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白石道人诗说

大道家园 2023-07-27 15:17:29

白石道人诗说诗话。一卷。南宋姜夔撰。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屡试不第,以诗人清客寄人篱下,终身未仕。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浮湘江,登衡山,冬赴诗人萧德藻之约赴吴兴,卜居苕溪,邻近有白石洞天,因取为号。中年后多居京师临安,往来江、浙、赣、皖之间,从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诸人及大词家辛弃疾游,颇受其人格诗风之熏染。以诗词名世,兼擅文章、书法和金石,而其音乐造诣,更是独步一时。终生布衣,身后萧条。著有《白石道人丛稿》、《白石道人歌曲》、《读书谱》、《集古印谱》等。

姜夔原序称,淳熙丙午(1186)游衡山时,云密峰上一老人授其《诗说》,《诗说》当作于此年前后,为中年时代作品。共三十则。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十大方面:立法度,树妙境,尚自然,倡含蓄,崇意格,辨诗体,重精思,贵独创,主情性,讲涵养。《诗说》末段说明其写作动机云:“《诗说》之作,非为能诗者作也,为不能诗者作,而使之能诗;能诗而后能尽我之说,是亦为能诗者作也。”这说明它既是深入浅出的“作诗入门”,又为“能诗者”分析诗歌艺术。

姜夔《诗说》的理论要点是:一、受江西诗派影响,提倡诗法,但又不同于江西派,不为诗法所限,而贵独创之“悟”。如云:“守法度曰诗。”又云:“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与黄庭坚、吕本中之论合。但他比江西诗人更进一层,同时又提倡诗“悟”,认为“只求工于字句,亦末矣”。所以又说:“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然舍文无妙,胜处要自悟。”启示诗人的思维自觉及其独创精神,须在字句、法度之外去领悟诗歌妙境。二、提倡“思”与“学”的统一,要求由“涵养”以致“精思”。这里涉及艺术构思及创作前的准备。他说:“诗之不精,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为?”所谓“精思”,不仅指具体的创作构思及诗人脑海中的艺术意象等,而且兼指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思想酝酿的过程,其中包括了诗人思想修养的培养锻炼等。而“精思”正来自于平素的“涵养”功夫,故云:“思有窒碍,涵养未至也,当益以学。”由此可见,其诗“悟”之境,由积学精思而致,并非虚浮无根之谈。当然,作为封建士人,姜夔所谓“涵养”,又与儒家传统诗教的“止乎礼义”相合拍,故云:“吟咏情性,如印印泥,止乎礼义,贵涵养也。”传统思想局限也明显可见。三、在诗歌妙境的创造方面,提出“四种高妙”的主张,云:“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这些话貌以玄虚,但却切合诗歌实际,颇具艺术辩证因素,它具体描绘了诗歌形象思维的某些特征。他阐发说:“碍而实通,曰理高妙”,提倡诗人理趣,而否定道学先生的纯作理语,诗有理,但看艺术表现如何,理语为“碍”,而涉趣则“通”,所论高人一筹。“出自意外,曰意高妙”,说的是诗人构思立意,想落天外,出入意表,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这里从诗歌的艺术想象和丰富联想着眼。诗人富有敏锐的观察力,常能透过生活迷雾,寻幽探微,究其本源,以诗歌形象来揭示生活的本质精神。“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这是从意境的艺术表现立论,要求拒绝一切故作雕琢的人工斧凿,精思之后,灵感之来,如天机骏利,浑然天成,而见清新自然之妙。合而论之,《诗说》的四种“高妙”诗境,共通的实质在于精思独造,天然自得,反对江西诗派以议论为诗,以雕琢为诗,强调辞约旨远,重在辞意俱有不尽之余味的清空境界的创造。当然,舍现实内容而重在艺术创造,理论上则容易导致片面性。

在中国诗话发展史上,《诗说》占有一席之位。郭绍虞《宋诗话考》云:“此书论诗,脱尽恒蹊,在当时诗话中,亦确能独树一帜,于江西诗论披靡一世之后,《沧浪诗话》尚未流行以前,欲于诗话中窥当时诗论转变之迹者,当推此书矣。”在批评江西诗派及论诗悟、意境等方面,直接启发了严羽《沧浪诗话》,对后世王士禛的“神韵说”,也有一定影响。但白石所论,比较切近实际,较多创作甘苦之言,而非如“神韵说”者之空疏,故又为后世性灵派所取。在宋诗话中,有人把它与《岁寒堂诗话》、《沧浪诗话》誉为鼎足而三的“金绳宝筏”(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又有人把它与《沧浪诗话》、《麓堂诗话》并称为骚坛的“风雅指南”(鲍廷博《麓堂诗话跋》)。

