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原文赏析(唐)刘禹锡
潇湘神·斑竹枝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潇湘神》是刘禹锡创制的词调,又作“清湘词”、“潇湘曲”,开头三字重叠,其它三句均为七言,单调二十七字,只比七言绝句少一个字,实际上是七绝稍加变化。词的内容写湘妃故事,潇湘神即指湘妃。相传虞舜帝南巡,死于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至湘水边,闻讯恸哭,泪洒于竹,染竹成斑,后投湘水而死,成为湘水之神,俗称湘灵。这故事就是《潇湘神》曲调名的来源。《白雨斋词话》卷七指出:“古人词大率无题者多,唐五代人多以调为词。”此调就是如此。《旧唐书·刘禹锡传》云:“禹锡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此词或即为祭潇湘神而“为新辞以教巫祝”之词。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开头用重叠的形式,渲染出沉重的气氛。竹枝本是清雅之物,而潇湘之竹,自从染上娥皇、女英的眼泪之后,就与其它竹枝不同,增添了悲哀的色彩。词人在这重叠深沉的哀叹中,实际上也融进了自己被贬谪的怨愤痛苦之情。在词人看来,这竹枝上的点点泪痕,都寄托着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似乎斑竹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有着无限相思之情的湘妃的代表。这“点点”泪痕,说明湘妃之情深。正因为情深,所以湘妃怨恨也深,人们同情湘妃悲哀沉痛之情亦深,所以这个流传千古的悲剧故事永远激动人心。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楚客,本指屈原。刘禹锡当时正贬官在朗州,与屈原流放湘西相似,所以这里的“楚客”实是作者以屈原自喻。相传湘灵善鼓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唐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有“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之句。这里的“瑶瑟”,乃瑟的美称。在作者的想象中,湘灵鼓瑟必然极为哀怨,所以说“瑶瑟怨”。当夜深人静、明月高照之时,楚客徘徊于潇湘之滨,想到自己忠贞而被弃谪的怨愤,极想听到从茫茫水面上传来湘妃动人的鼓瑟之声。因为这充满哀怨情思的瑶瑟之声,似乎是在替作者诉说着心中的忧伤和愤懑之情。这样,作者和湘灵的怨愤之情融合了,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也融合了。
全词描绘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结合的艺术境界。湘竹上的斑痕,是真实的,人间有无数哀怨之事,包括作者在内,这也是真实的,所以这千古不灭的传说永远动人心弦。但是,湘灵鼓瑟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人们决不可能听到湘灵的瑶瑟之声,这是虚幻的。正因为真与幻的交织和结合,使此词蒙上迷离惝恍的氛围,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遐想的馀地。
潇湘神·斑竹枝原文_翻译及赏析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唐代·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宋词三百首, 婉约, 咏物, 怀古哀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赏析《潇湘神》,一名《潇湘曲》。刘禹锡贬官朗州(今潮南常德)后,依当地的迎神曲之声制词,写了二首,创此词调,此为其中的第二首。潇湘,潇水流至湖南零陵县西与湘水合流,世称“潇湘”。潇湘神,即湘妃。指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博物志》记载,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他的爱妃娥皇、女英闻讯后赶至湘水边,哭泣悲甚,其泪挥洒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泪痕,遂成斑竹,她们也就自投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亦称“湘灵”。刘禹锡这首词,便是题咏湘妃故事的。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开头两个叠句,一方面是利用两组相同的音调组成滚珠流水般的节奏,以加强哀怨的气氛;一方面是反复强调斑竹枝这一具体事物,以唤起并加深人们对有关传统故事的印象。词人在这重叠深沉的哀叹中,实际上也融进了自己被贬谪的怨愤痛苦之情,从竹上的斑点,写到人物的泪痕,又从人物的泪痕写到两地相思,层层深入,一气流贯。在词人的笔下,斑竹成为多情相思的象征,是一种隽永幽雅的意象,而不再是普通的自然景物。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楚客,本指屈原。刘禹锡当时正贬官在朗州,与屈原流放湘西相似,所以这里的“楚客”实是作者以屈原自喻,将湘妃、屈原和自己的哀怨,联系在一起。这里的“瑶瑟”,乃瑟的美称,在作者的想像中,湘灵鼓瑟必然极为哀怨,所以说“瑶瑟怨”。当夜深人静、明月高照之时,楚客徘徊于潇湘之滨,在伴和著潺潺湘水的悠扬琴韵中,细细领略其中滋味,此之谓以环境烘托心情。词中创造了一个凄清空漾的境界,更适于传达出词人哀怨深婉的情思,作者和湘灵的怨愤之情融合了,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也融合了,情致悠然不尽,辞止而意无穷。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贬官朗州期间(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所作,通过咏湘妃的哀怨而抒发了自己被贬的内心的凄苦。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刘禹锡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唐代·王建《宫中调笑·团扇》宫中调笑·团扇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宋词三百首, 婉约, 乐府, 咏物, 感慨时光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宋代·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春天离别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宋代·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词三百首, 饮酒, 抒怀旷达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表达什么?《潇湘神·斑竹枝》原文及赏析潇湘神
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赏析】
传说大舜南巡至湘水流域的苍梧,不幸卒于此地,就葬在湘水边上的九嶷山。他的两位夫人,也就是尧的女儿娥皇、女英闻讯赶来,但却没有见到夫君最后一面。二人在湘水边痛哭不已,泪水打在江边的竹子上,化成点点斑痕,这便是今日的斑竹;而娥皇、女英最终也沉河自尽,化作湘水女神,成为楚地之人祭祀不绝的湘妃或湘灵。屈原《九歌》中的名篇《湘君》《湘夫人》便是祭奠她们的乐章。
刘禹锡就是在借潇湘二妃的故事抒发自我情绪,沉江后的湘灵弹出的瑶瑟之曲当然饱含哀怨,在行吟泽畔遭遇放逐的楚客屈原听来当然怨意更深,从而写下迷离凄美的诗篇。刘禹锡此时正遭遇着类似屈原的经历,他被贬到了朗州(今湖南常德),也在潇湘之滨徘徊惆怅,因而二妃与屈原共同投射在自己这位楚客身上,就又被抹厚了一层哀怨之情。不过刘禹锡的内心还是平静的,深夜的明月照在自己的身上,也曾照在过二妃与屈原的身上,在这绝对的永恒面前,一切都是公平的,一切又都充满着希望,尽管身边无人,但至少还有一片透明的孤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49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明清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