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终宋之世乐章大备》诗词评论技巧

大道家园 2023-07-27 18:34:11

《终宋之世乐章大备》诗词评论技巧清·田同之《西圃词说》转引锡畅《群雅集序》载,“终宋之世,乐章大备,四声二十八调,多至千余曲,有引、有序、有令、有慢、有近、有犯、有赚、有歌头、有促拍、有摊破、有摘遍、有大遍、有小遍、有转踏、有转调、有增减字、有偷声。惟因刘昺所编《宴乐新出》失传,而八十四图谱不见于世,虽有解人,无从知当日之琴趣箫谱矣。”

古诗赏析的角度,方法,修辞。有哪些技巧或概念?一、掌握常见类型,避免“无米之炊”
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都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除客观因素外,主观上考生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导致丢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应是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前提和关键。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尽管种类繁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某些角度给它作个大致的分类。如: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2.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
3.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以上分类有的有交叉现象,如第一类中“直接抒情”是第三类中“直抒胸臆”的另一种说法;第三类中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则都属于第一类的“间接抒情”。鉴赏时如果题目中没有规定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我们只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或站在其中的一个角度表述即可。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借景抒情、对比、烘托、反衬、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古讽今以及比喻、比拟、对偶等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古诗的数量可谓恒河沙数,我们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来对其“大面积”鉴赏,因此,精心选择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应是我们高三古诗鉴赏备考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选择此类诗歌的时候,不应忽视教材中那些经典性的课文诗歌,它们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对象。
其实,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当然,我们还可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钩连”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也可从课文诗歌联系到课外诗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并同类项”——这种“钩连”课内联系课外、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歌中运用情况的分析和了解的赏析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工作取得“小投入”而“大产值”的效果。
三、探究高考设题,寻求答题启示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
①2008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②20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③2007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④2006年湖北卷:《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
①2008年上海卷: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②2007年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⑴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⑵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⑶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③2006年江西卷: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④2006年福建卷: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如:①包含了比喻和对比;②包含了对比、寓情于景、用典和议论等;③包括了对比、比喻和象征;④主要是借景抒情。这种题型往往给考生的答题带来很大的盲目性。
考场上,导致考生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失分的原因有很多——或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或说明不到位,或分析不透彻;或程式不规范,或要素不齐全。尤其是解答“大角度”类型的题目时,考生出现的问题相对更多,有时甚至“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即一旦表达技巧的类型答错,往往导致后面的分析说明也“牛头不对马嘴”。
要解决这些问题,平时复习注重对高考题目进行分析和探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相对来说,高考题目的命制和答案的设置更为科学和规范,其设题的特点、答案的模式、切入方式甚至字数的安排都值得我们去分析揣摩。
重点难点题型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偶成
(宋)饶节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
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建炎三年春,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高宗由扬州逃往镇江,再到杭州。此时作者正避乱岳州,从岳州太守那里借得后圃君子亭暂居,自号“园公”。
这首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3.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中吕】迎仙客
张可久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两篇作品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答案)
1.前三句实写:松荫之下柴门锁着一院绿苔,成双成对的蝴蝶不停地飞舞,还有两腿拖着重重花粉飞来的蜜蜂,这些都是眼前之景。后一句是虚写:前山繁花似锦的世界,这是想象之景。虚实相生,交织成一个幽僻而又充满春意与生机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2.主要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作者通过描写不惜污损胭脂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细雨之中的海棠来表现自己不避艰险的精神和孤高脱俗的人格。3.李诗由景入情,正面抒写思念之情;张曲通过对秋景、捣衣声以及旁人的描写,侧面衬托了思妇的怨情。

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一道题,虽然对于考生而言有看不懂诗的时候,但掌握训练技巧,总能做出来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

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等。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 故事 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也可理解为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的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用以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客人在船上,送客的主人在岸上。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

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古代诗歌鉴赏主要考查五个方面内容

1. 形象分析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哪一种形象,我们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当然我们也可以放在最后作为总括;二是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应写出来;三是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答题参考模板: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很好地展示了出来;( )(这个形象)是()的代表,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2. 语言特色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时达到的艺术效果。

答题参考模板:本诗的语言具有( )的特点,本诗通过( )的描写(刻画、运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写出了( )(分析效果、作用),表达(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3. 表达技巧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比喻、比拟、夸张、通感、双关、衬托、反语、设问、反问、借代等修辞手法;二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三是衬托、渲染、对比、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抑扬等表现手法;四是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铺垫照应、首尾呼应等结构技巧。

答题参考模板:这首诗运用了( )(术语)的表达技巧,从诗歌中( )(结合具体诗句)可以看出,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4. 思想感情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考虑三个环节。一是抓诗歌题目,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二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三是用相关诗句具体分析如何表达这种感情和指向。

答题参考模板:这首诗写了(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内容,抒发了( )(内容)情感。

5. 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不仅仅指诗歌通过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答题时,第一步先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答题参考模板:( )(亮观点),这首诗写了( )(具体分析)内容,写出了( )(结合诗歌内容和他人评价分析概括)的人生态度。

如何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首先你要明白,高考诗歌鉴赏题目要写的内容和古诗鉴赏辞典上的完全不同。读懂一首诗或词,不代表你会做题;你会做题,也不代表这首诗或词你就完全懂了。

在我看来,会做高考诗词鉴赏题,要懂得以下内容:

1.诗歌意象所对应的中心思想。

2.诗歌写作方法与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摹景方法、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结构作用,一共六个部分。

以上这两项为基础知识与理论。

3.题型分析与解题思路(答题模版)

一般,熟练掌握这些内容之后,随便一首诗词都能轻松解答

古文已经不属于现代汉语了,所以学习方法与学外语相似:

1.背单词,就是古文注释,找到课本的古文注释,背熟,理解一下为什么这么翻译。其中,注释中会有些连词和助词等没有意思实际的词,不外乎就那几个,记住。

2.语法,古文语法有时候跟英语相似,定语后置、省略主语什么的,多读。

3.人生最后8年。关于五三,可以把回答此类问题多次出现的高频词找出来,大体摸出此类答法的套路,能够摸出一个保分的大题模版。


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古诗词背诵与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满分答题经典技巧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高三语文古诗文鉴赏技巧方法

★语文古诗鉴赏技巧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赏析技巧

★语文备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诗词鉴赏

★赏析古诗词句子的方法

★如何解答古诗词鉴赏题的五大技巧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static/upload/image/20230207/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1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