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五代)李珣《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5 20:14:34

(五代)李珣《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原文_翻译及赏析(五代)李珣

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上阕,从巫山上的古庙和行宫写起:“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巫山,因其“楚王曾此梦瑶姬”(李珣同调另词,下同),被想象为奇妙瑰丽的神境;然而,那是一去不返的往事,已经“一梦杳无期”,如今只剩巫山神女祠的古庙,依傍在苍青色的、如同屏幛陡立的神女峰间,“暮雨洒空祠”,无比冷清。三国时蜀先主刘备那盛极一时的行宫(永安宫),也已是人去楼空,沉睡在碧绿的池水旁边,一片寂寞。

“水声山色锁妆楼”句:紧收一、二两句。“水声”应“行宫”句;“山色”应“古庙”句;“锁”字总刹“依”、“枕”二字,它形象地刻写出:无论是神女的抑或是帝王后妃的寝楼,都被封锁在滔滔江水、空濛山色之中,已经“尘暗珠帘卷,香销翠幄垂”了。用“依”、“枕”、“锁”三个动词,刻写景象的冷落、空寂,极富形象性,在炼字上很见功力。

乍一看,上阕只是写往事以怀古,而联系作者身世,即知是借古伤今。李珣曾事前蜀王衍这个偏安一隅的声色皇帝,如今已沦为亡国遗老,离开成都而顺江东去,而对着同样以蜀名国的先主行宫,忆昔抚今,正是“西风回首不胜悲”啊!于是发出了“往事思悠悠”的慨叹,收住上阕,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下阕是世事堪伤的心理独白。“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两句,借助于神界、自然界以抒写内心世界:人世间的国土分裂、国主迭更,人臣的朝秦暮楚,世事的沧桑巨变,即如巫山神女那样,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神奇莫测;又如自然景物一般,春秋代谢,形色无穷。

面对这一切,已经沦为“行客”的作者,其内心苦闷难以名状。于此,他巧妙地运用了“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两句,宣泄了这种情绪。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往往迁及外物,把这记入文学作品,确能增强艺术效果。李珣的对于啼猿,是恼,是怒,是怨,是恨?抑或是兼而有之罢。他借此以抒发感情,比诸直抒胸臆,确乎胜过一筹。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啼猿’二语,语浅情深。不必猿啼,行客已自多愁,又况闻猿啼乎?”

这首小令,内容与调名相合,均写巫山景色,又借景物怀古伤今,抒发胸臆。作者就如同巫山山巅的一片浮云,黯然失色,飘浮不定,孤苦伶仃,无所依傍。

《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李珣)原文及翻译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李珣
系列:宋词三百首
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古庙依青嶂1,行宫枕碧流2。水声山色锁妆楼3。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4,烟花春复秋5。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6。
注释

1古庙:指巫山神女之庙。青嶂:草木丛生,高耸入云的山峰。

2行宫:古代天子出行时住的宫室。这里指楚王的细腰宫。

3妆楼:指宫女的住处。

4云雨朝还暮:宋玉《高唐赋》说,楚王梦一神女,自称「妾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5烟花:泛指自然界艳丽的景物。

6行客:指途经巫山之过客。
赏析

李珣,在花间词派中是位很有特色的词人。以小词为后主所称赏。前蜀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这首词《草堂诗余别集》着录时,调下有题《巫峡》,又注:「一作《感怀》」,含思凄绝,很可能是后期的作品。

《巫山一段云》,当和《巫山女》、《高唐云》一样,受宋玉《高唐赋》的启示而咏巫山神女的故事。《教坊记·曲名》已予着录,足见早在盛唐就已流行于世。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李珣《巫山一段云》词二首下,注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尔后渐变,去题远矣。如此二词,实唐人本来词体如此。」这首歌辞缘题发挥,保留了早期词的特色。

起拍「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古庙,指巫山下供奉神女的祠庙。陆游《入蜀记》卷六:「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祝史(道观主事)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行宫,犹离宫,帝王出京临幸的宫室。这里指楚灵王所筑细腰宫遗址。《入蜀记》卷六:「早抵巫山县,……游楚故离宫,俗谓之细腰宫。有一池,亦当时宫中燕游之地,今堙没略尽矣。三面皆荒山,南望江山奇丽。」从舟中远望过去,仿佛神女祠偎依有如屏嶂的山峦,行宫以碧水为枕藉。古庙、行宫、山、水这些景点,一经词人用「依」、「枕」二字加以连缀,便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接着,用「水声山色锁妆楼」句。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了「妆楼」。妆楼,指细腰宫里宫妃的寝殿,位于山水环抱之中。以少总多。这里著一「锁」字,给人以幽闭的印象,由此也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生活在这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的宫妃孤寂难耐的心境;复以「往事思悠悠」收束上片,逗人遐想。

