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野独开妙境》诗词评论技巧这是对北宋词人张先的评论。载于陈廷焯《词坛丛话》。陈氏指出:“张子野词,才不大而情有余,别于秦、柳、晏、欧诸家,独开妙境,词坛中不可无此一家。”张先词景中含情,词风清婉,尤善于锻炼字句,故通常能于词中“独开妙境”,道人之所未能道。如其中好用“影”字,遂有“张三影”之号。
孙绍振如何用“还原-分析法”解读古代诗词——《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后(1)福建龙岩一中 邱静芳 古代诗词的鉴赏在高考中属于雷打不动的固定考点,长期是教学复习迎考的重点,而且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无论怎么说,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孙教授强调,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是应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因此,就要善于从看来相同的作品中看出相异的地方,而且要善于看来相异的作品中,看出来相同的地方。这是科学抽象的基本功,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而看出矛盾所在,看出相异所在,是分析的前提。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中,解读了27首古代诗词。为了便于学习,笔者试着对他的解读方法作个归纳。一、多角度提出质疑1.与同题材的其他作品比。如解读《敕勒歌》,提出这个问题:类似写草原的民歌并不少见,为什么这一首却成了经典性的,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2.从诗话家已有的定评中提出质疑。如解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北风卷地白草折”一句,有这么一段文字: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白草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经霜草脆,故能折断。这种说法也许有根据,但是其中有矛盾:既然很坚韧,就不易折断。至于经霜草脆,则不是西北草的特点。草枯则黄,枯久则朽,朽则发白。这是北方普遍的现象,并不是某一种草的特有现象。为什么古代的学者要这么费劲地考证西北实有其物呢?3.从诗歌类型角度质疑。如写景抒情诗歌,解读《春夜喜雨》,提出:诗凭什么感人?解读《望庐山瀑布》,提出: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的感情呢?4.借助诗话家的定评,进一步质疑。如解读《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提出:众口一词都说好,但是好在什么地方,一千多年来,那么多诗话家,却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解读柳宗元的《江雪》,提出:这也是一首以图画来抒情的杰作,历代诗评家,一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大多数是印象式的论断,并没有把道理讲出来。如解读《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批点唐音》说:“此篇鲜媚如晚唐,但不俗。”孙教授接着写道:为什么并没有感到俗艳呢?自从这个问题提出来以来,几百年了,还没有人从理性上回答过。在我看来,这是因为……5.从风格还原上提出质疑。孙教授强调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抓住作品的特殊点,要对作品的风格或者作家的特点穷追不舍。如解读《西江月遣兴》,直接提出:它很有特点,特点何在?6.在同一种表现手法上比较质疑。如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大多词评家都集中赞赏她的十四个叠词。叠字的使用固然有其特殊的效果,但从修辞技巧来说,这样连续性的叠词并不是越多越妙,孙教授接着列举了许多不成功的例子,然后提出质疑:为什么其他人用的叠字给人多余繁冗的感觉,而李清照却不会?从而探究其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在内容上,情感上的深沉。7.还原情感逻辑提出质疑按常规情感来理解,提出假设。再与诗歌的情感逻辑发展作比较。前后对比,提出质疑。如解读《独坐敬亭山》的三四句时,孙教授解读道:和孤独联系在一起的,是寂寞、苦闷、烦厌。这对于人来说,有一种否定的性质,诗人完全可以宣泄他的苦闷和烦厌。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俗了,就没有李白的特点了……但是,就在这样的极端孤寂之中,诗的情感,却发生了一次倒转。面对无声的敬亭山,不但没有感到烦厌,相反倒是感到“不厌”。这不是无理吗?不,这里隐含着诗的情感的逻辑特点。……这里,李白的妙处在于,既突然,而又不太突然。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孙教授在自序里所说的,各种还原法、比较法都是低层次的操作性方法,而最高层次,从哲学上说,是分析的方法,尤其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他说,“如果我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话,那也不过是,我把这种方法用得很彻底,用得很坚决,将之转化为操作性方法,并使之系统化。”笔者笨拙,并没从纷繁复杂的分析之中看出其系统性,但是,确实知道了孙教授如何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1.抓住诗歌创作特点如解读王之涣的《凉州词》时,引出《万首唐人绝句》编者提出的问题:“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表面上是一字之争,实质是关于诗的写实性还是想像虚拟性质的分歧。因而,这首诗歌解读时,孙教授抓住诗歌创作的特点,进一步解读道:“诗歌的感人力量并不仅仅来自真切的画面,来自视觉写实,同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更为依赖假定、想像来超越现实,如果拘泥于写实,诗人的感情就比较难以渗透在景观之中而得以自由发挥了。只有在假定的、虚拟的情景中,主观的情感才能渗透在客观的情景之中,得到比较自由的发挥。”“诗歌的艺术准则,不是写实与否,而是情感与景观的猝然遇合、交融中是否有独特的感触,虚拟的自由,意境的创造是否产生特殊的审美价值。”2.抓住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解读《凉州词》抓住绝句的特点,从结构上去解析,先讲述作为绝句的共同点:比较杰出的绝句,往往是第三句、第四句,在句式上有所变化,从陈述句变成疑问、感叹、否定,条件复句的比较多。这是因为,这种句式,主观的情感色彩比较强烈。并举了大量例子证明“这是一种规律,许多杰出的绝句都是合乎词规律的”,然后重点鉴赏“何须”二字:因为有了这个“何须”二字,这首绝句就从描绘图景,转入为抒情。这样的解读扩展了诗歌的深度,有一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倘若你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必须占领知识的高地。还有对《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的解读更是从结构上去分析的,六言绝句,缺少变化。联系王维精通音律,不会不知道六言节奏上的缺陷,最后分析得出结论:“或许正因为六言缺少了起伏变化,才更有一种淡漠、平静、闲适的感觉”。3.抓住作品特殊的角度如解读《敕勒歌》最后三句时,孙教授分析道:从意念上来说,这是一个对转:从苍凉,到水草丰美;从无人,到人的欣赏的目光和喜悦的心灵。