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诗词研究·诗学研究·顾亭林先生年谱

大道家园 2023-07-27 20:31:00

诗词研究·诗学研究·顾亭林先生年谱诗词研究·诗学研究·顾亭林先生年谱

年谱。不分卷。清吴映奎编订。映奎字止狷,号银帆,江苏昆山人。顾氏年谱,最早由其抚子顾衍生编订,历称“元谱”,但未见,今仅存残抄。本谱在衍生谱残抄基础上增辑而成,是目前各谱中较早的一个完整谱本。但它的刊刻却较晚。今见有光绪六年(1886)《归(有光)顾(炎武)朱(柏庐)三先生年谱》本,潘道根补,金吴澜刻。前有金序一篇,内称:“是谱也,尚未刊行。辗转传抄,舛错颇多。爰倩陈霄卓、王子兰、张铁崖三广文,李芸谱大令,李子骅主政及澜再四校对,付诸手民,以竟子狷未竟之志。”谱前有阮元《国史儒林传》顾炎武传、全祖望《神道表》、潘道根辑补之顾氏世系;后附以亭林佚诗及与友朋赠酬等少量史料,谱文列编年诗作和著,简明扼要。以纪事为纲,引证史料及吴氏按语以双行小字附后。潘道根校语以眉批形式刊于顶端,以示区别。此谱又见于光绪十一年(1885)朱征荣辑《亭林先生补遗十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影响了哪些人顾炎武(1613—1682 年),原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亻庸。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大学者。其学术成就和哲学思想倍受后人推崇,被誉为“一代文化巨人”。
反清斗士 流亡一生
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 年)夏,出生于江苏昆山—个官僚地主家庭。顾炎武 14 岁时以其敏捷的才思、广博的学识,顺利考取了秀才。不久,他慕名参加了学术组织“复社”。自从加入了“ 复社”,顾炎武得到了同士大夫等知识分子广泛接触和联系的机会。他们不定期进行集会,评议国政,对当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情况进行研讨。1645 年 5 月,清军南下,占领杭嘉湖等地区。在攻克南京后,颁布剃发令。顾炎武积极投身于抗清斗争。他怒斥一些明代达官贵人随波逐流的庸俗人生观,响亮地提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这句话成为激励后世的爱国主义格言。清王朝建立统一政权后,顾炎武依然坚持反清活动,决心“ 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他断然拒绝了清庭欲令其到明史馆纂修《明史》和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的举荐。顾炎武晚年定居于华山脚下。1681 年由华阴迁至山西曲沃。由于旅途劳顿,患了重病。次年正月,因骑马失足,跌伤病逝,享年70 岁。
学识渊博 著作颇丰
顾炎武一生勤奋好学,即使长期过着流亡的生活,也没有因此而停止艰苦的学术研究工作。《肇域志》和《 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两本经世致用的书就是在游历各地后所作的。《日知录》是顾炎武随笔记录的百科全书式的书籍。顾炎武从30 岁起,每逢读书均作笔记。至 60 岁时,对所作笔录,反复探究,长期思索,多次修订,才成此书。全书计 32 卷,涉及面极为广泛,有经学、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天象、术数、历史、地理等等,可谓顾炎武终生治学的结晶。顾炎武的另外一本书《音学王书》,是研究我国音韵学的学术专著,共分五部分。顾炎武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很深。他创作诗歌和散文,被收录在《亭林诗文集》里。清人张修府在《 亭林诗文集跋》中,称赞顾炎武“为诗事必精当;词必典雅,奄有唐宋诸大家之长”。后世研究顾炎武的学者,不仅从其诗文的艺术角度来探讨其中蕴含的成就,更多的是透过诗文,来分析论证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金石文字记》、《石经考》、《 求古录》等是顾炎武为后人留下的关于金石文字科考据辩释的学术著作,开启了有清一代的金石之学。顾炎武以“引古筹今”,即知古是为了知今为治史的目的。
因而在他的史学著作和史学评论中,十分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他治史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国计民生;在史学观点上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过程;史学方法是实事求是重实重据的;治史态度是严肃认真的。顾炎武对于经学的造诣,是一般学者所无法比拟的。他对易、诗、书、三孔、春秋三传、论语、孟子等,都有专门著作。他对这些经书的考证研究,开创了清朝“汉学”研究的先河。缘于明确的治学态度,顾炎武的经学著作,绝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 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世”。顾炎武在天文术数、兵法军事以至外国事务等领域,也有一定的研究,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学术研究成果。根据张穆的《 顾亭林先生年谱》统计,顾炎武一生著述多达 50 多种,400 余卷。这些书籍“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风、土俗,原原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时,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道儒之学”。可见顾炎武在学术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进步思想 世人美誉
