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宋)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原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7 20:55:43

(宋)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原文赏析(宋)张炎

清平乐·候蛩凄断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张炎于五十三岁(1300)飘荡到苏州吴江,栖身于其学生陆辅之家中。陆有一位“才色皆称”的歌妓,名唤“卿卿”。某个秋日,张炎为主人及卿卿作了一首《清平乐》词:“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只为卿卿。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以上据《珊瑚网》卷八)但是同在见于《山中白云词》中的定稿,却有了较大的改动。细味一下此中的修改,大有深意存焉。原作之意,无非是写一点“花情柳思”(亦即词中“多情只为卿卿”一句所揭示的那种风流艳情),但修改以后,却由艳情转向了“愁情”——这种令人“夜夜关情”的悲愁之感,说穿了,便是一种深沉的家国身世之感!两相比较,便可见出后者在主题方面的深化。

不过,身处异族统治之下,张炎的家国身世之感是不便明言的。好在词人有的是办法,因此他便借用传统的“悲秋”题材,明写其秋感之萧瑟,而暗写其心灵上蒙受的亡国破家之“愁感”。

前代诗文中写“悲秋”之名篇可谓多矣,比如宋玉的《九辩》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即是。不过他们的写法都以铺叙见长。但小令却不能这样“形容曲尽”地写。它必得采用另一种精炼、含蓄的笔调来写,而靠它特有的“风韵”来打动人心。张炎此作,就堪称“以少胜多”的佳篇。其上片选择了候蛩(即蟋蟀)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以及芦花的无雁……这样一些最能代表秋天的典型景物,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肃杀的“秋晓图”。凡是具有一定阅读经验和人生经验的读者就不难从中触发出悲秋的“共鸣”来。特别是上述“景语”已早为前人诗文所反复抒写过,因而其中所深藏的“历史积淀”经过作者的“再创造”,便会“释放”出巨大的感人的“能量”来。上片“制造气氛”既足,下片换头两句即由此而点出“词眼”: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兰成,梁朝诗人庚信的小字。庚信本是南人,身陷北朝,张炎与之有着相似的遭遇。因此拈出庚信之“愁”,就使上文所写之“景语”统统“升华”、“提炼”成了“情语”。故上文之耳闻蛩鸣,目睹月落,以及“望尽”等语,到此为止,也都由一条总的线索贯穿了起来:原来这些景物全是由一位通夜失眠的人所感知着的,不然何其会观察、谛听得如此细切!陆机《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过片的这两句词,就可以说是“画龙点晴”的“警策”之言。不过若光点出这两句“情语”的话,也尚嫌不够;就象一棵大树光画了主干还需添加枝叶一样,在它们之后,作者马上紧接了“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两句渲染之笔,这就更使词情显得摇曳生姿,十分酣畅了。梧叶虽小,然其萌生秋感之作用却甚巨大: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风梧桐叶落时”,已把“秋雨梧桐”作为人间最易引起悲感的事来写;以后,温庭筠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又为它增添了更加丰厚的感情积淀。因之,张炎再次把它凝练成“梧桐秋声”的新语,且又放在篇末,就更使它显示出“有余不尽”的无限韵味来了。从主要为着艳情而发的“秋感”,发展而为以家国身世之感为主的“愁感”,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张炎词风的一种转变。

清平乐·候蛩凄断译文 | 注释 | 赏析清平乐·候蛩凄断 [宋代]张炎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词三百首,秋天译文及注释 译文 蟋蟀哀鸣欲断魂,秋风萧瑟秋江岸,人与秋虫共鸣。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绢,千里芦花望断,不见归雁行踪。默默愁煞庾信,可怜夜夜脉脉含离情。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

注释 清平乐: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清平乐令》、《忆萝花》、《醉东风》等。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又一体,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蛩(qióng):蟋蟀。练:素白未染之熟绢。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愁损:愁杀。兰成:北周庾信的小字。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赏析据《珊瑚网》卷八记载:陆行直《清平乐·重题碧梧苍石图》序中有“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因为卿卿。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一词。词中所言“卿卿”为当时陆之歌伎,才色皆称。此词定稿后关键字句有较大改动。大概是在作者收入词集时,有意为之。原词无非是写一点“花情柳思”,表达出一种风流艳情,而定稿则将艳情转向“愁情”——为国破为家亡而发的感慨致深的悲愁。

上片“候蛩”四句写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图”。以中,人们不难触发出一股悲愤忧愁的“共鸣”来。作者选景立意颇深:写秋寒,不言西风唿啸,而言候蛩凄断;写秋感,不半个愁字,而言芦花盼雁。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现作者深厚的功力。

创作背景

《清平乐·候蛩凄断》译文及注释 张炎的《清平乐·候蛩凄断》描写的秋天意境清空淡远,抒发的.情感真切感人,表现了诗人为国破为家亡而发的感慨致深的悲愁。下面是《清平乐·候蛩凄断》译文及注释,欢迎阅读。

译文

蟋蟀哀鸣欲断魂,秋风萧瑟秋江岸,人与秋虫共鸣。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绢,千里芦花望断,不见归雁行踪。

默默愁煞庾信,可怜夜夜脉脉含离情。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

注释

1.清平乐: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清平乐令》、《忆萝花》、《醉东风》等。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又一体,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

2.蛩(qióng):蟋蟀。

3.练:素白未染之熟绢。

4.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

5.愁损:愁杀。

6.兰成:北周庾信的小字。

7.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2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