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原文赏析(清)纳兰性德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出山海关,到辽东一带巡视。这首《如梦令》写于征途中。
首句“万帐穹庐”,穹庐,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居住的毡帐,俗称蒙古包。在苍苍茫茫的原野上,一眼望去,都是扈从御驾出巡的军队宿营的帐幕。“穹庐”而有“万帐”,可见军威之盛,军容之壮。而在其中一座营帐中,有一个人开怀痛饮,喝得烂醉。这位醉客睁开惺松的睡眼,仰望空中,满天星斗,仿佛都在他眼前摇摇晃晃,好像就要坠落下来。“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这两句意境十分阔大,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极为赞赏,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惟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的确,“万帐穹庐”的景象是十分壮观的,“星影摇摇”的夜空也是空阔无垠的。而在千军万马之中,词人酣歌豪饮,一醉方休,大有一种英雄的豪气。这种壮观的境界在词中是不多见的。显然,这和词人这段塞上生活有关,在去辽东的征途中,词人面对气象豪雄的营地,于是把奇景摄入了词章。
然而,纳兰性德的个性毕竟不同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下面的词章中,他很快地唱出了悲凉的调子。原来他穹庐贪杯,并非英雄豪气,而是儿女情长,不能自已。他在征途中怀念自己的家园和妻室,不禁以酒遣闷。他埋头于杯盏之中,还想做一个归家的梦。他也确实做了一个梦,自己在梦中日夜兼程往家园的方向赶路,赶呀赶呀,可是,忽然前面出现一条白浪滔滔的大河,挡住了去路——“归梦隔狼河”!梦中人被白狼河阻隔着,欲归不得,奈何奈何!狼河,亦称白狼河,今称大凌河,在辽宁省朝阳市南,流入渤海湾。身不能回家,想在梦中回家一趟。这个要求也够可怜的了!可是就连这一点也不能如愿,心中那股悲凉滋味不言而喻。
谁知更有甚者,连这个很不理想的梦“又被河声搅碎”,大凌河水惊涛拍岸,把梦中人吵醒了。对于愁绪万种的征人来说,睡着总比眼睁睁地思乡好过一些。现在突然梦醒了,怎么办?于是词人赶紧叮咛自己:“还睡,还睡!”尽管连做梦也归不了家,但要知道醒来的滋味更不好受啊!两个“还睡”,用白描手法极写归梦被打断的懊恼,感情十分真切。
纵观全篇,开头两句写景,气势壮观,第三句一落千丈,情味大变。以下一层更进一层地极写孤眠滋味,波澜迭起。做梦,梦醒,强迫自己再睡,写尽旅途乡思愁情,传出悲凉心曲。全篇意境阔大而带悲凉,是独辟蹊径之作。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原文赏析《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原文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作品介绍】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此词描创造了千古壮丽的大境界,表现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原文】
如梦令①
万帐穹庐人醉②,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③。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④。
【注释】
①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②穹庐:圆形的毡帐。
③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④解道:知道。
【白话译文】
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创作背景】
此词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时年作者二十八岁。即使扈从圣驾风光无限,但东巡营塞此时正驻扎在白狼河畔,无垠天际、摇曳星影以及浪河的涛声都激起作者对家园的思念,思归折磨着诗人,因而作者写下这首诗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赏析】
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就算塞外景物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冀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容若这阙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脑袋里面的主旋律。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创作出这样“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意境。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要出行就得将自己和行李一样层层打包。离别因此是重大的。一路上关山阻隔,离自己的温暖小屋越来越远,一路上昼行夜停风餐露宿,前途却茫茫无尽,不晓得哪天才能到目的地,也可能随时被不可预期的困难和危险击倒。
在种种焦虑不安中意识到自身在天地面前如此渺小。这种惶恐不是现在坐着飞机和火车,满世界溜达的人可以想象的。归梦隔狼河,却被河声搅碎的痛苦,在一日穿行几个国家的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值一提。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皇太子改名胤礽,才得以恢复。清朝著名词人,词风与李煜相似。纳兰出身显赫,父亲是康熙时期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纳兰性德自幼修文习武,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中进士。初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长年被迫追随康熙左右。纳兰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写词。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亡于寒疾,年仅三十一岁。被王国维称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
纳兰性德《如梦令》词作赏析 【原文】
如梦令①
万帐穹庐人醉②,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③。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④。
【注释】
①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②穹庐:圆形的毡帐。
③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④解道:知道。
【白话译文】
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赏析】
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就算塞外景物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冀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容若这阙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脑袋里面的主旋律。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创作出这样“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意境。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要出行就得将自己和行李一样层层打包。离别因此是重大的。一路上关山阻隔,离自己的温暖小屋越来越远,一路上昼行夜停风餐露宿,前途却茫茫无尽,不晓得哪天才能到目的地,也可能随时被不可预期的困难和危险击倒。
在种种焦虑不安中意识到自身在天地面前如此渺小。这种惶恐不是现在坐着飞机和火车,满世界溜达的人可以想象的。归梦隔狼河,却被河声搅碎的痛苦,在一日穿行几个国家的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值一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49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毛主席爱读刘禹锡的咏史诗
下一篇: 哲学·范畴·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