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唐)刘禹锡《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7 12:50:28

(唐)刘禹锡《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赏析(唐)刘禹锡

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春本无情,然而在情思满怀的人眼中,将逝去之三春景光无不溢满着依依离别或别有所寄,难以自持的情态,一花一木也都成了春情春思的化代之身。据曹锡彤《唐诗析类集训》谈“此首言春忆南姬之意”,这固不妨视作一种理解法,即作者眼中的“春”之别离依恋情状实乃他所思忆之丽人当年举袂掩面拭泪情态的叠现,是感发自心头的旧事的叠现。但清人说词每多喜言寄托,习惯于“微言大义”式的抉发,有时浅意深沉,直言曲解,转成艰涩,所以,亦不必一一从同。刘禹锡此词既是和白居易之作,且属词之初创期手笔,词和诗尚从音乐载体上媒介而未完全离析分明,故很难说有似后来常州派词论家所认为的有那么深邃的寄寓之意。作为比拟,“弱柳”、“丛兰”二句中的“疑”和“似”字,都明言是想象景观,而柳和兰则正是“春”之整体的一枝一节,借以表现那个整体而已。词人认为,洛阳春光是美绝的,而这种美,这种对洛阳春光的赏赞,则正是洛城人的对“春”的知已感,这样,“春去也”,春神对洛城人能不报之一份知己之谢而依依惜别么?于是弱柳迎风摇曳犹似美人举袖挥别,春兰沾裛的露水好象临去的泪痕湿巾。收笔是含蓄的,“独坐”是春,还是洛城人? 几乎难以分辨,也不必明辨,是春,也可以是惜春的“洛城人”,两者都在为一年一度又将别离而蹙眉起愁。这样浅说直解岂非损害了美的境界了?事实上,如此地写惜春,写送春,已够高明和新颖的了,在当时大量类似题材的七言律绝中是难以多觅的,长短句的弹性容量和委婉表现手法已初露端礼,这一点我以为是足够珍视了的。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译文] 东风吹拂,杨柳飘落,春天又过去了,多么感谢怀念那洛城的人儿啊!

[出自] 刘禹锡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凝举袂,

丛兰露浥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注释: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浥(yì):沾湿。

颦(pín):皱眉。

译文1: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译文2:

春天即将离去!它深情致谢留恋春光的洛城人。柔弱的柳枝随风轻摇,好似挥手举袖与春天告别;丛兰上香露晶莹,好像洒泪罗巾。一位女子凄然独坐愁锁眉心。

赏析:

这首词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乐天春词,即指白居易〈〈忆江南〉〉词。

这是一首伤春词,首两句感叹洛城春去,写人与春天的惜别之情;中间两句,拟人的手法写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弱柳随风舞动,仿佛挥袖伤别;兰草沾着露水,仿佛洒泪辞春。最后一句是“曲终奏雅”,一语道出:面对此情此景,即使独坐也要发愁。

在短短的五句话中,能写出这么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况周颐称这首词为"流丽之笔",简洁明快确实是刘禹锡小词的一大特色。

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叹之词。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去也”一词,感情色彩极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词人仍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举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周围的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总之,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独坐亦含嚬”,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城少女。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嚬眉蹙额。由词中这一“亦”字可知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欢乐或者说曾激励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阑花谢,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总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加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纵观全词,词人巧借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从而寄托了自己盛年难再,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喟叹之情,由此使得全词情调哀婉,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然而又不流于绮靡。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2 忆江南唐朝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译文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忆江南》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忆江南》鉴赏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着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自,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自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自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说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自,可见江自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自,兼包苏、杭,写染景。

季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自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自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自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染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染来”,互文见义。染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染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染景映衬江自染景。季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自染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自来,洛阳的染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染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自“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染意。

花发得比江自晚,水着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着不远。但即使染天已经来临,这些水着不可能像江自染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自染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自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自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自”的眷恋之情,收束季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自染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忆江南》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原文及翻译赏析忆江南·春去也原文: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忆江南·春去也翻译及注释 翻译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像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注释 (1)多谢:慇勤致意的意思。洛城人:即洛阳人。(2)袂(mei):衣袖。(3)裛(yi):沾湿。(4)颦(pin):皱眉。(5)尊:同「樽」,酒杯。

忆江南·春去也赏析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去也」两字感 *** 彩极浓。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后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像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两句,紧承前句「多谢洛城人」而来,不写人之惜春,而先写春依恋人,描绘出一幅气韵横生的送春画图,且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轻摇,就好像挥手作别轻扬起的衣袖;而葡花沾满露珠,更有如一位不胜嫣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纸巾。

「独坐亦含颦。」如果说,前面四句都是从春的惜别一边着笔的话,那末这最后一句写到了惜春之人,即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句中的「独」字可以领悟到,这位抒倩上人公的心情非常寂寞惆怅。旖旎的春光曾给她以欢乐与安慰,或者说,曾激励她满怀憧憬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曾几何时,春闹花谢。欢乐成为过去,安慰被失望所代替,理想也终于落空。愁绪煎熬使她坐卧不安:从句中的「亦」字可以表现出除「独坐」以外的独眠、独酌、独吟都已一一行之而终于无法排遣愁绪。在百无聊赖之中,惟有借「独坐」以自持性情,但「独坐」既久,仍不免颦眉蹙额,为愁绪所包围,由此总见得愁绪缠绵深长而避之无由了。

第二首的主旨是惜春,其抒情线索十分显明,抒情的中心非常突出。前两句在词意上是一层转折,次句的「艳阳年」与第三句的「桃花流水」在字面上也构成一个转折,两个七言对偶句与结句在虚实关系上又形成一个转折,通过这层层转折,层转层深地传出了充溢在词人心头的「惜春」意绪。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首句重复第一首的发端,既加深了咏叹的意味,强化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感,在结构上也起了与第一首互相呼应的勾连作用,感慨春天的「大势」已去。次句中的「艳阳年」,即「艳阳天」,指阳光灿烂、风光旖旎的春天,「余春」尚在,大家赶紧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好好地赏玩一下暮春的风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描写了词人为自己「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飘洒在溪流水上,这正是暮春常见的景象,倘若桃花落瓣已被流水飘尽,那春天的身影就是确实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词人愿意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叶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静静地想。

「惟待见青天。」强烈表达出希望自己拟想中的「惜春」行为能够实现的心声。纵然风景无限好,倘使碰上个淫雨连绵、路滑泥烂的天气,这一番打算就全都落空了。所以诗人末句希望老天爷能够帮忙,给人间送来个无云无风的大好晴天。

这两首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从人到春,又从春到人的三次主角转换。作者不写人惜春,反写春惜人,将人情物态揉为一体。构思新颖,手法多变;语言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奇巧。全词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忆江南·春去也创作背景此词约为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于洛阳。其调名下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当时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刘禹锡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均在洛阳,时相唱和,白居易词共三首,刘禹锡的和词共两首。 诗词作品: 忆江南·春去也诗词作者:【 唐代 】 刘禹锡诗词归类: 【婉约】、【女子】、【惜春】、【柳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49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