从结构上来说,这是双重的反衬: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对比;二是从苍凉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解读《木兰辞》还从文化学的角度去理解“英雄”。4.抓住诗人的特点进行分析如解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抓住岑参的两个特点进行分析:其一是很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尤其是抓住局部特点,以激发读者全面的联想;其二是善于运用比喻。解读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时,开篇就明确:要真正品出陶诗的纯真韵味来,有一点要明确,他的诗虽然属于抒情诗,但与一般的抒情诗不太一样。一般的抒情诗,所抒发的往往是强烈的感情,也就是所谓激情。如……而陶渊明的诗,则不太相同,好像没有什么激情似的。……这种特点,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他的语言,他的文字,不像一般诗作那样词采华丽,而是相当朴素。5.多方比较深入分析孙教授在解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最后一段中对“比较”一法作了补充说明:“比较只须一点相通,四面八方,无可不比。故本文有意将该诗与李白、杜甫,甚至李世民的相比,以显示比较作为方法贵在不拘一格。”例如,提到雪,就从汉语讲到英语,从谢道韫讲到李杜,并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归纳解说:岑参从战争的现场写边疆将士感觉中的雪,雪仍然是美的,但不是李白式的浪漫的温暖,他并没有回避寒冷的感觉,但是也没有杜甫那样的悲苦之感,而是一种以酷寒为美的豪迈的感觉。这可以说是岑参对唐诗中苦寒美感的一种开拓。6.运用美学知识提升解读的高度如上例,解读陶渊明的朴素的特点时,作者运用了朴素美的相关知识:“……朴素,本身并不一定就是美的。从字面上孤立起来看,是很平淡的。但是平淡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深沉,主要靠整体结构,各关键语词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和照应,字里行间,默默地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构成一种有机的情感和景物的‘场’。”这也是诗歌结构的一种,是内在的结构。如解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鉴赏时含有哲学的思考。孙教授抓住“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字,解读了其三重内心感应暗示,说其无人而有人怜,有人而无人影。内心和外物之间的多重的互动,构成了情感的“场”,无声地升华为意境。并明确“这是从诗的内在结构和人的情感结构来欣赏的”。又如解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作者运用到了时空变化的审美知识:“在这首诗中,情感主要是依赖空间和时间的自由的双重跳跃性转换而得到充分的表达的。……以时间空间的转换,表现情感的转折,就这一点来说,是中外诗歌不约而同的:眼下的一切会成为未来的回忆,而回忆可能使不幸转化为美好的欣慰。如普希金著名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是这样。”三、点滴感悟要会揭示矛盾,才能找到可分析的对象。而要从天衣无缝的统一中找出相异点、特殊点,没有一定的知识积淀是没法做到的。“只有具备抽象的想象力,才能把隐秘的矛盾揪出来”(第10页),这谈何容易?而要能够从四面八方对作品进行还原进行比较,也不是一件易事。不仅要掌握各种诗歌体裁的结构特点章法特点外部结构内部结构,还要了解历代诗话家对其的相关评论;既要有诗学知识,还要有美学知识、哲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文化学知识。所以,孙教授的解读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境界。当然,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高中阶段需掌握的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浅谈诗歌鉴赏方法和解题技巧
诗歌鉴赏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语言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体现,要注重总体鉴赏,尤其从2002年前的客观题变为更能考察考生综合素质的主观题,分值不断提高,难度也自然增大了。孟子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如果掌握了鉴赏之法,就会化难为易,高屋建瓴,依规花圆,巧中取胜。那么如何对待诗歌鉴赏能力?而其中又有怎样的解题技巧?笔者是从以下几点谈起:
一、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感情基调
古典诗歌总是精心挑选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把意思表达得准确、生动、鲜明、精巧。那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句,这些词句叫字眼或词眼。其中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问题,其中“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等诗句都是对炼字的形象描绘,它能体现文中的主旨,表达诗人的情感。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词比喻愁之多,愁之连绵不断的情感。
这类题型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分析(2005年辽宁卷)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浙江卷)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诗句中的某个字可否换成某字或其它词?请简要分析理由。请简析诗中某字的妙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二、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意境是作者通过意象而创造的富有艺术情景的画面,领会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如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选取了“片云”“孤月”意象营造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之情。诗人漂流江汉,面对瑟瑟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落日”“秋风”这两个意象渲染雄壮、开阔的意境,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类题型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005年浙江卷)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心绪?(2005年辽宁卷)渲染了什么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006年全国卷)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2)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三、熟记艺术手法专业“术语”,必事半功倍
