任五年,他把县城治理得井井有条,政绩斐然,却又因触怒地方豪强而招致上司非议。汤显祖弃官而去,回归故里,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还亲自导演排练剧本,成为戏剧界的领袖。明代末年,不少人追随他的戏剧风格,形成了戏剧史上的“临川派”。
汤显祖流传下来的戏剧主要有《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因为这四部戏的内容都与梦有关,汤显祖又是临川人,故被称为“临川四梦”。这些剧作不但为我国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邯郸记》据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它的成就仅次于《牡丹亭》。主角卢生的一生揭示了封建大官僚从发迹直到死亡的历史,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僚阶层的无耻和淫逸行径。《南柯记》据唐人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与《邯郸记》一样,借以评议现实,但存有较多的虚幻色彩。《紫钗记》据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改编,但情节多有改动,如把小说中原来名义上是郡主而实为妓女的霍小玉改为良家女子,新科状元李益拒不参见卢太尉而被派到边境,也是小说中所没有的。汤显祖的这些粉饰,反映了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汤显祖像“临川四梦”中尤以《牡丹亭》的成就最高,堪称绝世之作。汤显祖也自认为“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此剧共55出,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座花园,花园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前世姻缘。梦醒后,柳梦梅便经常思念这位女子。与此同时,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春日从塾师读书,学到《诗经·关雎》章,不满塾师的陈腐说教,到后花园散步,见到满园春光,感叹年华易老,遂生伤春之感。回房便做了一梦,在睡梦中她见到一名书生,手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幽会于牡丹亭畔。丽娘醒来后依梦中所记。在园中找到了一株梦中的梅树。自此,丽娘相思愁闷,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3年后,柳梦梅赴京赶考,偶然借住园中,在太湖石下拾得丽娘的自画像。发现画中女子即是梦中佳人,不觉放声呼唤,丽娘的幽魂听到呼声,出来与柳生相会,两人冲破阴阳阻隔,私成欢爱。但丽娘不满足于两界相隔,要回到人间。应丽娘之请,柳梦梅掘墓开棺,沉睡了3年的杜丽娘幽姿如故,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为夫妻。柳梦梅前往临安应试,受丽娘之托,送信给杜父,传报丽娘还魂的喜讯。杜父认定他在胡言乱语,将之囚禁。发榜后,柳梦梅高中状元,杜宝将其放出,但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最终闹到皇帝面前,二人姻缘才得到圆满解决,有情人终成眷属。
关于《牡丹亭》的创作主旨,汤显祖自己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记题词》)《牡丹亭》高扬与讴歌的正是至美至真之情。戏曲以情为美,写情之真,是明代戏曲的一大特色与突破,明代以理学为文化主导,但明代中叶以后,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对于宣讲礼教信条、倡导理学观念的戏剧十分排斥,他们力图以丰富热烈的“情”来对抗单调冰冷的“理”,遂在戏曲史上开创出一股充盈着个性解放精神的写情热潮。《牡丹亭》正是这一热潮的巅峰之作,杜丽娘也正是这样一位以情为生命的女性,情至处,可以为之而死,也可以为之而生。从这个意义看,《牡丹亭》之所以能打动人、感染人,最主要的力量来自于杜丽娘这一舞台形象,她对爱情、自由、幸福的执著向往,她为了理想而不惜付出生命的精神,使得这部剧作得以超越时空,感染无数代观众与读者。
仅有动人的主题当然不足以成就一部名作,曲词之美是《牡丹亭》另一重要迷人之处。《牡丹亭》中很多曲文都典雅清丽、文采斐然,不少曲子至今仍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著名唱段。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宝黛共读《西厢记》后,黛玉独自回时,走过贾府戏班所在梨香院,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唱的正是《牡丹亭》中的“惊梦”一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觉“感慨缠绵”,“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站立不住”。其实此时黛玉心里已隐隐明白自己将来的命运了。三四十年代,南京秦淮河畔昆曲名角蓝田玉凭一曲《游园惊梦》打动了一个老将军钱鹏志的心,蓝田玉做了他的续弦;她随他去了台湾,后来老将军去世。她的生活也日渐落魄。当她又见到当年的姐妹,回首姹紫嫣红开遍的繁盛季节,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荼蘼开尽,已是无言……。
《牡丹亭》一经推出,即广受大众欢迎,其影响迅速超过了《西厢记》,“《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剧中杜丽娘的形象尤能引起女性的共鸣。据说,当时曾有少女读此剧后,伤心断肠而死。杭州有一女伶在演到“寻梦”一出时,因感情过于激动,竟猝死于台上。明清以来,关于《牡丹亭》的改编和续书层出不穷,评点者、转引者、模仿者更是不胜枚举。直到现代,《牡丹亭》依然魅力不减,京剧大师梅兰芳曾专门排演过昆曲《游园惊梦》,完美演绎此剧。作家白先勇半生痴迷文学,晚年却苦恋昆曲,《牡丹亭》从宝岛演至内地,每一场都“姹紫嫣红开遍”,他的心里有着无尽喜悦和怀念。
汤显祖以《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在明代三百年的剧坛上,没有一个戏曲家能像他那样受到后人如此之高的敬仰和推崇,《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其作品中就将《牡丹亭》作为发展情节、烘托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元素。汤显祖去世于1616年,英国的莎士比亚也在这一年去世,正因为汤显祖卓越的艺术成就,他被后人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汤显祖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艺术精品,登上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2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