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明)陈子龙《浣溪沙·杨花》原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5 19:37:39

(明)陈子龙《浣溪沙·杨花》原文赏析(明)陈子龙

浣溪沙·杨花

百尺章台撩乱吹。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淡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杨花词,宋张楶、苏东坡两首《水龙吟》可谓双璧。前于子龙的明代词人赵南星又用章韵填制一阕,有句云:“小玉声喧,晴天雪下,香阶无水。”简直妙到毫颠,难以复加。《水龙吟》是长调,多层次的铺叙渲染,便于表现较繁复细腻的情感。子龙则擅长小令,其词洗尽铅华,独标清丽,婉转臻妙,语淡情深。此词情随景生,妙合无迹,亦足称杨花词极品。

词中的杨花,是“百尺章台”之人眼中的杨花。“章台”,唐宋时是秦楼楚馆的代称。“百尺”,形容章台之高耸。“重重”,形容章台之深邃。尽管章台既高又深,杨花还是吹来、寻来,撩拨人心。表面看来,杨花是在春光中飞舞;其实,杨花飞送,春已将阑。赵南星词云:“春闺忒恁愁人,已看尽落红翻坠。杨花更惨,连空映日,撩人情思。”春光是短暂的,章台之人的青春不也象春光那样短暂!今日杨花还在弄晴,明日春尽,命运又将如何?今日我青春年少尚能卖笑于章台,明日红颜衰减,命运岂不更惨?乱飞的杨花真是损人心境呵!首二句景已含情,故逼出下句“怜他飘泊奈他飞”。她既怜悯杨花的飘泊,又无可奈何。怜杨花实为自怜,叹杨花的飘泊,正是叹己身沦落的无可奈何。花人合写,真是神妙之笔。

换头循例作偶句:“淡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杨花飞滚成球,与《红楼梦》中林黛玉《唐多令·柳絮》“一团团,逐队成球”句意略同。在花影下滚成球团,被软风送到玉楼之西,进一步写杨花的“飘泊”和“飞”。飘泊而飞,本是辛酸语,而子龙偏偏以细笔淡语、妙言佳境出之,尤见其词之婉曲高妙,此为子龙小令独特的风格。“淡日”、“软风”、“花影”、“玉楼”,以美景反衬哀情,一倍其哀。下片章法与上片相同,两句叙事写景,逼出一具有强烈情感的主观句:“天涯心事少人知。”于杨花而言,它留恋的是春光,向往的是安定;于章台女子而言,她珍惜的是青春,期待的是结束沦落的生活。此句亦是花人合写,但词人特拈出“心事”二字,使全词意旨陡然醒豁。即便是“少人知”,但世上毕竟有知音者在。王士祯评此词,以为“不著色相,咏物神境”(《陈忠裕全集》引),实不过誉。

崇祯八年(1635)春,子龙曾与才女柳如是同居(柳十五岁沦落风尘,亦能词),两人志趣相投,但由于各种原因,是年夏出于无奈,又匆匆分手。子龙对这段生活甚为留恋。词集中径题为“杨花”者二首、“柳”一首,此外咏及杨柳者不少,一般认为这些词大多与柳如是有关。此词章台女或即柳如是。“怜他飘泊奈他飞”,是柳氏怜杨花,也是词人怜惜柳氏,且又无可奈何(无力帮助柳氏脱离风尘)之词。词中不说天涯无知己,而说“天涯少人知”,正道出自己为柳氏之知己。“怜”、“奈”二字,意味深长,读后令读者叹惋不止。

《浣溪沙》原文赏析 导语:《浣溪沙》此词以柔婉曲折之笔,写一种淡淡的闲愁。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带来《浣溪沙》原文赏析,欢迎阅读!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释

①漠漠:像轻清寒一样的冷漠。清寒:阴天,有些冷。

②晓阴:早晨天阴着。无赖:词人厌恶之语。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③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幽:意境悠远。

④自在:自由自在。

⑤丝雨:细雨。

⑥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翻译

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象是在深秋。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象心中的忧愁。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赏析

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词人之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缈。“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索漠轻寒中袅袅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轻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的闲愁。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词作的境界。

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锐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与“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意蕴相似,而情调之婉妙幽微过之。不说人愁,但云“漠漠轻寒上小楼”。回味“上”字,那淡淡愁思,不是正随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轻轻漾起?仅词的首句,就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紧接着加上“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一层暗淡的色彩。无赖,令人讨厌, 无可 奈何的憎语。时届暮春,却感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原来这是一个春阴的早晨。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主人公也许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在周围阴氛的罩笼下,幽迷淡远。凝神恍惚中,他仿佛消失在清迷幽幽的画景之中,又仿佛还依回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这种主观幻觉,正是由于幽迷宁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心境的浑然一体所致。是情与景融、意与境浑的佳句。

