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元)刘秉忠《太常引·青山憔悴锁寒云》原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7 15:20:03

(元)刘秉忠《太常引·青山憔悴锁寒云》原文赏析(元)刘秉忠

太常引·青山憔悴锁寒云

青山憔悴锁寒云,歧路上,最伤神。破帽鬓沾尘,更谁是、阳关故人? 颓波世道,浮云交态,一日一番新。无地觅松筠,看青草、红芳斗春。

词人位极人臣,名震一代,然其三十岁前未见遇忽必烈时,却颇为潦倒落魄,过着剃发为僧、云游四方的贫困生活,备尝人世间白眼冷遇。其诗自诉:“关河牢落别离中,到处题诗记转蓬”。 (《客兴》)”白昼锦衣多睥睨,一廛何处不安贫?”(《过天井关》)正是写照。此词写的就是他失意奔走途中,对社会世态炎凉的一种深切感受。这也是下层知识分子常有的人生感受,引人共鸣,故而受人赞赏。

上片描述“临歧伤神”,心境孤独而悲凉。词从景色入手:“青山憔悴锁寒云。”开卷就是一幅冷落沉重的画面。状青山以拟人词“憔悴”,状白云以冷冰语“寒”,突出摹现了这是一个水枯山瘦、寒意弥漫的萧瑟环境;又用动词“锁”字联结两个景物,顿有愁云密匝、紧锁不开的凝重压抑感。欲说情而先布景,预作渲染,构成氛围,运笔洵为高妙。宛如京剧中人物出场亮相前的一段幕后叫板,使足气劲,造足气氛,给人深刻印象。接下人物出场,醒目传神:“歧路上,最伤神。”“歧路”,古诗词多指辞别登程的通衢叉道口。词人徘徊于通往天涯远方的古道口,远望寒云笼锁的憔悴青山,倍觉黯然伤神。为什么“歧路上”会滋生“最伤神”的心情?接下三句层层深入,剥出谜底。“破帽鬓沾尘”,自绘形象:穷厄潦倒、困顿羁旅。“更谁是、阳关故人?”以问作答:孑然一身,无故人送别。古道登程,握别故人,自古是“行子肠断,百感凄恻”(《别赋》)之际。就此挥手去后,便是天涯飞蓬、孤行千里。那首代代传唱的离歌别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渭城曲》),曾使多少行人“分手而衔涕,寂寞而伤神”。然而辞别故人,固然“伤神”,却毕竟还有故人情谊可堪慰藉,寂寞的行程上尚有知己之心相伴共度;“最伤神”莫过于孤独地登程、寂寞地临歧,茫茫人海竟无一“阳关故人”稍假慰色。未入寂寞行程,已是孤独过客。细细回味“最伤神”三字,字词背面隐然寓藏着一个孤独的生命,一片悲凉的心境。词人遍游江湖,并非无人结识;只是世风浇薄,人情势利,“破帽尘鬓”之落魄者倍遭冷遇,故无人相亲。显然,词人批判锋芒指向的是“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市侩式社会心态。上片结拍,虚辞“更”字一提一顿,语势进退间,如见作者默立歧路,望着熙熙攘攘的来往人流,心中遍数结交而喟然“伤神”的凄恻情状。此情此状,与首句“青山憔悴锁寒云”的景色相汇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憔悴的寒士、冷酷的人情、辛酸的心绪,无不给人以深刻印象。

下片紧承上而起,慨发议论,愤责世道,直吐胸中郁闷不平之气。换头处连设二喻,以“颓波”喻“世道”,用“浮云”喻“交态”,形象地指出金末元初衰败的社会风气:世道颓废,如江河日下,交友无行,似浮云瞬变。杜甫有诗云:“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可叹》)以浮云瞬变喻指人事的变幻莫测。词人深深感受到周围的人心势利,胜于浮云,“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指脸色难看)。”(唐王梵志诗)真是趋炎附势,说变就变,一旦沦落,小鬼亦恶脸相待。第三句“一日一番新”补进一笔,点透小人秉性:看风使舵,唯利是图,一日一副新面孔。这样的社会心态,这样的时代面目,无怪乎词人会陷于“破帽尘鬓无故人”的悲凉处境。议论至此,作者又拈出一喻:“无地觅松筠,看青草、红芳斗春。”即眼前景作比喻,议中夹感,叹惋深长而沉郁,将全篇的思想性推向高度。“觅”,谓细细寻看。高风亮节、独立寒流之“松筠”(喻耿直洁行的君子)已遍索无见,眼前只有“青草红芳”(指攀缘权贵的群小)在斗争春色,竞相逞艳。景象、喻象、叠映出心象:同道难觅,所厌满目,词人放眼当世,感受到透心的寒意。终篇的比喻,手法高妙,议眼前景而喻天下事,景色天成,议论深刻,全词由此展现出其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词人个人的不幸遭遇也就具有了特定时代的典型意义。深旨丰味,依次浮现。词一跃而变个人身世之感为社会人生之批判,品位顿高。

这首词不乏形象之美,更以议论见长。从人情的冷暖、一己的孤独,揭出整个社会的畸形心态,透露了刘秉忠这位即将崛起的杰出政治家对时代、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他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后世或可从中触及一代名臣刘秉忠思图改造社会、再淳风俗的肝胆壮气和愤然心跳。

江边晚望原文以及翻译?《江边晚望》原文及翻译赏析 作者刘秉忠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名句网
江边晚望 朝代:元朝|作者:刘秉忠| 沙白江青落照红,沧波老树动秋风。天光与水浑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 千古周郎馀事业,一时曹孟谩英雄。东南几许繁华地...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赏析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关于“古诗赏析”内容请点击↓↓↓

★高考必背古诗文赏析  ★

★经典古诗词鉴赏  ★

★古诗赏析:谭嗣同的《潼关》  ★

★语文古诗词赏析知识总结  ★

★初中古诗赏析大全  ★

★有关读书古诗的赏析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原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

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创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被采纳。所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古诗鉴赏

赏析一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赏析二

这首中秋抒怀的小词,写于宋孝宗赵眘[shèn]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此时作者在建康(今南京市)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当时的南宋朝廷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击抗金的爱国志士。对此,作者十分痛心,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吕叔潜饮酒赏月时,就写下了这首词,以抒情怀。

词的上片写一轮圆月,从东方冉冉升起。初升的时候,还是一片朦胧,当它慢慢升高,就变得更加明亮,金色的波光,象重新磨过的铜镜那样明亮了。此时,词人与友人举杯赏月,忽发狂想,很风趣地向嫦娥提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是说时间过得这样快,好象在有意欺人,使我们渐渐地衰老,长出许多白发来了,这该怎么办呢?他从月圆月缺,想到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而自己却没有什么作为,不禁心绪起伏,很不平静。“秋影”,指刚升起的不太明亮的月亮。“飞镜又重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做的,磨后更加明亮。所以,作者把月亮比作磨过的飞镜。“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她是月宫的仙女。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就这样,作者把铲除投降派的思想巧妙而含蓄地寓于形象之中,使这首小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的主要作品有:

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汉宫春·立春日、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满江红·中秋寄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鹧鸪天·送人、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清平乐·题上卢桥、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祝英台近·晚春、贺新郎·赋琵琶、生查子·独游西岩、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浣溪沙、鹧鸪天·博山寺作、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等。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古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古代中秋节诗词名句赏析

★古代经典秋天的诗句鉴赏

★古代经典的秋天的诗句鉴赏

★经典的古代秋天的诗句鉴赏

★中秋节的古诗文

★初中古诗大全300首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点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static/upload/image/20230207/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49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