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魏晋南北朝·孔融以不孝罪论斩

大道家园 2023-07-27 17:33:47

魏晋南北朝·孔融以不孝罪论斩魏晋南北朝·孔融以不孝罪论斩

郗虑、路粹等迎合曹操,横加孔融罪名,谓其浮华不实,谤讪朝廷。又与祢衡大发怪论,有悖人伦,至为不孝,故应以不孝之罪论斩。《后汉书·孔融传》:“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因显明仇怨。”“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孔融让梨大家都知道,他最后为啥因为不孝罪被杀害呢?孔融,字文举,鲁国鲁县(今属山东曲阜)人,生于东汉元嘉三年(公元153年),建安七子之一,家世显赫,为孔子十九世孙,七世祖孔霸曾担任侍中之职,是汉元帝的老师,父亲孔宙为太山都尉。

《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后汉书》记载:孔融“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长大后的孔融善写诗文,才华横溢,在当时的文坛很有名气,曹丕曾称赞他的文章超越了当时的诸多大家,甩扬雄和班固至少十条街。

孔融年少时就有“异才”,聪慧好学,受到名士李膺的赏识。

孔融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孔宙去世,他因悲痛过度,需要有人搀扶才能站起身,州郡民众都称颂他的孝行。

中常侍侯览嫉恨名士张俭,下令缉拿张俭,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友,就跑到孔褒家躲藏。当时孔褒不在家,十六岁的孔融就代表哥哥容留了张俭。

后来,张俭逃脱了,朝廷将孔氏兄弟抓捕入狱,当时不知如何定罪。

孔融就说:“是我收留的张俭,不关哥哥的事。”孔褒表示:“张俭要找的人是我,我弟弟无罪。”

孔融的母亲也说道:“年长的人应当承担,是我的罪过。”朝廷最终判处孔褒有罪,孔家人争着承担罪名的事儿却流传甚广,孔融因此声名鹊起。

出了名的孔融开始逐渐膨胀,变得目中无人。和平原名士陶丘洪、陈留名士边让齐名,州郡官员以礼策命,他都不到场。

汉献帝在位时期,孔融历任北军中侯、北海相、青州刺史等官职。

孔融多次轻慢曹操,使得曹操极为不满。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征讨乌桓,孔融讥讽说:“大将军远征乌桓,使得海外萧条,从前肃慎人拒绝进贡弓箭,丁零人盗窃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当时,战乱不断,饥荒频繁,曹操上书建议朝廷禁酒,孔融屡次给曹操写信,要求取消禁酒令,言辞之间,多有傲慢无礼之语。

孔融是名扬海内外的人物,这种人的言论直接影响着舆论导向。

曹操认为孔融的存在,对自己篡权不利,大臣郗虑揣摩曹操的心思,于是搬弄是非,诬陷孔融诽谤朝廷。

曹操蓄积已久的忌恨终于爆发,他唆使丞相军祭酒路粹上书,捏造孔融的罪名。

路粹说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还说孔融散布不法言论,曾说过:“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还曾和孙权有往来,恶意诽谤朝廷。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孔融被处死,时年五十六岁,同时株连全家,儿子都被诛斩。

孔融的罪状中有一条是“孝行有亏”。孔融和祢衡聊天,说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意思是:父亲对于儿子来说,没有亲情可言,探究源头,不过是情和欲的产物;儿子对于母亲来说,就如同在瓦罐里放了一个东西,取出来,这东西就和瓦罐没啥关系了!

这种言论在崇尚孝道的汉朝,无疑是离经叛道,狂悖至极。

至于这段话究竟是路粹的诬陷,还是孔融的酒后的胡言乱语,因史料有限,早已无法澄清了。

让梨的孔融,长大后为什么因不孝被处死呢?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事情发生在孔融四岁的时候,小小年纪的孔融就知道将个头大的梨让给兄弟们,成为了一千多年来我们教育孩子的榜样。连《三字经》中都有“融四岁,能让梨”的说法,可见这个故事的深入人心。

但是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孔融生活的三国时期,他的结局却非常悲惨,是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处死的。这又是为什么嫩?难道小时候就懂得尊敬兄长的孔融,长大后反而不懂得孝顺了吗?

实际上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七世孙,因而在儒家弟子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孔融的一家人也都非常显赫,父亲孔宙是东汉的太山都尉,孔融从小也表现出了不凡的才华,被外界认为将来“必成大器”。13岁的时候,父亲孔宙去世,孔融伤心欲绝,甚至连站都站不起来,当时的人都觉得孔融很孝顺。孔融16岁的时候,兄长孔褒因为收留名士张俭而被官府捉拿,孔融就站出来自己打算为孔褒顶罪,最终官府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十分伤心,当时的人都觉得孔融是个好孩子,在父母面前也是一个孝子。

除此之外,孔融还是一个文学家,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其中就有孔融。

而孔融被曹操处死的真正原因,则是因为一篇文章中的观点。孔融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让曹操十分难以接受的观点,那就是“亲子无亲论”。这个观点表面上看是在为“不孝”找借口,但实际上却是对当时朝廷举孝廉制度的不满,如果孝顺成为了一个人上升的阶梯,那所谓的“孝”也就变了味道。

但是这个观点无疑是对当时朝廷任用官员制度的挑战,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还污蔑孔融是是“惑世诬民”,不容于“礼法”。再加上当时孔融反对曹操的掌权,曹操于是借机将孔融处死了。但是后来人普遍认为,孔融之死并非因为“不孝”,恰恰是因为他知道“孝”的真正含义。

当然,孔融对曹操的反对则是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0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