除附刻于作者诗词集后外,丛书多收录,如《学海类编》《历代诗话》《谈艺珠丛》《诗法萃编》、《榆园丛刻》、《艺圃搜奇》诸本。今通行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郑文校点本。

探春慢·衰草愁烟原文_翻译及赏析予自孩幼随先人宦于古沔,女须因嫁焉。中去复来几二十年,岂惟姊弟之爱,沔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丙午冬,千岩老人约予过苕霅,岁晚乘涛载雪而下,顾念依依,殆不能去。作此曲别郑次臯、辛克清、姚刚中诸君。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拂雪金鞭,欺寒茸帽,还记章台走马。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闲共情话。长恨离多会少,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雁碛波平,渔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宋代·姜夔《探春慢·衰草愁烟》 探春慢·衰草愁烟宋代 : 姜夔

予自孩幼随先人宦于古沔,女须因嫁焉。中去复来几二十年,岂惟姊弟之爱,沔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丙午冬,千岩老人约予过苕霅,岁晚乘涛载雪而下,顾念依依,殆不能去。作此曲别郑次臯、辛克清、姚刚中诸君。

友谊, 漂泊感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衰败的草丛在暮烟中愈加显得含愁带恨,乱纷纷的乌鸦把夕阳送下了西山,空旷的原野上,风沙在打镟。还记得往年这个时候,我们用金鞭拂开纷扬的飞雪,带着暖烘烘的毛皮帽子不怕寒冷,一起到大街上乘马游玩。如今有谁能关心我长期漂泊异乡?徒然积下满怀愁恨,却无法排遣。幸好在这清清的沔水之滨遇见你们这班好朋友,得以闲著无事.就一起在小窗前谈谈知心话。
我常常引为恨事的,是我们分开的时候多,而聚首的机会很少。当我这次途经扬州,再一次到竹西亭去访问时,恐怕要禁不住悲从中来,潸然泪下了。你瞧那大雁栖息的沙滩,江波已经变得平静。渔舟来往的洲渚,游人已经散去。等我们到了年老时再一起去游玩,只怕体力和兴致都不足了。但是有什么办法呢?苕溪那边的明月,正照着我的扁舟,催促我向东边行去。啊,什么时候我才能回来,在梅花纷飞的春夜里与你们重新相聚?

创作背景 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丙午),姜夔回到了他幼年生活过的湖北汉阳。他是为了去探望嫁在汉阳的姐姐和郑次皋等朋友们的。在秋天来到汉阳。他这次在汉阳逗留的时间不很长,而感情上却眷恋很深。这首词是临别前与朋友们叙别之作,时约三十二岁。赏析词的开头,是对临别时汉阳冬天风景的描写。“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衰草云烟发愁,乌鸦向夕阳送别,风沙在平野回旋。“愁”、“送”二字,下语工妙,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恙草与乌鸦的忧愁和惜别之情,意境凄迷,气象阔远,一下子把人带入孤独忧伤的情绪之中。正是以愁人观物,物皆著愁之色彩。这时的姜夔已是人到中年,尽管他多才多艺,仍然是功不成,名不就,长期过著飘泊江湖天涯羁旅的生活。从这首词可以看出,他对江湖游士、豪门清客的生活,已有些厌倦了,然而他无法改变现状,无可奈何之情已隐约暗现。