顾炎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在思想领域主要有以下成就:第一,顾炎武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爱国主义的思想传统。顾炎武把忠君与爱国作了区分比较:“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华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把忠君思想提升到应该服从于保卫中原文化传统的这一较高层次上,可以说是对忠君爱国思想理论的一大突破。在对忠君与爱国思想作了区分之后,顾炎武又提出了区别“ 亡国”与“亡天下”的著名论点。第二,顾炎武主张摈弃宋明理学的空谈,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对宋明理学,主要针对王阳明的心学,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他提出“ 经世致用”,“ 引古筹今”。他主张,要把天道性命等抽象的论述,还原到日常的经验之中去,避免清谈妙悟,将着眼点转移到探讨论证于国计民生有关的许多现实问题上来,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基于求实的原则,顾炎武把是否“ 有益于天下”作为治学的准则。第三,顾炎武主张建立限制君主“独治”的政治体制。主张“ 众治”,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而利繁(政治不清明)矣,众治之而刑措( 政治清明)矣”。并进而提出各级地方官分权的见解。在这里,他实际上是对文化思想上的专制主义,对压制言论的行为进行的批判。第四,顾炎武提出农工商皆为本的经济思想。顾炎武提出的工农商并重、发展工商,也在客观上反映了城乡工商业者的利益和愿望。
由于顾炎武生长的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所以,他很看重商业,并在实践中,学到了一些经营方法。据记载,他很善于经商理财。山西的票号,就是顾炎武和傅山共同开办的,顾亲自为票号制定了规章制度。后来的经营者,按此进行管理,使之最终发展成为清朝 200 多年来的金融中心。由此可见,顾炎武的经济思想,具有很多有别于传统思想的新因素。这同他的生存环境和个人的身体力行是有直接关系的。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期,作为爱国志士、杰出学者、进步思想家的顾炎武,以其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他终身不易的反抗精神,强烈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积极思想,以及广博宏富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倍受世人赞誉。

亭林先生轶事 翻译顾炎武(1613- 1682)汉族,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编辑本段]学术贡献
顾炎武把古韵分为10部,其中有4部成为定论,即歌部、阳部、耕部、蒸部。其余几部也都粗具规模,后来各家古韵分部,都是在顾氏分部的基础上加细加详。
顾炎武在音韵学上的最大贡献是用离析"唐韵" (实际是《广韵》)的方法研究古韵。宋人也曾研究古韵,但把《唐韵》的每一个韵部看成一个整体,没有想到把它们拆开,因此,尽管把韵部定得很宽,仍然不免出韵。另一个极端是遇字逐个解决,没有注意到语音的系统性。顾炎武则把某些韵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重新与其他的韵部合并。这样有分有合,既照顾了语音的系统性,又照顾了语音的历史发展。他首先废弃平水韵,回到"唐韵"。比如把尤韵一部分字如“丘”、“谋”归入“之咍”部,这就是“离析唐韵”,回到古韵。再比如把支、麻、庚三韵各分为二,屋韵分为三,令它们归入不同的古韵部,充分体现了古今语音系统的差别。他的这种离析工作,直到今天大家还公认是很有价值的。其次,他最先提出用入声配阴声。《诗经》常常有入声字跟阴声字押韵,以及一个字有去入两读的现象,顾炎武从这些现象中认识到,除了收唇音的入声缉、合等韵没有相应的阴声韵以外,入声都应该配阴声。在古音学的分部问题上,有阴阳入三分法,有阴阳两分法,按两分法说,他的作法是对的。
顾炎武在古音学的研究中,一方面有理论的建树,另一方面有对大量材料的分析,所以后来被学者誉为古音学的奠基者。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音学五书》中。
[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明亡,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在南明政权下两次参加武装抗清斗争并决意不与清 廷合作。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拒不就荐;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此后,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世。
在北游的二十余年中,顾炎武遍游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行了万里路,也读了万卷书。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顾炎武终身为反清事业奋斗奔波,这与国破家亡的经历和他一直受到的良好教育有着密切关系。“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1680年,顾炎武夫人死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说“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顾炎武有诗:“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也就是说,他希望清朝灭亡,就如同精卫想平东海一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明末
崇祯十七年(14)三月,李自成农民军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五月,清睿亲王多尔衮入北京;十月,清定都北京,世祖福临即帝位,改元顺治,命豫亲王多择率大军征服江南。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字完之,河南开封人)、凤阳总督马士英(字瑶草,贵州贵阳人)等拥立福王由崧为帝,五月初,在南京建立了小朝廷,年号弘光。
京师陷落的消息传到江南,一时人心惶惶,为避战乱,顾炎武率家人东躲西藏,到年底,迁往高旧居80余里的语濂经暂住。经昆山县令杨永言(字岑立,云南昆明人)举荐,行朝诏用炎武为兵部司务。
