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诗词研究·诗坛掌故·美人香草

大道家园 2023-07-27 18:24:40

诗词研究·诗坛掌故·美人香草诗词研究·诗坛掌故·美人香草

屈原作《离骚》,时以香草、美人为喻。汉王逸《离骚经章句》:“《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后人遂称《离骚》为美人香草之辞。朱熹《楚辞集注·离骚经》:“美人,谓美好之妇人,盖托词而寓意于君也”,“留夷、揭车,皆芳草。杜衡,似葵而香,叶似马蹄,故俗云马蹄香也。言己种莳众香,修行仁义,以自洁饰,朝夕不倦也”。清朱冀以为“美人”为屈原自喻(《离骚辨》)。清朱骏声认为是泛指贤士(《离骚补注》)。曹植诗:“有一美人,被服纤罗,妖姿艳丽,蓊若春花。”(《渊鉴类函》卷二五五所引)宋苏洵《菊花诗》:“骚人足以思,香草比君子。”

关于草的暗示性诗句(草在古代诗歌中暗示着什么)1.草在古代诗歌中暗示着什么1、屈原以芳草喻贤才君子,而以萧艾比变节退化了的人才。

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阴阳失和喻君臣不协)。这一传统在中国诗史上影响深远。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香草为君子,名花为长卿”(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花园》

2、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

文天祥诗句“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兴》),文天祥希冀复国

如孟浩然诗句“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留别王维》),孟浩然期望归隐。

3、草成为寄托离别情怀、怀人相思的物象。

《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江淹《别赋》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军南浦,伤如之何!”这一意境常常在古诗中出现。比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谢眺《酬王晋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诗人着眼于草每到春来总要重现新绿,着眼于春草重生像回归一样,即由草的“归”联想到人的归,好像回归一样,所以常把草作为抒情的依托。再如:“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顾况《赠远》)及“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断续”(姚月华《怨诗》),都是如此。绿草重生,而友人难见,诗人对此难免顿生惆怅,悲伤断肠。所以古典诗词中,经常看到“芳草”与“断肠”联系在一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韦庄《谒金门》)、“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比如,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冶诗句:“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送阎二十六赴郯县》),还有李煜的著名词句“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这些都是着眼于草的连绵,以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愁情。

【宋】范仲淹

苏幕遮·碧云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倚危亭,恨如春草,萋萋 尽还生。 秦少游

4、移情:同样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诗人笔下,表现总是多彩多姿。诗人常用一种移情的手法,即将主观感情外化到客观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迹灭,秋草向南悲”(顾况《别李别驾》)、“上有如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别》)。实际上是人悲、人伤心,诗人却说草悲、草伤心,这样就显得灵动含蓄,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在表达怀人情愫的诗句中,还有一十分成功的、类似借代的表现手法,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绿罗裙颜色与草色相同,所以诗人就“爱屋及乌”,由于想起爱人罗裙的颜色,故而怜爱普天下的芳草了。本是以罗裙代指爱人,继而以罗裙的颜色代指爱人,后又以罗裙颜色相同的芳草来代指爱人了。牛希济词句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艺术流程。

5、草又常被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比如“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踏莎行》)、“高梧月白绕非鹊,衰草寒露啼鸣螀”(陆游《秋兴》)。草在渲染悲哀气氛中的作用极强,因而在挽歌、怀古诗中,草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杨亦萧萧”(陶渊明《挽歌诗》)、“春草何茫茫,王孙旧此游”(刘长卿《过漂母墓》),后者如“君王不少见,芳草旧宫春。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刘长卿《青草宫怀古》),“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长江流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窦巩《南游感兴》)至于杜甫与崔灏的名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就更为人们所熟知了。

6、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

白居易名句:“野火烧不订梗斥妓俪幻筹潍船璃尽,春风吹又生”。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7、感时伤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以寸草难以回报春光的照临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抚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是以碧绿的草色比喻消闲的人心和淡泊宁静情怀;

