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功甫《贺新郎》》诗词评论技巧明杨慎《词品》卷四载有张镃(功甫)的《贺新郎·送陈退翁分教衡湘》一词,认为它“首尾变化,送教官而及阴山狂虏,非善转换不及此。末句‘呼翠袖,为君舞’六字又能换回结煞,非千钧笔力未易到此。辛稼轩有‘凭谁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此末句似之”。杨氏的分析,道出了此词结构巧妙、笔力雄健的特点。
词牌品鉴之《贺新郎》 世传纳兰性德工于小令,长调却多有疵病,而康熙十五年性德结识顾贞观后所作《金缕曲》却是其成名之作,词势纵横跌宕,词情率真磊落,此词一出,京师中竞相传抄,有洛阳纸贵之喻。现摘录如下:
金缕曲
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
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
《金缕曲》是词牌《贺新郎》的别名,除金缕曲外,贺新郎尚有多个别人,如“贺新凉”,“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等等。
相传此曲为东坡首创,在《东坡乐府》中首次出现,其词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
《贺新郎》作为长调又用仄韵,其表达的情感必然沉郁苍凉,此词用于抒发爱国情怀则首当其冲。其代表作多如牛毛,两宋之间,如辛弃疾的《贺新郎·柳暗凌波路》,《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其中“甚矣吾衰矣”中之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以及“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皆已成千古名句,如今读来,仍热血沸腾,捏杯成粉。 可见,千古第一豪放词人并非东坡当数稼轩。
除了稼轩善填《贺新郎》,刘克庄的《北望神州路》以及张元干的《梦绕神州路》皆成千古绝唱。试摘录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以飨大家: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
《贺新郎》不仅可以用来抒发同志之情,抒发爱国之情,亦可以抒发男女之情。 用在男女之情的词中,当数润之这首《挥手从兹去》为代表。亦当摘录如下:
《贺新郎·挥手从兹去》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据说此次分别之后,毛杨两人就成永别。当毛在江西得知开慧已死之时,说了一句:“开慧之死,吾百身莫赎”。如果只是停留在这首词上看两人的感情,可谓是海枯石烂,然而,凡事不可深究,就此作罢。
对于《贺新郎》词牌是否有误,或者更严谨的说此词牌应该是《贺新凉》更为准确呢,依老夫拙见,《贺新凉》或许更为准确。 其理由有二: 首先,从字面理解,贺新郎的语意环境来说,偏于喜庆,乃贺洞房花烛之曲,然而,此曲觉郁悲凉,并无差点喜庆之色,而《贺新凉》则有一种情感渐变之气,凉者乃苍凉之谓也;其二,词多于青楼妓馆即兴之作,亦多于送别所填,故《贺新凉》更有一种离愁别绪之情。 此外,此词的开山之作有听大白,唱金缕。金缕原指金缕衣,早在唐代就有杜秋娘所作的《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莫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可见早在唐代就有金缕之说,金缕衣象征功名富贵,至于后面发展金缕曲,估计多半是指唱金缕衣这首诗,就象阳关三叠,不过就是渭城曲而已。
由金缕衣而成金缕曲,乃至变成贺新凉,不过是古人在引经据典的沿革罢了。
如今爱好诗词的诗人词人们,也基本不填《贺新郎》,原因也不外乎两点,此词为长调,不易掌控;其二,能用于此词的韵部极少,填出来,基本上只能拾人牙慧。如果把《浣溪沙》,《卜算子》,《临江仙》,《西江月》,《忆江南》等小调比作下里巴人,那《贺新郎》就是阳春白雪。和之者自然寡矣。加上今之国也不太需要这种爱国的气势,此词牌后世必亡之。
离别古诗词张元干《贺新郎》赏析 《贺新郎》 此词为张元干所作。张元干作此词为胡铨壮行,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贺新郎》的词极慷慨愤激,忠义之气,溢于字里行间。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这首《贺新郎》的赏析,供大家阅读。
《贺新郎》原文作者: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
