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考据学与戴震清代考据学与戴震
考据学又称朴学、汉学。其学风质朴,重视证据,不尚浮华,因而被称为朴学;受汉朝儒生训诂考订治学方法的影响,尊崇汉儒,重小学、训诂与名物考辨,因而被称为汉学;考据学,则强调了其治学方法和价值取向的本质特征。考据是研究历史、经典文献的一种方法,注重以文本或实践验证古籍,以便提供可信的材料,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考据学具有几个鲜明特色:重视小学研究,回归经典;重视证据,强调博征实证;内容广泛,方法严密。乾嘉考据学在历史地理、典章制度、校勘辨伪等方面,都有丰富的著作,也有独到的论述与考辨。
清代乾嘉年间是考据学的兴盛期,形成了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吴派尊崇汉儒,以古为真、以汉为优,治经从古文字入手,重视音韵训诂以求经义,如惠栋专攻《周易》,其《周易述》就专采汉儒诸家主张、株守汉学。皖派注重从小学、音韵入手,了解和判断经书的含义,以戴震为代表,他们尤精小学。吴派和皖派都是一个经学群体,包括了一大批经学家。《皇清经解》收有157家,书2727卷,多数为吴派和皖派学者撰著。
但无论惠栋还是戴震,他们的经学都不是纯粹的考据之学,他们的论学都不同程度涉及义理。戴震为首的皖派尤其突出。与吴派相比,皖派不拘泥于汉儒师说,“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戴东原集·答郑丈用牧书》),广采博议,实事求是,因而富有创造性,把考据学推向了高峰。清代考据学中,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等堪称考据学的代表性著作。
戴震(1724~1777),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今安徽顿溪)人。家贫,年轻时随父行商,又曾靠教书为生。曾受到文字狱的牵连,在扬州、北京等地避难。40岁中举人,但以后五次参加会试均落第。51岁时由纪昀等人推荐入“《四库全书》馆”,任纂修官,校订天算、地理等方面的书籍。53岁,会试再次落第,被特别准许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55岁时在北京病逝。
戴震在少年时期便养成了读书必求字义的习惯。他“读书一字必求其义,塾师略举传注训解之,意不释。师恶其烦,乃取许氏《说文解字》,令检阅之。学之三年,通其义,于是十三经尽通矣”(《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五《戴震》)。1742年,戴震师从江永(1681~1762)问学。江永是徽州地区著名的大儒。当时徽州地区的年轻学子中,一批才俊之士投在江永门下,其中有汪肇隆、郑牧、汪梧风、程瑶田、金榜等人。
戴震著作宏富,包括音韵、算术、几何、天文、地理、方志等各个方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经学和文字音韵学的。后人编有《戴氏遗书》15种61卷。有乾隆年间刊本,收入《微波榭丛书》。后人又改编为《戴东原先生全集》,收入《安徽丛书》。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戴震集》校点本。1991年至199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陆续出齐《戴震全集》,共6册。1994年至1995年,黄山书社出版《戴震全书》,共7册。
在戴震的著作中,最能代表其哲学思想的是《孟子字义疏证》和《原善》,又有《答彭进士允初书》,反驳彭允初对《孟子字义疏证》与《原善》的批评。这三种著作,加上《与某书》,一起被编入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戴震哲学著作选注》中。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的《孟子字义疏证》收录了《孟子字义疏证》《原善》3卷、《绪言》《孟子私淑录》等。
戴震的学术成就 宇宙观整个乾嘉时代以至清末,戴震的哲学思想未被重视,或者说被他的考证学成绩所掩盖。然而也有少数例外,有些学者当时即见到戴学中哲学与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意义。时人方贵博雅考订,见其训诂名物有合时好,以谓戴之绝诣在此。及戴著《论性》、《原善》诸篇。精微卓邃,于天人理气,实发古人所未发者,时人则谓空说义理,可以无作,是固不知戴氏者。
在宇宙观上,戴震提出了“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的命题 ,和先秦到明清之际的所有古代唯物主义者一样,把“天”看成是自然的“天”,又继承了张载以来的传统,认为天是物质性的气所形成。
他同时提出“古人言道,恒该理气”这一非常精辟的名言,指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既包括物质性的“气”,也包括气的运动规律——“理”。他认为气是“道之实体”,理是气在运动、发展变化中的“不易之则” 。这就确切、完满地解决了中国哲学史上道、理、气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堵塞了把道和理混同而给唯心主义以可乘之机的漏洞。
戴震同样具有旧唯物主义者的缺点,用自然观来解释社会现象,把有阶级区分的人类社会和纷纷纭纭的自然界等量齐观。他认为自然界的“理”与社会上的“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互相比附。在《原善》的前言中,他认为这种比附是“比类合义,灿然端委着矣,天人之道,经之大训萃焉”。性善学说戴震哲学思想集中表现在《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孟子字义疏证》则以他稍前些时写的《原善》三卷为理论基础。《原善》中所谓“善”,在戴震看来,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社会的法则,又是人的道德 。作为人的道德,具体来说,指仁义礼智。
