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毛文锡《醉花间·休相问》原文_翻译及赏析(五代)毛文锡
醉花间·休相问
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春水满塘生,鸂鶒还相趁。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
这首令词写闺怨。
我们按照生活的逻辑追踪主人公的思路似应是这样:春天雨夜想戍人,通宵达旦;天亮了,看到成双成对的鸳鸯在池塘里相逐戏耍,自然联想到自己孑身一人,更平添一层离恨,她必然要自问:他何时回来呢?她明知得不到满意的回复,因而怕想怕问,进而索性就不想不问,死了盼望之心也罢!
常言道:哀莫大于心死。女主人公的不想不问,正是她愁思感情上的最高点。词作运用逆反生活逻辑的倒插笔方法,从人物的这一感情的高点落笔,劈头一句:“休相问”,而休相问的缘由是“怕相问”,怕相问的缘由则是“相问还添恨”。开头三句将因果倒置,全是心理独白,下笔警挺,感情奔突,欧阳修誉之为“陡健之笔”,汤显祖则说是:“创语奇耸,不嫌高调。”
“春水满塘生,鸂鶒还相趁”两句,则是女主人公“添恨”的原因:水鸟(鸂鶒,又谓之紫鸳鸯)尚知雌雄相逐,形影不离,尤其在春天,更不放过这大好时光。而人呢?天各一方,越是春光明媚,越发令人“还添恨”。
下阕是追忆昨夜愁思。“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两句,是即景叙事以寄寓思情。“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两句收尾,是直抒胸臆并点题:全词尽抒闺中思念久戍不归之情。这几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寓有无限感怀:漫漫春夜听春雨,该有多少思念与回忆,更有多少揣度与疑虑,还有多少担忧与恐惧……夜漫漫,思无极,最后凝结出“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的怨辞。这种怨情在毛文锡同调另词中则更明确,曰:“深相忆,莫相忆,相忆情难极。”难怪古人说毛文锡《醉花间》二首相合“自成章法”,尤以“起笔合拍”(陈廷焯《闲情集》)更为突出。因此,姑录其二于后为印证:
深相忆,莫相忆,相忆情难极。银汉是红墙,一带遥相隔。
金盘珠露滴,两岸榆花白。风摇玉佩清,今夕为何夕?
两首皆构思奇妙,布局新颖,笔意古雅,语淡而情真。
醉花间的翻译醉花间,词牌名,原唐教坊曲。
此词调以毛文锡《醉花间·深相忆》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五句三仄韵、一叠韵,后段四句三仄韵。
另有双调四十一字,前段五句三仄韵、一叠韵,后段四句两仄韵;双调五十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种变体。
代表作品有《醉花间·休相问》等。
醉花间古诗诗意《醉花间》诗意是:一群少年相逢欢会的景况,在“晴雪小园”赏著词畔寒梅到月斜高挂,虽是整日的欢宴,但是词末也该到曲终人散的时候了。欢会尽管浓烈开怀,毕竟也是“离别多,欢会少。”少年转眼便将青春不再,更哪堪故友天涯,离多会少”
该诗含蓄地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对易逝年华的珍惜、留恋。
扩展资料:
《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
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译文:
雪晴后的小园白雪皑皑,春天还未到,池边的梅树却早已悄悄地绽开。高高的树梢上喜鹊在衔泥筑巢,斜挂天边的月儿照着充满寒意的小草。
江南金陵的风景山川,自古以来都是那么美丽娇娆。风光依旧可少年人转眼就见苍老。相逢不易请让我们痛饮开怀,因为人生总是别离时节多而欢乐机会少。
-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1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词研究·主要诗集·别集·颐道堂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