古典诗词曲在写作上有自己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如抒情诗中的“情景交融”手法;绝句、律诗中追求的“起承转合”章法。为了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因此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再此我们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引用专业“术语”,往往会在诗歌鉴赏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1.表现方法
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学生应积累一些必需的术语,如: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术语去鉴赏诗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上片以实写为主,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恋人之间依依不舍之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2.修辞手法
我们要善于用平常学习到的修辞知识去分析、鉴赏诗词。比喻、借代、对偶、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常用于古典诗词里,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望庐山瀑布》大胆的夸张,把瀑布一泻千里,末势犹壮的气势呈现在读者面前。若死板套用科学思维,对这些诗句则一筹莫展。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运用借代,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可见,懂得运用修辞知识去鉴赏诗词,则往往事半功倍。。
3.表达方式
写作中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常见于诗词中,鉴赏时须注意。如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后两句从“雪白”“梅香”的特征出发,评判出梅雪均佳,各有千秋:梅花虽白,终究逊霄三分;雪白胜梅,但没有梅的清香。诗人通过这个评判在暗喻人们,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各有长处,但又是美中不足的,梅雪是这样,社会生活方面的事情何尝不是这样呢?元稹《菊花》后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用了议论,表明作者爱菊的原因,从而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赞美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高考诗词鉴赏题常考查诗词的表达方式,故须加强诗词表达方式的训练。
对于这种题型会有以下的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2006年福建卷)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的,是结合全诗做简要的分析。(2006年江西卷)作者在表达感情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具体说明(2006安徽卷)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2005年全国卷)
提问变体:这首诗采用了何种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解答这种题,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来把握,结合诗句来分析,答出运用这种手法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好处。如提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就要抓主要,从整体上去考虑,不能只答某一联所运用的的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如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与技法
高考考点: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等。
(二)知识储备
1、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2、意象:指诗人通过诗的语言描绘出来的可以被读者理解、重现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人、事、物、景。它来自生活,是具体可感的,不带作者情感思想,是客观的。
另外,要了解传统意象的含义,如“望月”“折柳”“长亭”“流水”“闻笛”“梧桐”“云”“寒冬”“红豆”“红叶”“闻笛”“逐鹿”“烽火”“哀鸿”巴歌““吴钩”“双鲤”“采薇”“碧血”“折桂”“怀桔”“击楫”“咏絮”“柳营”“南冠”“菊花”“梅花”“杜鹃”“鹧鸪”“寒蝉”“鸳鸯”“鸿雁”“浮云”“丁香”“莲”“松”“昆山玉”“梅子成熟”“庄周梦蝶”等。
3、意境:指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个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产物。
创造意境有“即景述怀”“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手法。
4表达技巧
①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②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③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④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⑤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人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⑥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⑦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⑧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用典化句(即诗中活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古诗用典可达简洁凝炼、雅致庄重、含蓄蕴藉、以少胜多的效果)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5、修辞手法:“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比喻、移用、对偶、通感”等的广泛运用。
6、诗的语言风格: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有凝炼、厚重、绚丽、明快、平淡等。
7、风格流派。作家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感情气质、个人修养各不相同,会形成不同的风格,风格近似的人自会形成流派。了解这些,可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思想情感。因此,“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①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②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8、古诗的主要类别。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思乡诗: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怀古诗(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托物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战争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三)方法指导
