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鹏运《点绛唇·饯春》原文赏析(清)王鹏运
点绛唇·饯春
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
这首词从字面看是借“饯春”写怀人之苦。
词一开篇就是奇想妙喻:“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榆钱,《本草纲目》说:“榆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大千世界,似乎只有钱能通神。但是也有钱无法买到的东西,那就是一去不复返的时光。词中的抒情主人公饯春人,即目榆荚,联翩浮想,将榆荚的纷纷坠落巧喻为世人的抛掷金钱,然而春光无价,“抛尽榆钱”也挽留不住青春韶光,改变不了春秋代序的自然定数常理。尽管词人曾痴情地呼喊过:“春且住,更休把万千红紫轻轻付!(《摸鱼子》)但春光毕竟归去,她远逝的跫然足音牵系着词人悸动善感的心。辛弃疾早就感喟:“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祝英台近》)欲遣此“愁”不得,则溯“愁”之来路,探“愁”之去路;不恨留春不住,只恨春去愁留。以一番无理的责怪,表现如痴如醉的情怀,浓烈而又委婉。这里王鹏运亦写春去愁留,在艺术上既汲取前代词人精华,又别具自己的特色。
“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呓语般的哽咽,道出了饯春人的内心隐秘。惜春实为惜人,留春实为留人,饯春实为饯人。春去能来,人去难归。人事之代谢更有胜于物华之代谢,人生的易逝更有胜于春天的易逝。这种凄楚的感叹不禁令人神伤。春天和人事牵起的无聊情绪一再在词人笔下出现:“送人犹未苦,最苦送春随人去”(《徵招》),“花好春深,春浓人老,闲里枉将眷恋(《探春慢》)等等。
这首《点绛唇》词的内涵又不止是写怀人之苦。在《半塘词》中,“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主题反复出现,这和词人有感于当时国势沦丧,江河日下的衰颓现实有着必然的联系,试看《点绛唇》最后的以景作结:“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是词人视觉所见,听觉所闻,同时“暮”、“乱”、“苦”也是他身心真切的感受。词人以其内在“销魂”之颜色,涂染于楼外山前之袅,忧怨之情愫霎时充塞心庭,充塞天地。人们相传杜鹃总在春末叫着“不如归去”,这声声啼鸣为暮色昏暗中的“长亭”,为遍地破碎的“乱山”这些凄凉不堪的景物,又涂抹上浓浓的一笔。“絮风消,换到鹃声,乱红飘尽残蕊。”(王鹏运《莺啼序》)清泪催成,孤梦惊残,万籁俱寂,在杜宇的啼血声中,春天似乎正沉沉睡去。鹃声之“苦”,岂止是哀啼自然之春的归去,分明是如词人自己所说的“短歌寒噤不堪豪”(《南歌子》之二),包含着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人事无常的沧桑之叹。词的情韵低徊婉转,含蕴幽深,耐人寻绎不尽。
王鹏运《点绛唇·饯春》清代词作鉴赏 饯春
抛尽榆钱,依然难 *** 光驻。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
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
-----王鹏运
宋欧阳修说过:“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六一诗话》)凡文艺作品,均贵创新,尤贵于寻常处出新意。然而创新也实非易事,如本词写的“榆钱”,欧阳修道过,历代词人都道过,且也颇多佳句,而特别能使人感到新意盎然的,却是在八百多年以后,到王鹏运笔下,才出现这首称得上使人耳目全新的作品。“榆”,落叶乔木,其荚似钱,多且成串,故人或称为“榆钱”,种植地区甚广。榆钱落去的时节,又恰值残春,词人由此想到用榆钱买驻春光,真是独具匠心。抛尽榆钱,花钱不可谓不多矣!但“依然难 *** 光驻”,其构思的巧妙,实在不可多得。尤其可佩的是,作者在上片埋下伏笔以后,于下片首韵,又抓住“春去能来”这个平常思路,再次别出机杼,把青春同人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个极似寻常,而前人却都没有道过的“人去能来否”的设问,它使人们想到,属于自然的青春,年年可以回来,属于社会的人,离别了也仍有重逢的机会,而既属于自然、又属于社会的人的青春,却一经逝去,便永远不能回来了。深深地让人们感受到词人久久难以释怀的对青春不再的无限伤感。赵翼曾赞赏一些意境精妙而语言平易的佳句,说:“盖此等句,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瓯北诗话》)此词上片与下片开头四句,即有此妙处。一首短短四十一字的小令,能够如此奇峰突起,新意迭出,不愧是清词中上乘之作。
本词的题目是“饯春”,词人在上下片首韵从两个方面荡开,又回过来紧扣主题,做到不落痕迹。上片写饯季节的青春,下片着力写饯人的青春,层次脉络分明,又前后浑成一体。作者紧接在“难 *** 光驻”后面,用“饯春无语”一转,写既然客观上已不可能买回春光,就只得为春饯别这种无可奈何的思绪。“无语”是前人常用以表示胸中凄苦情结的词语,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有“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句,今人周汝昌评曰:“着此两字,方觉十倍深沉,百感交集。”这句话移用到此处,也同样是适宜的。长亭送别,为时已暮,又折回了“饯”字。这里,既点出已经到了终须诀别的时候,不能再作挽留,也为后面的写乱山作出铺垫。“乱山”,写的是视觉,表达的是词人心中的纷乱之绪,增添了几层阴暗景象,使人更觉惆怅。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幅长亭孤立于晚霭之中,乱山也在晚霭中显得十分阴沉的图画。今人读之,犹感作者笔下的那种沉郁气氛中心境的沉重。最后,词人又从杜鹃啼声中吐露了凄苦和寻求洒脱的双重心情。杜鹃即子规,其啼声似呼叫“不如归去”。诚然,杜鹃啼声极苦,然而自然规律终不可违,词人是否也意图写出从中得到的一些领悟,使自己的愁思得到某种解脱呢?