过片紧承上片结句,以宋玉《高唐赋序》所说神女「居巫山之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故事,极写春秋易节、时序交替引起宫妃凄楚的内心感受。歇拍「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不必猿啼,行客已自多愁,又况闻见催人泪下的猿啼呢。以景结情,语浅情深。词人借助孤舟行客的感受,发思古之幽情,而其伤今之意隐然自在不言之中。

这首词上片勾画舟中所见,下片抒写舟中所感。它以楚王梦见巫山神女为基点,随意生发开去。由细腰宫妃而行客,再由行客而推及自己,触景生情,寄意幽邃,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在现存的李珣词里,它是一篇构思别致的名作。

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原文_翻译及赏析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唐代·李珣《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宋词三百首, 婉约, 寺庙, 山水, 行舟怀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神女寺依旧傍著青山,楚王的细腰宫依旧枕着碧绿的江流。潺潺流水和暖暖翠岚环绕着昔日梳妆的楼台,悠悠往事真叫人感慨万千。
巫山从早到晚雨迷云轻,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般流逝。何必要猿啼声声传向孤舟,远行的旅客自有许多忧愁。

鉴赏李珣,在花间词派中是位很有特色的词人。以小词为后主所称赏。前蜀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这首词《草堂诗余别集》着录时,调下有题《巫峡》,又注:“一作《感怀》”,含思凄绝,很可能是后期的作品。

《巫山一段云》,当和《巫山女》、《高唐云》一样,受宋玉《高唐赋》的启示而咏巫山神女的故事。《教坊记·曲名》已予着录,足见早在盛唐就已流行于世。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李珣《巫山一段云》词二首下,注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尔后渐变,去题远矣。如此二词,实唐人本来词体如此。”这首歌辞缘题发挥,保留了早期词的特色。

起拍“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古庙,指巫山下供奉神女的祠庙。陆游《入蜀记》卷六:“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祝史(道观主事)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行宫,犹离宫,帝王出京临幸的宫室。这里指楚灵王所筑细腰宫遗址。《入蜀记》卷六:“早抵巫山县,……游楚故离宫,俗谓之细腰宫。有一池,亦当时宫中燕游之地,今堙没略尽矣。三面皆荒山,南望江山奇丽。”从舟中远望过去,仿佛神女祠偎依有如屏嶂的山峦,行宫以碧水为枕藉。古庙、行宫、山、水这些景点,一经词人用“依”、“枕”二字加以连缀,便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接着,用“水声山色锁妆楼”句。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了“妆楼”。妆楼,指细腰宫里宫妃的寝殿,位于山水环抱之中。以少总多。这里著一“锁”字,给人以幽闭的印象,由此也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生活在这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的宫妃孤寂难耐的心境;复以“往事思悠悠”收束上片,逗人遐想。

过片紧承上片结句,以宋玉《高唐赋序》所说神女“居巫山之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故事,极写春秋易节、时序交替引起宫妃凄楚的内心感受。歇拍“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不必猿啼,行客已自多愁,又况闻见催人泪下的猿啼呢。以景结情,语浅情深。词人借助孤舟行客的感受,发思古之幽情,而其伤今之意隐然自在不言之中。

创作背景 该词当写于前蜀覆灭(公元925年)后不久。词人乘一叶扁舟漂流三峡,凭吊巫山细腰宫遗迹时,遥想千年往事,联想起有关的传说和史事,受宋玉《高唐赋》的启示,有感而发写下了两首具有咏史性质的词篇。本词是其中的第二首。 赏析上片写望中所见。“古庙”二句,写古庙和行宫所处环境。“依”、“枕”都是拟人化的写法,不仅写位置形势,也富于感 *** 彩,有依恋不舍之情,感慨神女仍在,楚王已逝。并使整个画面富于灵感,处于动态之中。“水声山色锁妆楼”句中所写“妆楼”,用一“锁”字,烘托出一种幽深孤寂的气氛。这里以乐景写哀情,青山绿水,景色秀美,若有人常伴是一美事,然独处山水,无人作陪,自然引发愁思。由此也引发词人的遐想:“往事思悠悠”。

下片写舟中所感。开言紧承“往事思悠悠”写到“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云雨”、“烟花”既以自然之景喻岁月无情,匆匆流逝。又暗示昔日云雨之梦,烟花之景与时俱逝。语意双关,愁思萦绕。词人联想,无论是神女还是宫妃,朝去暮来,春秋交替,总会引起孤寂难耐之感。结句“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词人抒写自己的感受:行客至此,不必猿啼已自多愁,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意境悠远凄迷,情思低回留连。

李珣(855?-930?),五代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少有时名,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妹舜弦为王衍昭仪,他尝以秀才预宾贡。又通医理,兼卖香药,可见他还不脱波斯人本色。蜀亡,遂亦不仕他姓。珣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五十四首,(见《唐五代词》)多感慨之音。)李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宋代·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 :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展开阅读全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宋词三百首, 春天, 写雨豪放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唐代·李珣《南乡子·乘彩舫》南乡子·乘彩舫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宋词三百首, 婉约少女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宋代·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宋词三百首, 相思, 宴会歌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42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