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五代)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6 05:36:49

(五代)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原文_翻译及赏析(五代)李煜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小令也是李煜抒写亡国哀思的代表作品。从词情悲苦来看,应是作者被俘后感到十分哀痛时写出来的词篇。

词的上阕,写雨声中从欢乐的梦境醒来,感到春光已去的悲伤、所意识到的空虚和痛苦,表现了他囚居生活的感受和精神状态。

词的开始三句“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写他囚居生活的感受。首句从听觉写出他不甘囚居,怀念故国,夜不能寐的苦况。春雨之声本不算大,杜甫说春雨“润物细无声”,但词人却听到,春雨如潺潺流水,使他感到了暮春雨夜的寒冷,惊醒了好梦。次句从视觉写他梦醒所见到的春雨在报道春光将尽的景象,即由听到帘外雨声潺潺,联想到万紫千红大好春光将尽和造成这样阑珊局面的冷酷现实,越发使他到晓寒难耐。第三句从身体感受提出薄薄的罗衾怎能挡住寒气侵袭呢,写出了处在阑珊春意冷酷现实中人的主观感情里的凄凉,因为现实环境中的冷雨寒风,略加衣被就可以忍受了,何况暮春的残寒已经减弱了初春透骨的余威。但是在感情世界里的凄凉寂寞,冷彻了人心,却是任何罗衾所抵御不了的。所以这里的“寒”字包含了比字面远为丰富的内容,它不仅指自然界的气温对人肌肤的侵袭,更主要的是人的感情天地里心中的寂寞凄凉,这种心头的寒冷,即“心寒”比起“体寒”来,更是无法忍受的。

李煜词的最可贵处,就在于他能把所抒写的深情感受,熔铸在所塑造的形象和烘托的气氛之中。以上三句,正是通过雨声淅沥,春天将尽的环境烘托,来表现他更内层的心寒,说明他心头的寂寞和痛苦。上阕后二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是以梦境反衬现实来表现词人精神状态的,说自己梦中竟不识趣,忘记自己是一个囚徒,一时间还贪恋着帝王般的欢乐生活,由于罗衾的无用,转向精神的乞求,想通过美梦得到安慰,以抵御感情的凄凉,但其结果,罗衾抵御不住的“寒”意,美梦同样缓解不了。一旦梦醒,便会意识到自己阶下囚的身份和处境,就会时时刻刻想到自己是客,是俘虏,反而会更加痛苦,倍感凄凉的。这里把一个阶下囚的屈辱、痛苦之情就全凝结在这个“客”字之中了。这是他囚徒生活最深刻的体会,使他认识到旧日的往事,是不堪回首的了,一旦回顾只能增加更大的痛苦而已。

词的下阕,抒发他凭栏远眺的感慨。

开始三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说由于有以上囚居生活的体验,所以警告自己,独自一人莫要凭栏远眺,为什么这样告诫自己呢?因为凭栏必然远望,一远望,看到了南唐已经失掉的无限美好江山,失掉的时候很容易,再要见可就难了。这种愿望恐怕终生也难以实现了。这怎能不引起自己的痛苦和回忆呢?为了怕引起对江山痛苦的回忆,所以说:“独自莫凭栏”,这是词人失望已极的心情表现。词最后两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写过去生活有如春去难寻。“流水落花”乃“春去”之事,以水流不回,花落不上故枝,比喻春去不可复返,江山不可再见。“天上人间”乃是猜想的春去所在,即说,春光逝去,像流水飘着落花地把春光全部带走了,不知回到了天上,还是落花随着流水,飘零在人间?表示一种迷离惝恍的心境。词中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用雨潺夜寒的烘托,流水落花的比喻,天上人间的对照,皆形象有力地写出了他囚居生活的处境和心情,写得沉哀入骨,感染力极强。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全词翻译赏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全词翻译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一个人不要倚着栏杆远眺,昔日的无限江山已不再是南唐河山;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创作背景

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收录于《南唐二主词》中。

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全词赏析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暮春时分,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雨,洒扫着寂寞零落的残春。囚居之人,独自流年,已是无言的况味;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有春天都会谢幕,有的人聚散随缘,不悲不喜;有的人心境黯淡,落寞惆怅。人世间,没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春花凋落,秋月无言,总有人凄凄惨惨。其实,人们所感伤的,还是匆匆来去的人生。春天去了还会再来;年华却是去而无声,永不回来。至于李煜,他心中的滋味更是难言。水流花谢,两处无情,自然会让他悲凉;江山如画,只是曾经,更让他极度痛苦。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此词的结束,也几乎是他生命的结束。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作品原文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 〔五代〕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罗衾(音qīn):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一作“饷”(音xiǎng)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凭栏:靠着栏杆。
江山:指南唐河山。

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李煜)原文及翻译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李煜
系列:宋词三百首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2潺潺:形容雨声。

3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4罗衾(音亲):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5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6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赏析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43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