《贺新郎》的词牌简介 《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等。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双片仄韵格。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1]
该词牌一百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韵。首句五字起韵,句法与《水调歌头》首句,仅差第三字用平耳。第二、三句均四字句,上加三字豆,中惟“庭”字可仄;余有定格,不能移易。第四句为七字句,第一、三、六字可仄。第五句六字,协韵,为平仄平平仄仄,一字不可移易。第六句七字,上三下四,协韵,第二字“玉”可作平,第七句与第四句同。第八句八字,上三下五,第四字平仄不拘,结句六字,士三下三,协馈;依定格,必作平仄仄,仄平仄,不可易也。后阕换头。首句七字,为平起仄协七言句;但平仄不可稍稍通融。余与前阕相同。
《贺新郎》赏析解题:此词作于绍兴十二年(1142)。绍兴八年为胡铨因谏议和而被贬至福州,由遭秦桧迫害,移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张元干作此词为胡铨壮行,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词极慷慨愤激,忠义之气,溢于字里行间。
赏析:上片:述时事。
第一层,“梦绕神州路”四句:写中原沦陷的惨状。
1、起调将中原沦陷之惨状托之于梦,含意有二:一是中原沦陷不可去,沦陷之惨唯可于梦中见之;二是中原之沦陷如恶梦一般。实景虚写,写出人心之惨痛,故有第二层的质问。
2、中原沦陷惨状:“怅”为领字。
所怅者: 一是“连营画角” 金兵军营相望,军号凄厉。
二是“故宫离黍”。《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故国之思。
四句形象地概括了北宋灭亡的历史事实,有尺幅千里之势。
第二层 “底事昆仑倾砥柱”三句:严词质问悲剧产生的根源。
1、“昆仑倾砥柱”:古人相信黄河源出昆仑山,《淮南子·地形训》:“河水出昆仑东北陬”。传说昆化山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此以昆仑天柱,黄河砥柱,连类并书。
喻北宋王朝的沦亡。
2、“九地黄河乱注”:喻金兵的猖狂进攻。
3、“悲万落千村狐兔”:形象描写中原经金兵铁蹄践踏后的荒凉景象。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第三层“天意从来高难问”至“送君去”,感慨时事,点明送别。
1、“天意从来高难问……”:前面词人提出疑问,问而不答。乃因答案分明,不言即知,况涉及朝廷统治者而不能言。
于是顿挫之笔曲折至“天意从来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言外之意,天高固然难测,而衣冠华族沦于异族之手,实乃人事使然。
“人情老易悲”,言天意既难测,而人情老易悲,今有深仇而不思报,故长叹“悲难诉”。
“悲难诉”的内涵:北宋议和灭亡之悲难诉;南宋王朝苟且偷生、偏安江左、迫害忠良之悲难诉。
2、送别。 笔锋自然转至送别胡铨—— “更南浦,送君去”。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节层层递转,字字沉实,词人悲愤之情,愈转愈深沉。
下片:叙别情。
第一层,“凉生岸柳销残暑”至“断云微度”:别时景物。
时令:初秋残暑,凉生岸柳——景之凄凉,人心为别而凉。
岸柳:依依惜别之情。
2、时间:夜,“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夜色已深,以缠绵,清秀之句,抒悲愤激昂之情,可见感情之深挚。
第二层,“万里江山知何处”至“书成谁与”:设想别后之心情。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曲曲折折抒写留恋之情:既反映了他们深厚的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国事的感慨:君此去道路茫茫,国家前途亦茫茫。
第三层,“目尽青天怀今古”至“听《金缕》”:遣愁致送别意。
1、“目尽青天怀今古”照应“天意从来高难问”,有四顾苍茫之感。
2、“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言大丈夫不能“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恩怨相尔汝”,本自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3、满腹悲愤感情,通过层次井然的多次转折,达到最高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举大白,听《金缕》”
以豪情排遣极痛,慷慨悲壮,余音缭绕。
提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1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