此词寓意深邃,构思亦非同寻常,而语言却平淡浅显,清丽自然,如信手拈来,深见功力。
王鹏运原文_翻译及赏析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著有《味梨词》、《骛翁词》等集,后删定为《半塘定稿》。王鹏运曾汇刻《花间集》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 王鹏运成就王鹏运初嗜金石,20岁后始专一于词,成就突出,在词坛声望很高,与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合称为“晚清四大家”。由于他大力倡导词学,且能奖掖后辈,著名词人文廷式、朱孝臧、况周颐等均曾受其教益。他力尊词体,尚体格,提倡“重、拙、大”以及“自然从追琢中来”等,使常州词派的理论得以发扬光大,并直接影响当世词苑。况周颐的《蕙风词话》许多重要观点,即根源于王氏。晚清词学的兴盛,王氏起了重要作用。
其早年词与王沂孙为近,多写身世之感,如〔百字令〕《自题画像》等。甲午至辛丑间(1898~1901)身为谏官,并与文廷式等唱和,颇有伤时感事之作,词风近辛弃疾。如〔祝英台近〕《次韵道希感春》、〔谒金门〕”霜信骤“、〔满江红〕《送安晓峰侍御谪戍军台》等,苍凉悲壮,饶有壮夫扼腕之概。他同朱孝臧、刘伯崇合作的《庚子秋词》,也不乏对国势衰微的深沉悲愤。但是他的作品,更多的还是反映了对清廷江河日下趋势的无可奈何的哀叹。有的词用典过多,不免流于晦涩。
王鹏运用了30年的时间,校勘《花间集》以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和《四印斋汇刻宋元三十一家词》,又校刻《吴梦窗词》。他用汉学家治经治史的方法以治词,校勘精审,向为学者所称道。
生平王鹏运: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玄祖父王云飞迁家至广西临桂,父亲王必达开始以临桂县籍应试,自此为临桂人。王必达历任江西、甘肃等地知县、知府、按察使等职。
他自号半塘老人、半塘僧鹜、鹜翁。时值壮年并不老为何取号老人呢?他说:“古诗上云,父母在,恒言不称老。余一身不幸,幼年失母,中年失父,令人心悲,人不老心已碎,自称老人是用来铭记我的不幸啊!”“我是父母的体魄所依,有父的一半,有母的一半,所以谓为半塘。”王鹏运的爱妻曹氏先他而去,虽无嗣,妻生前他不纳妾,妻亡后不续弦。据说王鹏运曾找到一位算命先生推算他的八字,算命先生算后叹道:“心高命平,是半僧人命也。”王鹏运听了,就把半僧作为自己的号了。一位老人为他占卜,曰“刻鹄类鹜”,意为本来想雕刻天鹅却雕刻成了鸭子。王鹏运伤心地说:“我愧不能像天鹅一样高飞蓝天,只好把自己当成鸭子一样藏在水草丛中,少惹事生非了。”所以他又把鹜翁作为别号之一。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王鹏运10岁时随父到江西。同治九年(1870)回原籍临桂参加在桂林贡院举行的广西乡试,中第28名举人。第二年进京考进士名落孙山,之后滞留京城。十三年(1874)经朋友引荐官内阁中书,期间六次科考,均落榜。最后一次进士落榜后,已过三十而立之年。
王鹏运的诗文抛尽榆钱,依然难 *** 光驻。依春无语,肠断春归路。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清代·王鹏运《点绛唇·饯春》点绛唇·饯春
清代 : 王鹏运
婉约离愁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清代·王鹏运《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
清代 : 王鹏运
婉约, 咏物, 写马, 抒怀怀才不遇斜月半胧明,拣雨晴时泪未晴。倦倚香篝温别语,愁听,鹦鹉催人说四更。此恨拼今生,红豆无根种不成。数遍屏山多少路,青青,一片烟芜是去程。——清代·王鹏运《南乡子·斜月半胧明》南乡子·斜月半胧明
清代王鹏运
查看更多王鹏运的诗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0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诗《尤袤·东湖·其二》注释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