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曲(四首选二)原文_翻译及赏析(唐)姚月华
之一
银烛清尊久延伫,出门入门天欲曙。月落星稀竟不来,烟柳曈昽鹊飞去。
之三
与君形影分胡越,玉枕经年对离别。登台北望烟雨深,回身泣向寥天月。
作者姚月华,是唐代一位颇有才华的女子,爱文墨,喜赋诗咏词,她的作品存留至今的有《阿那曲》四首。我们仅从中择录以上两阕,亦足可领略其文采风格。关于这组令词的背景,清人徐釚在《词苑丛谈》中曾有颇为详细的介绍:“姚氏月华随父寓扬子江,与邻舟书生杨达相遇,见达《昭君怨》诗,爱其‘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之句,私命侍儿乞其稿,遂相往来。一日,杨偶爽约不至。姚作《阿那曲》云云。”(卷十二)根据这段文字既可知作者是一位敢于追求自由幸福,爱才而多情的女子,系卓文君、崔莺莺一流的人物;也可知《阿那曲》是确有所为而作,其中情感并非虚发。
第一支曲子是以盼情人来赴约会而竟不来为内容,全曲突出一个“盼”字,一切景物、动作也都是为了衬托和展现词中女主人公焦急、期待而至失望的心情。首句“银烛清尊久延伫”是一般性叙述,以“银”修饰烛,既可指白色的烛光,亦可指银制的灯盏烛台,在这里应是两者兼而有之;“尊”,在此指酒杯,“清尊”是盛满清酒佳酿的酒杯;“银烛”、“清尊”构成了一个十分清冷、朴素、幽静不俗的环境,有助于反映等候者与被等者的性格、身份与爱好;一切都早准备好了,“久延伫”三个字说明约定的时间已过,已经站立等待很久了。次句“出门入门天欲曙”中的“出门入门”用得绝妙,仅寥寥四字就把词中女主人公焦急、盼望、烦躁不安的心情生动地描绘出来了:她不时出门张望,然后又失望入门,不断地来回往返在希望与失望交错中,整整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天,眼看着就要亮了。“月落星稀竟不来”是直写户外之景月已西沉,星已隐去,并点明伊人终竟未来;这句语意明白,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尾句“烟柳曈昽鹊飞去”则采用了含蓄的曲笔描写,“曈昽”一词,形容太阳光由弱渐强;从字面看,大意是说:朦朦胧胧的晨光中,柳树枝条间似含着缕缕团团的轻烟,天色越来越亮,催起了巢中的喜鹊,展动着双翅飞走了。似乎纯粹是写景,但作者不写“鸟”而特意点明是“鹊”,是不是也暗含这样的意思:连象征喜庆的喜鹊也飞去了,天也亮了,这场幽会连仅有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极度失望与痛苦。
通篇均似写景,未言“情”字,而深情自见。语言洗炼、生动,尤以次句、尾句最为典型。风格清新,意境幽深。
另一首起始“与君形影分胡越,玉枕经年对离别”两句开门见山,直抒胸中相思之苦:你我一别,天南海北,相距遥远;对着床上的玉枕,想起当时欢聚的情景,却已是一年以前的旧事了。“胡”,本泛指古代北方边远地区为胡地;“越”,指春秋时的越国,在今浙江一带;“胡越”在这里指南北异地,相隔甚远。这两句自语自诉,饱含着思而不得见的哀怨。下面两句“登台北望烟雨深,回身泣向寥天月”是写:她登上高台,向北方远望,只见烟雾重重中交织着密密的雨网,不见伊人在何方!更增添了惆怅和失望,转过身来举首向天,只见寥廓的碧空孤零零地挂着一轮冰冷的明月,不觉潸然泪下。
这首词的特点是继前两句直抒之后,后两句用的是旁书侧写。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如“烟雨深”和“寥天月”均是以自然之景,烘衬出词中人物的内心之情,前者暗喻二人之间山高路险、重重魔障,日后更无相会之期;后者怕也含有悲叹情人之远去,自己也将像月宫里的嫦娥一样,要终身终世尝受那无穷的寂寞。和前面那首一样,该篇文字洗炼,媚而不俗,情真意切,哀而不怒。
这两首都可算是抒情小令中之珍品。
杨贵妃《阿那曲》原文及翻译赏析阿那曲原文: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下乍摇风,嫩柳池塘初拂水。 诗词作品: 阿那曲诗词作者:【 唐代 】 杨贵妃诗词归类: 【送别】、【友情】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原文_翻译及赏析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魏晋·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感叹, 命运述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少寄情人事外,倾心只在琴与书。
身穿粗衣情自乐,经常贫困心安处。
机会来临且迎合,暂时栖身登仕途。
弃杖命人备行装,暂别田园相离去。
孤舟遥遥渐远逝,归思不绝绕心曲。
此番行程岂不远?艰难跋涉千里余。
异乡风景已看倦,一心思念园田居。
看云羞对高飞鸟,临河愧对水中鱼。
真朴之念在胸中,岂被人事所约束?