“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画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了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顺治二年(15)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
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一,《千里》);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9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先妣王硕人行状》)炎武悲愤欲绝,将母亲的遗命谨记心田。
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幸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荐,隆武帝遥授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丧,炎武二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诗集》一,《延平使至》),但他仍然积极投身入抗清复明的斗争。
当时,清松江提督与巡抚土国宝不和。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字卧于,复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顾咸正(字端木,昆山人)、兵部主事杨延枢(字维斗,江苏吴县人)等暗中策动吴胜兆举义反正,咸正为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与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炎武也是参预了的。顺治四年(17)夏,事情败露, “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诗集》一,《哭陈太仆》),胜兆被解往南京斩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诸人。子龙往投炎武,炎武当时已离家出亡;于是子龙逃入顾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营救,未能奏效。其间,炎武还往寻成正,“扁舟来劝君:行矣不再计”(《诗集》一,《哭顾推官》)、催促他及时出走,而咸正不听。结果,陈子龙乘差官不注意时投水自尽,杨延枢及顾氏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连而死者40余人。
在策动吴胜兆反正的同时,炎武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活动。顺治三年(16),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职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邓之诚《清诗纪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每从淮上归,必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飞之子泽溥,或走海上,谋通消息”(同上),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
虽然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集》一,《精卫》),满腔忠愤,不能自已。
清初
当崇祯末年,炎武嗣祖绍芾及兄长顾缃(字遐篆)先后去世,又逢吴中大旱,“一时丧荒赋徭猖集”(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炎武无奈,曾将祖产田 800亩贱价典给昆山豪族叶方恒(字嵋初);其时,炎武的堂叔等人为争夺遗产,又挑起家难,他们还与本来就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内外勾结,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唐和在常熟语濂径的住所曾几次被这伙人洗劫及纵火焚烧。到顺治七年(1650),叶方恒又企图加害顾炎武,炎武为了避祸,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诗集》二,《流转》),离开昆山出走。此后五年中,他都在吴、会之间奔波往来。
尽管遁迹商贾,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在《流转》诗中写道:“……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当张名振(字候服,南京人)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并登金山遥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华门外)之际,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他兴奋地写道:“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诗集》二,《金山》)
这一时期,顾炎武还同归庄、陈忱(字遐心,浙江吴兴人)、吴炎(字赤溟,江苏吴江人)、潘柽章(字力田,吴江人)、王锡阐(字寅旭,吴江人)等共结惊隐诗社,表面上以“故国遗民”“优游文酒”(汪曰桢《南浔缜志》),其实是以诗社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清活动。炎武在淮安结识定交的挚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万寿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
顺治十一年(1654)春,顾炎武迁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钟山,三国时改名蒋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称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当时名集庆),以此为根据地,东征西讨,10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国。炎武“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颇有不胜今昔之感。