在戴震理论中,仁义礼智都是人性,也都是人的道德,是和自然界的条理、秩序相对应的。这就是戴震的性善说。戴震的性善说与孟子的性善说,在表象上相同,而本质上有所不同。戴震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或善性,是从实际生活(人伦日用)中产生的,而孟子的“仁义礼智根于心” 是认为人的道德与生俱生,是在出生的同时人心中就具有的。这区别是中国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仁智学说在戴震的仁、智学说中,宇宙间物质(阴、阳二气)有规律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叫做仁。人类生活(人伦日用)正常进行和不断进行的状态也叫做仁。仁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和发展的总规律。他说:一阴一阳,盖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以是见天地之顺,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
仁,不但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生生不息”)的准则,也是人的道德的最高准则。他说:“至贵者仁。” 又说:“仁者,生生之德也,‘民之质矣,日用饮食’,无非人道所以生生者。一人遂其生,推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关于智,戴震认为是人的一种知觉和认识能力。虽然人与物(指其他生物)都有感觉能力,但人能从自然现象中掌握必然规律,其他物则不能。所以人有智而物只有“觉” ,这是由于人的能力大大超出其他动物。《原善》卷中第四条说“人之才质大远乎物”。天理学说戴震和宋明以来所有进步思想家一样,认为人欲的正确处理,就是天理,他驳斥宋儒说:“性之欲不可无节也。节而不过,则为依乎天理,非以天理为正,以人欲为邪也。 ”他对天理下的定义是: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是故欲不可穷,非不可有。有而节之,使无过情,无不及情,可谓之非天理乎?
这是在天理人欲问题上非常明确透彻的进步理论,反对了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人的正常欲望的合理性,肯定了“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所以戴震的结论是:凡以为“理宅于心”,“不出于欲则出于理”者,未有不以意见为理而祸天下者也。 这一封建社会的弊病,自明清以来,为害愈烈,历来有人在文字上摘发披露,而戴震系统全面地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成为他哲学思想的中心,无疑是他在思想史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清代考据学对古代文字、声韵、群经、诸子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在文献资料上有很大成绩。这一学术潮流的产生,除社会政治原因外,也继承发展了宋明以来的学术文化传统。焦循说:“本朝文学,一洗元明之陋”, 这是清代考证学的特点与成绩。至于脱离现实与近于烦琐,那是考证学作为一个历史事物的另一方面。戴震是清代考证学的一位中坚人物和巨擘,这是同时代以及后人公认的。戴震对于考证学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其一,循序渐进,取得理解。他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道,必有渐。” 又说:“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而我心之所同然者乃因之而明。” 又说:“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不可以躐等。” 这是考证学的一般方法。
其二,实事求是对待资料。他经过深湛学习,认为“《说文》九千余字固未能一一合于古,即《尔雅》亦多不足据” 。又说:“《说文》于字体、字训,罅漏不免。”并举例一再说明。这些都是在博学的基础上卓越的见解与科学的态度。
其三,掌握原则,不轻信盲从。在与卢文弨讨论《大戴礼》中屡入六朝时不合理的俗体字一信中,戴震说:“苟害六书之义,虽汉人亦在所当改,何况汉魏六朝。” 说明对待资料,就其是非而定,而不是惟古是从。
由于以上原则,戴震治学要求严格,曾提出“学贵专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
声韵学方面,戴震把古代音的韵尾分成二十五部,并提出阳声韵与阴声韵共同配合于入声韵部的理论。他称之为“两两相配,以入声为相配之枢纽” 。在这基础上,戴震又创立了阴、阳入通转的学说。在考订古说的细节方面,戴震也“巨细毕究”。例如朱彝尊在《重刊广韵序》中称“声韵之学,盛于六代。周颙以天子圣哲分四声,而学者言韵悉本沈约。” 戴震指出“周颙”是“周舍”之误 。
总而言之,戴震的考证学是清代考证学极盛时的典型代表,对于所研究的古经典已达到“深求于语言之间,以至其精微之所存” 的程度。 戴震在自然科学方面对西学的融会贯通,以及其本人的创见,是他学术中另一突出贡献。戴震的时代,已经经过明末西方传教士对西学的传播,他本人少年时代已受到江永的启发,因此在自然科学方面有不少深入研究和新见,足与他的考证学互相媲美。阮元《畴人传》以近四千字的长篇详记戴震的天文与算学的成就。在传论中说:所为步算诸书,缜密简要,准古作者……盖自有戴氏而天下学者乃不敢轻言算数,而其道始尊。然则戴氏之功又岂在宣城(指梅文鼎)下哉!