下片开始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不期然而然中,他的视线移向了窗外:飞花袅袅,飘忽不定,迷离惝恍;细雨如丝,迷迷蒙蒙,迷漫无际。见飞花之飘缈,不禁忆起残梦之无凭,心中顿时悠起的是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愁绪。作者在这里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飞花”之“轻”似“梦”、“丝雨”之“细”如“愁”。之为奇特,不仅于其喻体和喻指的恰当而新奇上,更在其一反常式,而以抽象的情感喻具体的物象,是飞花似梦,是细雨如愁。本写春梦之无凭与愁绪之无际,却透过窗户摄景着笔于远处的飞花细雨,将情感距离故意推远,越发感生出一种飘缈朦胧、不即不离之美。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是“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无咎语)的佳例。词人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这种现象,约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为司空见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诗人们心中存有一种感情,移情入景,便往往设想自然也带着这份感情。“以我观物,而物皆著我之色彩”。“自在飞花”,无情无思,格外惹人恼恨,而反衬梦之有情有思。丝丝细雨,已足生愁,更况其无止无歇总是下个不停呢!体味这无边的飞花细雨,仿佛我们也感受到了那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最后,词以“宝帘闲挂小银钩”作结,尤觉摇曳多姿。细推词脉,此句应为过片之倒装句。沉迷于一时之幻境,不经意中瞥向已经挂起的窗帘外面,飞花丝雨映入眼帘,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文。而在结构艺术上,词人作如是倒装,使得词之上、下片对称工整,显得精巧别致,极富回环变化的结构之美。同时,也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种种愁境,帘内的愁人更为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现。《续编草堂诗余》曰:“后叠精研,夺南唐席。”正是对此章法技巧的高度评赞。句中“闲”字,本是形容物态,而读者返观全篇,知此正是全词感情基调──百无聊赖的情感意绪。作为红线贯串打通全词,一气运转,跌宕昭彰。 张炎 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词源》卷下)试观此作,谁谓不然?

此词以柔婉曲折之笔,写一种淡淡的闲愁。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一份闲愁。不知何时何处,它即从你心底无端地升起,说不清也拂不去,令人寂寞难耐。词人们又总是能更敏锐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并流诸笔底。而此时,又必然会渗透进他们对时世人生的独特感受。 冯延巳 的《鹊踏枝》写出了人人心中皆有的这般闲情,却也包蕴着一种由时代氛围所酿成的说不清、排不开的愁绪。“古之伤心人也”的 秦观 ,年少丧父,仕途抑塞,于新旧党迭为消长之际,一再受到排抑,满腹满腔人生的遭际感慨,泛化为一种凄怨感伤的心境意绪而弥漫于词作之中,呈现出含蓄蕴藉、窈深幽约之美。此词曲折传情而凄清婉美,《词则大雅集》卷二称“宛转幽怨,温韦嫡派”。作为婉约派词人,他正是远祖温韦,近承晏柳,融各家所长为一体,成其细腻含蓄而又凄怨感伤之风格,吟唱出较“花间”、“尊前”更为绸缪凄婉的角声,别具一番魅力。

杨花 在古诗中象征什么1,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古人把柳絮称做杨花,“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这是一个词,不是杨和柳并列。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形成这个习俗大概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意为着留,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隋代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白话意思是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杨花飞绝。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2,杨花的轻柔多情,使得自己成为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

如明代陈子龙《浣溪沙·杨花》:“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白话意思是在高高的专门送别的章台旁缭乱飞舞,在重重的帘幕前的春天阳光中翻腾,可怜啊,它这样无境止地飘泊,但又有怎样的办法不让它飞扬。在淡淡的日光中慢慢飘摇洒落于花丛阴影下,又被温熙的和风吹拂到华美的高楼的西边,如那在天涯飘泊流离的旅人一样,它的心事少有人知道。

扩展资料

古诗中与杨花具有同样象征意义的意象:

1,“子规”抒发乡愁、思念之情,寄托羁旅之愁 ,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宋代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白话文释义:你四处为官,早已成了他乡客。闲倚桅杆凝思长久立。望,万水千山迷茫远近处。家乡在何处。子别后、亭台楼榭依旧在,不见人欢聚。想到此、肝肠寸断,离情苦。却听到,杜鹃声声叫:不如归去“,让你更添愁绪。

2,杜鹃(于规、杜宇、望帝、伯劳、布谷、鹧鸪):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因思念情人不幸身死,魂化为鸟,暮春啼叫,声似“归去!归去!”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人心腑;其情人亦化为布谷(鹧鸪),悲鸣声似“哥哥,哥哥!”。杜鹃鸟凄厉的鸣叫,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如唐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意思是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宋代陈梅庄《述怀》:“一片愁心怯杜鹃,懒妆从任鬓云偏。”意思是一片愁心更怕看到杜鹃啼叫,懒得梳妆,任云鬓偏在一旁。

3,青鸟、鸿雁(雁、雁字、飞鸿、惊鸿);这是能培离人传送消息的鸟,青鸟是传说中西王母的信使。

如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意思是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唐代李白《相逢行二首》:“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意思是愿托王母的三青鸟,为我捎去相思的思念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41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