“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形容读书之乐如窗前春草绵绵无际。

2.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梅象征高洁,不畏严寒。 【诗文中的梅: ☆ 一枝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卢照邻《梅花落》) ☆ 吴王醉处十余里。

照野拂衣今正繁。经雨不随山鸟散。

倚风疑共路人言。愁怜粉艳飘歌席。

静爱寒香扑酒樽。欲寄所思无好信。

为君惆怅又黄昏。(罗隐《梅花》) 梅花:德性与气节的代言人 ☆ 梅花自古就被赋予德的品性,民间流传着许多吉祥、喜庆的相关习俗。

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 ☆ 古人认为,“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梅花绽开五瓣,象征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有梅开五福之说。喜鹊在梅枝上欢悦鸣叫的图案,常被称为“喜报早春”,“喜报春光”,“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

吉祥图案还有“竹梅双喜“,由竹梅和两双喜鹊纹图,竹喻夫,梅喻妻,常用以祝贺新禧。“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

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尊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赞赏梅花的高洁、典雅、冷峭、坚贞,视为知友、君子。 ☆ 鲁迅曾精辟地用梅花作过一个比喻:“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

他还请人为他篆刻过“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怀。 ☆ 明·王圻《三才图会》认为:“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明代李渔曾论赏梅:“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梅傲而不俗。

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

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 ☆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

南朝鲍照在其《梅花落》中已经赋予了梅花高风亮节的品性。(以下取自网文《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 ☆ 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

北宋中期,经过苏轼等人的吟咏,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进一步深化。苏轼写了大量咏梅诗,在其诗中带有强力主观表现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现诗人孤芳自赏,幽洁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

☆ 到了南宋,国势飘摇,社会动荡,土人阶层涣散零落,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而且还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很多诗人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梅诗中,出现了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 ☆ 君子、隐士、处子玉女,梅花的这三个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为这三个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贞洁的象征。

以梅花来表达对远方朋友的罹,也是古诗中梅花又一重要意象。诗人们咏梅绝不只是为了描摹梅的物态,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怀,表节。

咏梅诗之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下是由于诗中报咏之梅,已经成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一代一代层累凝聚着深刻的含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高傲的心灵境界。】 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杨柳枝词》) ” 【柳与留音近,诗词中的“折柳送别”有暗示性,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

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 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草色幽深,暗示愁绪,思离人。

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就总要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关于诗中的“草”,可以参看 /ddxr/pe_jkch1.htm上金开诚的《说诗中之草》】 牡丹: 诗文中的牡丹 ☆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李白《牡丹》)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白居易《秦中吟》之十《买花》) ☆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徐凝《牡丹》) 【☆ 牡丹,以其雍容。

3.带有草字的诗句并有相同的暗示意义的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4.描写草的诗句古诗大全1.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汉·无名氏《古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2.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 南朝宋·刘俣《诗一首》

3.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北朝·北周·庚信《春赋》

4.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南朝梁·何逊《与苏九德别》

5.深庭秋草绿。南朝梁·柳恽《捣衣诗》

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7.叶舒春夏绿,花吐浅深红。唐·李峤《萱》

8.雨中草色绿堪染。唐·王维《辋川别业》

9.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唐·李白《日出入行》

10.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唐·杜甫《旅夜书怀》

1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12.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韩愈《游城南晚春》

14.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唐·张继《洛阳作》

15.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张九龄《感遇》

1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1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8.柳丝袅袅风缫出,草缕茸茸雨剪齐。唐·白居易《天津桥》

19.春尽杂芳歇,夏初芳草深。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

20.杜康能散闷,萱草能忘忧。唐·白居易《酬梦得以萱草见赠》

21.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唐·徐夤《草》

22.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唐·曹邺《庭草》

23.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唐·戴叔伦《苏溪亭》

24.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唐·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25.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唐·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26.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晴》

5.带草的诗句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6.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不同暗示性,能引起隋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西安的霸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霸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诗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啼叫又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思。