接着是对自己往事的回忆:“拂雪金鞭,欺寒茸帽,还记章台走马”。姜夔以自己的诗才,结识了著名诗人萧德藻,萧并把侄女嫁给了他。萧德藻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有“尤萧范 *** 诗翁”之称。通过萧德藻,他又结识了范成大、杨万里、陆游、辛弃疾、叶适、朱熹等社会名流。作为权门清客,他有过游冶流连的生活,游荡过繁华的娱乐场所。词中追忆了这段冶游生活之后,他认为最值得珍惜的还是昔日的友情:“谁念飘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闲共情话。”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词家,他的诗曾受到杨万里的高度评论:“尤萧范 *** 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推白石作先锋。”凭着他的社会关系与在诗坛的盛名,他决不至于晚年家贫如洗,死后靠别人的资助来埋葬,原因就在于他不同于一般的权门清客。他是一个讲究气节纯粹的诗人。他所交结的也都是既有名望又有气节的人。据说张鉴要出钱给他捐官,又要把良田送他,他都拒绝了。杨万里称他甚似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范成大称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他一生最珍视的不是高官厚俸,他是一个绝对忠于文学、忠于爱情友情的高人。所以在怀念往日壮游生活之后,不禁深深地感叹:有谁怜念我湖海飘零,只落得满腔伤感!他感到同汉阳朋友的久别重逢,小窗闲话,难能可贵。

下片的开头,是对旧游之地的追忆与深沉的感叹:“长恨离多会少,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雁碛波平,渔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他深深感叹的是在人生的旅程里,同朋友们“离多会少”。对于一个忠于友情的人,离别当然是最痛苦和难以承受的。眼前的现实又逼迫他在汉阳只能有短暂的停留,又要东下湖州了。

接着是追忆他的扬州、衡岳、洞庭等地之游。竹西:扬州城东禅智寺侧有竹西亭。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有“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此代指扬州。白石在《扬州慢》中也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句以代扬州。“雁碛”、“渔汀”都不是泛指大雁翔集的沙滩,和渔舟往来的洲渚,是指他曾经“游冶”过的名山胜地。他曾游衡岳、洞庭,回雁峰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滨临湘水,水边滩碛相连;洞庭湖,渔舟往来不歇,因此应指他曾经游历过的衡岳、洞庭。(《昔游诗》中说:“昔游衡山下,看水入朱陵。”又说:“芦洲雨中淡,渔网烟外归。”)他重访扬州是什么使他“珠泪盈把”。那是因为金人在1129年(建炎三年)和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大举南下之后,昔日繁华的扬州,遭到了战火的惨重破坏。他在初访扬州时写的《扬州慢》一词中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诗人怀着爱国的黍离之悲,重访扬州,怎能不令人伤痛!对于衡岳、洞庭的壮丽风光,他在《昔游诗》这一组诗中,曾尽情地描绘和歌颂。他歌颂洞庭说:“洞庭八百里,玉盘盛水银。长虹忽照影,大哉五色轮。”他描写南岳说:“飞云身畔遇,揽之不盈掬。”描写南岳湘滨的风光说:“昔游衡山下,看水入朱陵。半空扫积雪,万万玉花凝。”此时由于诗人老去,情怀悲凉,没有那种游乐之情了。白石论诗,主张“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主张“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这首用白描手法描写的词,所以令人读来蕴藉含蓄,余味不尽,正是由于“景中有意”的缘故。比如竹西亭吧,这是扬州胜景,然而白石重访时,却是“珠泪盈把”。衡阳的“雁碛”,洞庭的“渔汀”是多么幽雅的画面,然而诗人已觉得“老去不堪游冶”了。他在写景时,赋予自己的深情厚意,因而使人读来余味无穷。

词的结尾也是很奇特的:“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在苕溪这里,他从对昔日壮游的回忆转回到现实情境中的惜别,又跳到对将来归来的构想,反映出白石词在结构上的特色是多采用暗线结构,即打破时空局限,将回忆、现境、构想溶成一片,达到“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意境。这种结构,正如白石所说:“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是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而法度不可乱。”(《白石道人诗说》)在整个下片中,他通过幽静凄清的景物描写和奇特的联想,对所吟咏的事物,赋予了动人心扉的魔力。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412篇诗文

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撞巨钟。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唐代·韩愈《醉留东野》 醉留东野

唐代 : 韩愈

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
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
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
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
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
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撞巨钟。
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
四方上下逐东野,

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
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
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
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
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
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撞巨钟。
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
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抒情, 友谊 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 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唐代·李白《巴陵赠贾舍人》 巴陵赠贾舍人

唐代 : 李白

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
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友谊, 友人, 同情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宋代·王安石《伯牙》 伯牙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音乐友谊

一波又起,前一句是什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释 义 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出 处 唐·刘禹锡《浪淘沙》词:“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示 例 这个故事的情节曲折生动,真是~,层层推进,引人入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49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