且顺自然任变化,终将返回隐居庐。
鉴赏陶诗总的特点是亲切、平易。其述志诸作多如朋友相聚,一杯在手,话语便从肺腑间自然流出。初看似略不经意,细读却深有文理。这首诗便正是如此。
全诗可分四段。首四句为第一段,自叙年轻时淡泊自持之志。作者谈到自己从小就对世俗事务毫无兴趣,只在弹琴读书中消磨时间。虽然生活穷苦,却也怡然自得。此话果真。作者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颜延之的《陶征士诔》也说他“弱不好弄,长实素心”。然而,又不完全如此。因为作者在《杂诗》之五中说过“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样的话,可见他本来曾经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宏伟抱负。作者之隐居躬耕,除了个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受“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污浊而黑暗的现实之所迫。一个人对往日美好事物的追忆,常常就是对现实处境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作者这里开宗明义,强调自己年青时寄身事外、委怀琴书的生活,实际就表达了他对当时迫不得已出仕的自我谴责,对即将到来的周镟磬折、案牍劳形的仕宦生涯的厌恶。
虽然作者厌恶仕宦生活,然而他又以道家随运顺化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迫不得已的出仕,把它看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既然如此,那就无须与命运抗争,尽可以安心从政,把它当作人生长途上的一次休息好了。第二段“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衙”等四句对自己的出仕之由就作了这样的解释。但是,通衢大道毕竟不能久停车马,因此这休息就只能是小憩而已,与园田的分别也就只能是暂时的。作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和打算,坦然应征出仕了。
从“眇眇孤舟逝”至“临水愧游鱼”八句为第三段,叙作者旅途所感。抱着随顺自然,不与时忤的宗旨和暂仕即归的打算登上小舟,从悠闲、宁静、和平的山村驶向充满了险恶风波的仕途,刚出发心情也许还比较平静,但随着行程渐远,归思也就渐浓。行至曲阿,计程已千里有余,这时诗人的思归之情达到了极点。初出发时的豁达态度已为浓重的后悔情绪所替代。他甚至看见飞鸟、游鱼亦心存愧怍,觉得它们能各任其意,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在长河中游泳,自己却有违本性,踏上仕途,使自己的心灵和行动都受到了无形的束缚。“目倦川途异”四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此行的厌倦和自责情绪。
最后四句为第四段,叙作者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随运顺化,终返田园。这一段可看作全诗的总结。“真想初在襟”之“真想”,就是第一段中寄怀琴书,不与世事之想;“谁谓形迹拘”之“形迹”,就是如今为宦之形,出仕之迹。作者从旅途的愧悔心情中悟出仕宦实非自己本性所愿,也悟出自己愿过隐居淡泊生活的本性并未丧失,既然如此,按道家“养志者忘形”(《庄子·让王》)的理论,那么形迹就可以不拘。在宦在田,都无所谓。这与作者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中所说“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意思大体相近。但是,作者的后悔和自责,就是说明他已经觉得自己“心为形役”了,为什么还要说“谁谓形迹拘”呢?作者这里是安慰自己:我没有为形迹所拘;是鼓励自己:我不会为形迹所拘!从表面上看来理直气壮的反诘,其实是作者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为了从后悔情绪中挣脱出来而对自我的重新肯定。“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二句,前一句是作者对处境的对策,后一句是作者对今后出路的打算: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随遇而安吧,但是,我最终肯定要返回田园的。后二句出于本性,是作者的真实思想和决心,也是全诗的中心意旨所在;前一句则出于理智,是作者根据道家思想所制定的处世原则,在表面豁达的自我安慰中隐约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这短短四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实是十分丰富,耐人寻味的。
这首诗层次非常清晰,吐露自己赴任途中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既坦率,又细腻含蓄,确是作者精心结撰的佳作。这可算是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创作背景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陶渊明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销肌雪。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却相逢,恰经年离别。——宋代·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石州慢·寒水依痕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销肌雪。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却相逢,恰经年离别。 宋词精选, 感叹, 人生, 写景思归送秋云万里,算舒卷、总何心。叹路转羊肠,人营燕垒,霜满蓬簪。愁侵。庾尘满袖,便封侯、那羡汉淮阴。一醉莼丝脍玉,忍教菊老松深。 离音。又听西风,金井树、动秋吟。向暮江目断,鸿飞渺渺,天色沈沈。沾襟。四弦夜语,问杨琼、往事到寒砧。争似湖山岁晚,静梅香底同斟。——宋代·吴文英《木兰花慢·送翁五峰游江陵》木兰花慢·送翁五峰游江陵
送秋云万里,算舒卷、总何心。叹路转羊肠,人营燕垒,霜满蓬簪。愁侵。庾尘满袖,便封侯、那羡汉淮阴。一醉莼丝脍玉,忍教菊老松深。
离音。又听西风,金井树、动秋吟。向暮江目断,鸿飞渺渺,天色沈沈。沾襟。四弦夜语,问杨琼、往事到寒砧。争似湖山岁晚,静梅香底同斟。 送别, 感叹悲秋淅江归路杳,西南却羡、投林高鸟。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不似麒麟殿里,又不与、巢由同调。时自笑,虚名负我,半生吟啸。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钟鼎山林,一事几时曾了。四壁秋虫夜雨,更一点、残灯斜照。清镜晓,白发又添多少。——金朝·元好问《玉漏迟·咏杯》玉漏迟·咏杯
淅江归路杳,西南却羡、投林高鸟。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不似麒麟殿里,又不与、巢由同调。时自笑,虚名负我,半生吟啸。
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钟鼎山林,一事几时曾了。四壁秋虫夜雨,更一点、残灯斜照。清镜晓,白发又添多少。 婉约, 抒怀感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41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爆竹愍生念》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
下一篇: 诗词研究·诗作名·金陵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