求诗词鉴赏清人厉鹗《论词绝句》云:“美人香草本离骚,俎豆青莲尚未遥。颇爱花间断肠句,夜船吹笛雨潇潇。”请结中国诗史 、词史谈谈对此诗的理解。
答:
论词绝句是作者通过近体诗句形式,表明自己词学观点一种文艺批评方式,流行于明清时期。厉鹗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人,清代文学家,是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厉鹗的《论词绝句》共有十二首,评论上自五代《花间集》始,下至清朝万树等各个不同时期代表词人的写作特点和风格,在研究浙西词派词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花间集》由五代十国中后蜀人赵崇祚所编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词集,共收录了自晚唐至五代的十八位作者的作品,典型反映了我国早期词人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成就。
这一首诗,是本组诗的第一首。首先开篇第一句“美人香草本离骚”,例举了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长诗——《离骚》作为全诗的发端。《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之一,“美人香草,以喻君子”,《离骚》中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用纯洁美好的形象,象征作者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用怨妇弃妻的哀怨形象,来比喻自身不得公正对待的悲惨结果。这里所说的“美人香草本离骚”,实际上是指《花间集》中不少描写精美事物和男女之间纯洁爱情的内容,实际上运用了《离骚》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寄托着诗人本身喜怒哀乐。《花间集》序言中指出,词之本身,原先是“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以助娇娆之态”,自南朝宫体诗以来,渐渐沦为富家子弟宴游集会时娱乐之用,而《花间集》的编纂,则是为了让“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以“诗客曲子词”,一改当时单纯叙写风花雪月之类欢愉景象的颓丧之曲,正式将歌词的发展,纳入“士大夫之词”的轨道上来。故而《花间集》对于歌词向“雅词”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作者将《花间集》的写作风格与《离骚》相提并论,正是为了强调《花间集》作为“诗客曲子词”的发端,在词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观厉鹗其余的十一首论词绝句,都是单纯批评人物作品为主,再无一开始就追本溯源,例举文学史上重要写作方法的句子。可见,“美人香草本离骚”不仅是这首诗的开端,亦是表明作者对歌词起源的态度的一句诗。对这句诗,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认为歌词这一文体,同诗歌一样,也是以比兴手法表现作者自身经历、思想为主,正是浙西词派所推崇备至的“雅正”之词。
“俎豆青莲尚未遥”,俎豆,是古代祭祀、宴客常用的一种器皿,《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常陈俎豆,设礼容”的句子,后来常引申为崇奉的意思。青莲,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别号。《花间集》极推崇唐代诗人李白和温庭筠,欧阳炯的序言中就提到“有唐已降,率土之滨。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应制清平乐词四首。近代温飞卿复有金荃集,迩来作者,无愧前人”。歌词在唐代,也不过是伶工所作,为人们消遣之用的玩物,故而作者很少,就连白居易、刘禹锡这样的文坛巨匠,也不过浅尝辄止而已。但李白混成自然,超凡脱俗的诗篇,以及温庭筠“深美闳约”,端方大气的词句,无疑与一般“淫词艳科”划清了界限,可谓是“诗客曲子词”的鼻祖。这句诗的含义就是指《花间集》的士大夫之词,或说“雅正”之词的起源,不仅远承屈原,更能近尊李白,它的诞生有着充分的理论准备和现实基础。
