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原文赏析(宋)晏 殊
踏莎行·细草愁烟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这首词是写早春的闲愁。读起来含情深婉,琢句工巧,风流蕴藉,富有含蓄美和音乐美。词人一开端,便用两个工整的对偶句,描绘出一幅早春的景色,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只一个“愁”字和“怯”字,便赋予了无知的“草”和“花”,以多愁善感的情性,并暗示出“凭栏总是消魂处”的原因。为什么会凭栏而“消魂”呢?也许是我们的主人公蓦然看到细草如丝、幽花又放,而行人还没有消息吧?好象刚刚从土里冒出来的细草,为烟雾乱罩而发愁,刚刚从枝头绽出的新蕾,为朝露沾湿而怯寒,这就把主观的情移到客观的物上了。偏偏在我们的主人公产生日高春暖、院静人寂的孤独感时,那恼人的海燕,又成双结对的飞向远处。成双的海燕,反衬着孤独的愁人,自然使人感到“愁无那”了。又巧妙地把上句的“愁”和“怯”的意脉关合起来,于是早春的闲愁便在字里行间洋溢了出来。过片的“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又是一联工整的对句,很自然由写景过渡到抒情。这里只说罗衣宽松、蕙炷烧残,并没有一个字谈到愁,便把“为伊消得人憔悴”和“残灯挑尽不成眠”的原因和结果,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紧承“香残蕙炷”的,是“天长不禁迢迢路”。这个七字句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言我们的主人公不怕天长地阔,执着地要去寻觅那已经褪了色的美梦,希望能够在梦幻中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得不到的幸福。这七个字,包孕了岑参“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那首小诗的全部意境,因而是很有嚼头的。结语乍一看来,是痴绝,是无理到了极点,竟把一腔闲愁,发泄在没有知觉的“垂杨”上。“垂场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这和责怪“寒雁儿”,“怎生不捎带个字儿来”(白朴《庆东原》),莺莺要“倩疏林,你与我挂住斜晖”(《西厢记·长亭送别》),是一样的痴情,一样的无理。但仔细一想,却使人感到愈痴愈真,愈无理愈有情,违反了天下之常理,却又表现了人间之至情,所谓“无理而妙”,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词人的构思巧妙,往往出人意表。同是春风、杨柳和行人,在不同的场合里,把怨恨倾泄给不同的对象,而又不着痕迹,随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妙谛。在这里,他是把闲愁发泄在“垂杨”上;而在“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踏莎行》)中,却又怪罪“春风”没有约措杨花;到了“谁教杨柳千丝,就中牵系人情”(《相思儿令》),又责怪柳丝不该牵系“人情”了。读起来我们并不因为它的悖于常理,而感到有什么缺陷;反而觉得它缠绵纾回,一往情深,格外有一种天真任性的美,有一种情与理悖的反差美,从而增强它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踏莎行》原文及鉴赏 《踏莎行》是宋代词人晏殊创作的一首词,作者通过写暮春闲愁来抒发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一、 踏莎行原文
晏殊〔宋代〕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二、 踏莎行译文
小路旁的花儿日渐稀少,郊野却是绿意盎然,高高的楼台在苍翠茂密的树丛中若隐若现。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好似那蒙蒙细雨乱扑人面。
黄莺躲藏在翠绿的树叶里,红色的帘子将飞燕阻隔在外,炉香静静燃烧,香烟像游动的青丝般缓缓上升。醉酒后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幽深的庭院。
三、注释
红稀:花儿稀少、凋谢。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红:指花。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阴阴见:暗暗显露。阴阴:隐隐约约。不解:不懂得。蒙蒙:形容细雨。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四、赏析
此词写暮春闲愁。上阕写郊外暮春景色,蕴含淡淡的闲愁,将大自然春之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阕写身边的春景,进一步对愁怨作铺垫,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全词以写景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胧而显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这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贺铸《薄幸》词“人间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也正是此意。
初读起来,结尾两句似乎和前面的景物描写有些脱节,主人公的愁绪来得有些突然。实际上前面的描写中固然流露出对春暮夏初的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象的欣赏,另一方面又隐含有对已逝春光的惋惜。由于这两种矛盾的情绪都不那么强烈,就有条件的共处着。当深院闲居之时,惋惜之情转而滋长。结尾两句就是后一种情绪增长的结果,由于这种春愁只是一种时序流逝的惆怅,所以它归根到底不过是淡淡的轻愁,并没有否定前者。
踏莎行全篇赏析全句为“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原句来自明代田歆的《华夏说》,借鉴自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诗句意思是:努力拼搏,不畏险途,不为沿途的风景停留。
若你志在顶峰,就不要迷恋山腰的风景。
赏析
此调为重头曲,前后段相同;每段由两个四字句和三个七字句组成,第三句与第五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式,因而奇句与偶句较为协调。
每段两个四字句以对偶为工,如晏殊的“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带缓罗衷,香残蕙炷”;“祖席离歌,长亭别宴”,“画月魂消,高楼目断”;“碧海无渡,瑶台有路”,“绮帘凝尘,香闺掩雾”。此调为北宋新声。宋初陈尧佐感引进之恩所作之词为创调之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50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摘曲中语为题》诗词评论技巧
下一篇: 《叶绍翁·游园不值》原文-注释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