顺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乡昆山。原来,顾氏有世仆名陆恩,因见顾家日益没落,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两人且图谋以“通海”(即与闽浙沿海的南明集团有联系)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武回昆山,秘密处决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之婿勾结,私下将炎武绑架关押,并迫胁炎武,令其自裁。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所幸炎武知友路泽博(字苏生)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最后,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
当事情危急之际,归庄计无所出,只好向钱谦益求援。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顺治初曾任礼部右侍郎,是当时文坛领袖。钱氏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归庄不愿失去钱氏这一奥援,虽然明知炎武不会同意,还是代炎武拜谦益为师。炎武知道后,急忙叫人去索回归庄代书的门生帖子,而谦益不与;便自写告白一纸,声明自己从未列于钱氏门墙,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处张贴。谦益大为尴尬,解嘲道:“宁人忒性急了!”炎武耿介不阿的性格于此可见。
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狱。尽管归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极力排解,而叶方恒到此时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踪。仲夏,炎武返钟山,行经南京太平门外时突遭刺客袭击,“伤首坠驴”,幸而遇救得免;嗣后,叶方恒还指使歹徒数十人洗劫炎武之家,“尽其累世之传以去”(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这之前的几年当中,炎武曾数次准备南下,赴福建参加沿海地区风起云涌的抗清复明事业,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国山川形势,徐图复明大业。远行避祸当然也是一个原因。
顺治十四年(1657)元旦,炎武晋谒孝陵--7年之间,炎武共六谒孝陵,以寄故国之思,然后返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是年炎武45岁。此后20多年间,炎武子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亭林佚文辑补·书杨彝万寿棋(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直至1682年2月15日逝世。
[编辑本段]著作
《日知录》 三十二卷.
一至七卷,论经
八至十二,论政治
十三卷 论世界风气
十三四卷论礼制
十六十七卷论科举
十八至二时一卷论艺术,文学
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论名义
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
二十六卷论史法
二十七卷论注书
二十八卷论杂事
二十九卷论兵事,外国
三十卷论天象术数
三十一卷论地理
三十二卷论杂考
顾亭林自认 日知录 是生平得意之作: "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音韵学著作《音学五书》,三十八卷 前后三十年,修改过五次
《古音表》三卷
《易音》 三卷
《诗本音》 十卷
《唐韵正》二十卷
《音论》 三卷
《金石文字记》 六卷
《天下郡国利病书》 一百卷 "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卷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卷
[编辑本段]顾炎武故居
这里是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故乡、这里又是“百戏之祖”昆曲创始人顾坚的故里、这里还是唐代陶渊明第九代裔孙、文学家陶岘首创江南丝竹之地,这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就是千灯镇,周庄、锦溪是千灯的近邻,他们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分别成功塑造“中国第一水乡”、“中国博物馆之乡”唤醒了千灯人,千灯人发现自己“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丝毫不亚于其他江南名镇,于是,该镇从上到下都形成共识,虽然该镇的旅游开发比较晚,但是古镇有很好的资源,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且走出自己的特色旅游之路---文化之路,在今天的“百名记者走近古镇---千灯”采风活动中,笔者现场感受了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学者,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世名言,成为一代又一代旨在报国的炎黄子孙的座右铭。顾炎武一生还写了三百七十卷著作,以《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为三大著作,顾炎武本人也被当代历史学家评为两千年中七十二位伟人之一,而千灯镇就是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诞生的地方。笔者在现场看到,园林式的景色已经初现轮廓,原来占地只有6亩的景点,现在的占地面积已经扩大至60亩,形成了包括顾炎武起居生活区、顾炎武祠堂、顾炎武墓、和顾园几个景点,其中顾炎武墓地和顾园相连,形成墓、祠、厅一体的园林布局,为千灯诸景之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2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