“颇爱花间断肠句”,在这一句中,作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花间集》中,还有一些庸俗消极的内容,有的单纯描写美人、有的描写游仙、有的描写男女间低级趣味的情感。而作者所欣赏的,正是《花间集》中感情真挚的、积极向上的那一部分。“断肠”,往往是怨悱缠绵的爱情故事的代表,而《离骚》正是善用这类形象,寄托个人思想意志。故而作者所推崇的那一部分内容,也可以解释为寄托作者思想,反映着高尚人格的那一部分。这正是厉鹗眼中的“雅正”之词。
最后“夜船吹笛雨萧萧”的诗句,完全摘自晚唐诗人皇甫松《望江南》中的名句,全词是“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这是一首描写梦境的词。像兰花一样摇动着烛光终于烧尽了,屏风上红红的美人蕉变得昏暗不明,作者又梦见江南梅子成熟的时候,静静地夜晚,有人在船上吹笛,有雨萧萧地下,有人在驿站边的桥上,说着离别的话儿。词人善于抓住特点,言简意赅,寥寥数笔将梦回江南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并且在描写房间精美的装饰,江桥上幽雅的景致,一笔一划生动形象,是早期歌词作品的代表作。厉鹗例举了皇甫松的“夜船吹笛雨萧萧”作为“花间断肠句”的代表不无道理。皇甫松此作虽然单纯抒写了一段梦境,事实上也寄托了个人的一些情感。首先“兰烬落,屏上暗红蕉”,不仅写出了夜深人静的景象,更写出了时光的流去、精美事物的凋零。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将无法挽回,唯有记忆,可以在梦境中复现。然后作者梦回到了江南的梅雨时节,有夜船吹笛,细雨绵绵,但回想的却是人倚驿桥,牵衣话别的情景,这幽幽的笛声,萧萧的细雨,竟是为送别而来,永远留在了作者心中,挥之不去,令我们再读“夜船吹雨笛萧萧”这一句诗,不免感叹,真是“断肠句”呀!联系到作者的生平经历,一生宦游不利,虽有亲舅牛僧孺为相,却因避嫌不得任用,最后终身不仕,死后才追赠为进士。幽兰烬落、夜来梦回,雨夜闻笛、风雨萧萧,驿外桥边、飘摇不定,离人断肠、若即若离,这样一个幽深孤寂的背景,正是无论良辰好景,抑或风霜雪雨,都不能阻止无可奈何的事实。虽然在写作时,可能作者并无太多的意想,但是字里行间那种幽深寂寞的心情,我们还是得以体会,张惠言认为,词善于“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离骚》之遗意。
厉鹗选取皇甫松的名句代表“花间集断肠句”,试问何以不选择作品量更多、文学史上地位更高的如温庭筠、韦庄等人的作品呢?我认为,并非随意为之。在《花间集》十八位词人中,唯有温庭筠与皇甫松是晚唐诗人,在《花间集》目录排列上,也是温庭筠为首,皇甫松次之。历来研究《花间集》目录的排序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花间集》目录完全按照年代次序排列,二是认为目录是取词人优劣排定的。在《花间集》序中言道,作此集时,是“广会众宾,时延佳论”,乃是经过严肃的讨论得出的。故而极有可能,有评定优劣的做法。而厉鹗纵然不支持这种讲法,也很有可能专门选择晚唐的诗人代表《花间集》,以呼应“俎豆青莲尚未遥”。而之所以不选取温庭筠的词作,可能是因为序言中提到“近代温飞卿复有金荃集,迩来作者,无愧前人”,并不把温庭筠列入《花间集》的范围,而是作为前辈去学习,所以厉鹗可能因此而跳过“第一作者”,选取皇甫松。况且皇甫松在《花间集》的编纂者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花间集》选取的十八位词人中只有皇甫松和阎选生前没有功名,但目录中对阎选称为“阎处士”,对皇甫松则称为“皇甫先辈”,当然“先辈”一词是唐时对进士的普遍称呼,皇甫松身后也的确被追赠为进士,而称温庭筠“助教”亦以生前官职名之,但温身后并无追赠,纂者原意恐亦不能详。但是以皇甫松此句代表《花间集》,绝对是无可厚非的。
当然对于前人的观点,我们也要批判的吸收。厉鹗的论词观点,处处以寄托比兴设喻,多少有点先入为主的态度,如果据以此读词,恐怕不免“深文罗织”之讥。我们在分析作者寄托比兴的同时,也必须分清那些单纯抒发情感或描写事物的诗词,才不至于去钻古人的牛角尖。
综上所述,此诗不仅论述了《花间集》的特点,对词的主要写作方法,也作了追本溯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的文学理论,是十二首论词绝句的总纲总则,对后人研究浙西派词学理论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1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