戴震在算学方面的贡献除辑佚古算书如前文所述,其本人少年时即著有《勾股割圜记》三篇,《畴人传·戴震传》中记:取梅文鼎所著《三角法举要》、《堑堵测量》、《环中黍尺》三书之法,易以新名,饰以古义,作《勾股割圜记》三篇。
戴震的天文学则有不少创见,使古代天文记载的某些实际内容得以明晰。戴震参加了《续通志》中《天文略》的撰著,其中包括《星见伏昏旦中》、《列宿十二次》、《星象》、《黄道宿度》、《七衡六间》、《晷影短长》、《北极高下》、《日月五步规法》、《仪象》、《漏刻》等十目 。
戴震以其丰富的知识与对古籍的理解,综合西方传入的天文学知识,对这一概念作了简明清楚的阐释。他说:今人所谓赤道极者,即《鲁论》之北辰,《周髀》之正北极也,又曰北极枢。今人所谓黄道极者即《周髀》之北极璇玑也,《虞夏书》“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盖设璇玑以拟黄道极。后失其传,纷纭殊说,私臆罔据矣。 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宦游于京师,三十八年入四库馆任纂修官,越二年进士,授庶吉士,学问渊博,在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音韵、文字、训诂等方面均有成就,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任四库纂修官一职中,恪尽职守,《四库全书总目》中的经史、舆地、天算、楚辞等设类及提要,多出自其手,论次独到,校核精审。富于藏书,有藏书楼名“瞻仰堂”,收藏和陈列有乾隆帝的谕旨和赐书等,“瞻仰堂”两厢是藏书室。藏印有“葺荷散人”、“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等。藏书和遗稿在晚年赠与孔继涵后裔,孔氏为之刻有《戴氏遗书》。其藏书堂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两次修葺,1982年改名“戴震纪念馆”,馆中陈列戴震著作手稿、收藏他参与编纂的《四库全书》和多种版本著作,还有上万册经、史、子、集等类书籍。著有《毛郑诗考证》、《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戴氏水经注》、《考工图记》、《勾股割圆记》等。后人将其著作编辑成《戴氏遗书》。
戴震的简介戴震,字东原,安徽徽州府休宁县隆阜人。明清时代的徽州,不但商业发达,文风也极兴盛。戴震于雍正元年(1723)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十岁日读书数千言不休,十七岁学《说文解字》,尽得其目。戴震也自称,对于《十三经注疏》,“不能尽记,经及注则无不能倍(背)诵”①。说明他少年时通过自学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
戴震十八岁时,随父客江西南丰,又课学童于福建邵武。这一时期,同里程询对他非常器重,后来戴震在文章中称程为“先师”。同时,他又向婺源著名学者江永问学。江永精通经学、声韵学和天文算学,对戴震在学术上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
戴震二十二岁时写成《筹算》二卷,二十四岁写成《考工记图注》,三十岁到三十三岁完成《勾股割圜记》、《周髀北极璇玑四游解》等文,都属自然科学著作。三十三岁以前,他还著有《六书论》三卷,《尔雅文字考》十卷,以及《屈原赋注》、《诗补传》等。
[]
乾隆二十年(1755),戴震三十三岁,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清史稿·戴震传》称他“避仇入都”。纪购在《考工记图注》的序中说:
[]
盖先生是年讼其族子豪者侵占祖坟。族豪倚财结交县今,文致先生罪。乃脱身挟策入都,行李衣服无有也,寄旅于歙县会馆,餷粥或不继,而歌声出金石。①
[]
戴震在京,以其学识与翰林院中的钱大昕、朱筠、纪昀、王昶、卢文弨等人交往论学。除卢文弨是前三年进士外,其余诸人都是前一年的进士。这几人后来都成为著名学者,在学术上各有建树。他们见到戴的著作,听到戴的言论,皆击节叹赏,折节定交。
[]
卢文弨二十三年后为《戴氏遗书》作序,称:
[]
吾友新安戴东原先生,生于顾亭林(顾炎武)、阎百诗(阎若璩)、万季野(万斯同)诸老之后,而其学足与之匹。精诣深造,以求至是之归。胸有真得,故能折衷群言,而无徇矫之失。
[]
王昶后来为戴震作墓志铭,钱大昕后作《戴先生震传》详细记录了戴一生行谊及学术成就。
[]
戴在京时,无锡秦蕙田为礼部侍郎,正编撰《五礼通考》,其书把戴震的《勾股割圜记》二篇全部收入,关于天文历法部分也往往采用其说。