具体作品分析鉴赏:
⑴分析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等)。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主观的情感、思想和现实生活中的“境”(或象)的辩证统一。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春草和园柳鸣禽中,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写景中透露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达到了情和景的和谐统一。
⑵分析诗歌的立意(即思想感情)。立意,就是诗人创作诗歌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作品的主题,也可说是作品的灵魂。因此,分析鉴赏一首诗,首先要看立意好不好。
⑶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要准确理解和欣赏一首诗,必须知道这首诗用了些什么表现手法,用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通篇没有“书”字,而是通过比喻手法,说明读书可以开阔心胸,洞明世事,练达人情,读书人要不断吸收新知,才能使自己思想不僵化,永葆生命活力。
⑷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古人在诗歌创作上非常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因此,我们在分析诗歌时,要注意抠字眼。比如王安石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祁写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中的“绿”和“闹”就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又如张先的《天仙子》中写夜景的句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把花写得好象有了知觉,使人想象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进而使人感到月色的美好。
掌握鉴赏方法:
⑴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
①审标题,搜取信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幽:深远,僻静,隐蔽的,不公开的。这些都能帮助我们答题。
②看作者,知人论世。高考有时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臆”,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
③品局部,抓住关键。高考题往往从关键词语(诗眼)出发,提摄全篇,这其实正好是读诗的一个突破口。
④抓整体,全面参照。一抓全文意象情感。二抓尾联末句。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尾句(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最后一联,明显地透露出了作者对贾生的同情和对孝文帝的讽刺。三抓诗后及题干中的补注和交代,往往可以了解其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某些词语的含义。
⑵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怎样写的)。
①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如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还有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②掌握一般的表达技巧。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入景、间接抒情、托物言志、怀古怀今、即事感怀。
表现手法:描写、抒情、叙事(表达方式)、衬托、对比、虚实结合(构思技巧)
③学会运用赏析古诗常用的词语。
反映古诗总体表现手法的词语: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即事抒怀)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反映诗人感情的词语: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闲适恬淡之情。
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凝炼、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
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对仗工整、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学生在回答这类题目时最易犯的就是粗心大意,忽视问号的个数,以致回答不全面或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的。不注意提问有先后顺序,结果答案表述思路不清晰。
回答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信息,明确要求回答的角度。回答关键看问号,做到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忌乱答一通。回答要依据提问的顺序来答,不要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地回答,力求答案简明,条理清楚。
规范答题:
⑴答题的要求:符合题目的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⑵答题的角度:
①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②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如:阅读下词,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虞美人·听雨(蒋 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⑶答题的格式:
①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②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③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④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满意请及时采纳——
>>>你的采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49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苏武慢·雁落平沙》原文注释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