[]
乾隆二十一年,戴震仍留京,在吏部尚书王安国寓,为王之子王念孙授读。王念孙与其后的段玉裁,成为戴震最著名的两个学生。王的《读书杂志》、《广雅疏证》,段的《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是清代学术史上有卓越成就的著作。
[]
乾隆二十二年王安国去世,戴震自京南下,在扬州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署中认识惠栋。这时,考据学者中有吴派、皖派之分。这主要是就其居住地区而言,在学术上也有所同异。惠栋是吴派大师,戴震是皖派大师,两人的结识也是很有学术意义的。次年惠栋去世,戴震在《惠定字先生授经图》中曾提出:
[]
夫所谓义理,苟可以舍经而室凭胸臆,将人人凿空得之,奚有于经学之云乎哉!①
[]
他认为学术理论见解的提出,要有所依据。这与他所说的“圣人之道在六经也。凡学始乎离词(分析词句之意),中乎辨言,终乎闻道”②,是一致的。
[]
然而如果认为“不出于圣人之经,皆非学也”③,那就显示出片面性来。事实上戴震的社会政治思想运用了大量经典语言,但表达的是他本身的经验与体会。
[]
戴震二十九岁始入学为秀才,到四十岁才乡试中举,以后六次入京会试不第。在当时以科举为正途出身,是普遍的社会心理,而未能入翰林院,对于众望所归、久负盛名的戴震无疑是一个实际矛盾。
[]
明清科举制度的主要应试内容,是拘泥形式的八股文与试帖诗,而戴震的学术与思想,则远超出这些肤浅的取士之法。他本人对科举的评论是:
[]
其流弊,苟焉皮傅,剿说雷同。学不一二年,目不睹全经,掇拾巍科高第,不必素所蓄积也。故不见师友之盛如古昔,岂非徒趋利禄,加以得之固易哉。……士之贵学,岂如是而已哉。①
[]
他指出科举之士,掇拾科名,争趋利禄,往往是没有实学的人。
[]
戴震于乾隆三十四年第三次会试不第,往山西布政使朱珪处,被聘修《汾州府志》。王辑五是汾阳县人,戴为之作墓志铭,在墓志中借题发挥,写出科举制度流弊并表达自己的感慨,当在此时。
[]
由于会试屡次不中,又不能放弃这一途径,戴震从四十一岁到五十五岁,一再往来南北。
[]
四十一岁时,戴震在京,段玉裁相从讲学,后致函自称弟子。这年会试落选后,往江西瑞州(今江西高安、宜丰县境),曾作《凤仪书院碑记》,又提出通经致用的理论。他说:
[]
夫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以适于化理。故用经义选士者,欲其通经,通经欲纯粹其材识,然后可傅之化理斯民,克敬其事,供其职。②
[]
四十六岁,他应直隶总督方观承之聘,修《直隶河渠书》一百一十一卷,后未克竣事。此书清稿,据段玉裁记,一藏曲阜孔府,一藏直隶总督周元理家。周之甥婿据戴书删削,易名《畿辅安澜志》,冒名缮写进呈,由武英殿刊印③。又今徽州文化馆尚残存《直隶河渠书》的抄稿若干。
[]
四十七岁时,戴震会试落选,往山西修《汾州府志》,四十九岁又不第,在山西修《汾阳县志》。
[]
五十岁,自汾阳入京,会试又不中,往浙东主讲金华书院。《孟子字义疏证》的初稿《绪言》即作于是年。翌年,继续在金华讲学。
[]
这年秋天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于敏中以纪昀、裘日修之言,向乾隆帝推荐戴震,特召入京为四库馆纂修官。
[]
五十三岁,戴震第六次会试又不第。由于其声望,奉乾隆帝命,与录取的贡士一同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为翰林院庶吉士,仍从事四库全书的编纂。
[]
在四库馆中,戴震作出不少成绩,从《永乐大典》辑出宋代张淳的《仪礼识误》三卷,把宋李如圭的《仪礼集释》厘订为三十卷。张淳的书,朱熹曾说“永嘉张忠甫所校《仪礼》甚仔细……较他本为最胜”①。经过戴震辑录,校订,于是得以传世。算书中的《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等大部世无传本而散见《永乐大典》各韵部,经戴震辑出列入四库全书,各加案语,写成提要。
[]
戴震在四库全书馆,利用藏书条件,凡是天文、算法、地理、文字声韵等各方面的书,均经其考订,精心研究、全力以赴,到五十五岁,乾隆42年(1777)夏日殁于北京崇文门西范氏颖园,可以说是以身殉职。他的弟子段玉裁说“谓先生鞠躬尽瘁,死于官事可也”②。他以杰出的才能智慧,把一生贡献给文化事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41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质极而文,淡而不厌》诗词评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