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江西诗词·赣西北诗词·黄庭坚·生平思想与政治态度宋元江西诗词·赣西北诗词·黄庭坚·生平、思想与政治态度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调叶县尉。神宗熙宁五年(1072),除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改知吉州太和县。六年,移监德州德平镇。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擢起居舍人、秘书丞。绍圣二年(1095),新党谓其修史“多诬”,以元祐党人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召还,不久以文字罪除名,羁管宜州。崇宁四年(1105),卒于贬所。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创始人。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著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
总起来看,黄庭坚的一生大致可以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较为顺利;后期除徽宗即位初时,余则长期被贬。《宋史·黄庭坚传》有相关记载: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治……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除服,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部,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佥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瓌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1]
黄庭坚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圆融佛、道两家,构成“外圆内方”的独特思想,即内心洞达世事,外表和光同尘,特别强调“正心”“克己”“静虑”等。他的一些“自白”说明了这点:
俗里光尘合,胸中泾渭分。(《次韵答王慎中》)
胸次九流清似镜,人间万事醉如泥。(《戏效禅月作远公咏》)
大概佛法与《论语》《周易》意旨不远。(《与王雍提举》)
古人学问,亦别无用处,举其心以加诸彼而已。(《与胡少汲书》)
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身,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欲进道,须谢外慕,乃得全功。又云:置心一处,无事不辨。读书先令心不驰走,庶言下有理会……又云:学问须从治心养性中来,济以玩古之功。[2]
鲁直少喜学佛,遂作《发愿文》云:“今日对佛发大誓,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淫欲饮酒食肉;设复为之,当堕地狱,为一切众生代受其苦。”可谓能坚忍者也。其后悉毁禁戒,无一能行之,于诗句中可见矣。[3]
黄庭坚的性格与政治态度和苏轼相类,都比较超脱,不以贬谪为意。他虽属旧党,却对新旧党争持较公允的态度。其夫子自道有: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九波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竹枝词》)
成王小心似文武,周召何妨略不同。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即至公。(《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
他人对此亦有评论:
鲁直于怡心养气,能为人所不为,故用于读书、为文学,致思高远,亦似其为人。[4]
横祸所加,随处安受,不悔不折。[5]
注释
[1]脱脱等:《宋史》卷四四四。[2]袁参坡:《庭帏杂录》卷下引黄庭坚语,《丛书集成新编》本。[3]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第233页。[4]晁补之:《书鲁直题高求父杨清亭诗后》,《鸡肋集》卷三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5]包恢:《跋山谷书范孟博传》,《敝帚稿略》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黄庭坚生平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 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这些思想,都可以与他的创作相印证。
流传黄庭坚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经伏波神祠诗》,行书墨迹,纸本,46行,每行字数不一,共477字。原迹现在日本。此诗帖,洋洋数十行,挥洒自如,笔笔精到,气势开张,结体舒展,范成大评“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心手调合,笔墨又如人意。”此帖正是一种心平气和的境况下的经意之作,具有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特点,是黄庭坚晚年的得意之作。
黄庭坚诗作: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ps:传该诗为黄七岁之作。
病起荆江亭即事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澦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弈棋二首呈任渐
其一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其二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喜太守毕朝散致政
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
百体观来身是幻,万夫争处首先回。
晚楼闲坐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新竹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
归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题竹石牧牛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黄庭坚词作: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鹧鸪天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望江东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诉衷情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锦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虞美人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醉落魄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无因得.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家人,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生颊.泪珠不用罗巾沾,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
定风波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雨谢,池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谒金门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诉衷情
小桃灼灼柳髳髳,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兰,翠相搀。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南乡子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布解愁。
满庭芳
修水浓清,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苹.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
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堪听,微雨过,媻姗藻荇,琐碎浮萍。
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重开宴,瑶池雪满,山露佛头青。
满庭芳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惊动京关。粉身碎骨,功合上凌烟。
樽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登前,醉玉颓山。
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水调歌头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攲玉枕,拂金微。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千秋岁
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飞骑轧,鸣珂碎。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严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
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人已去,词空在。兔围高宴悄,虎观英游改。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海。
醉蓬莱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
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
荔枝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茵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念奴娇
断红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
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渌?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遶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点评:
复斋漫录云:王逐客送鲍浩然之浙东长短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亚卿,用其意以为诗,断章云:“明日一杯愁送春,后日一杯愁送君。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桃源记归路。”苕溪渔隐曰:山谷词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王逐客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体山谷语也。
黄庭坚(1045-1105),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属今江西修水)人。出身书香世家,治平进士,曾任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曾参与修撰《神宗实录》。与秦观、张耒、晃补之同称“苏门四学士”。诗文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论诗主张“无一字无来处”,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开创了江西诗派;词与秦观齐名,号称“秦七黄九”;书法以楷、行、草见长,与苏轼、米芾、蔡襄同称“宋大四家”。有《山谷集》七十卷行世。
书法作品 《松风阁》
黄庭坚:身贬黔州入三峡,心沐山水成大家探究历史文化名人与长江三峡之情缘,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算是众多贬官里最为倒霉的一位。曾任宣州、鄂州知府的他,被人诬告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三年后又被“戎州安置”。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后世称“黄山谷”。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系“江西诗派”创始者,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仕途坎坷,是不幸也是幸运。说不幸,是自古以来,有太多似他这样的书生因个人崇拜而在政治上“结党”,一遇改朝或换代便受牵连,更身不由己;讲幸运,是他游走于流放之地,纵情山水,竟然成就了诗词和书法的大功业。
2010年6月3日,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首次在国内诞生——黄庭坚书法《砥柱铭》以3.9亿元落槌,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达到了4.368亿元。此乃当今社会对一幅古人书法作品的最高褒奖。
书法如是,那么人呢?书家在世的时代,何曾有过此等幸事?无论居官、流放,凡足迹所至,有关黄庭坚的轶闻、传说、诗联、墨宝、碑刻甚多。本篇乃三峡故事,还是着重说一说黄庭坚与三峡的情缘故事吧——
1095年,黄庭坚贬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这年年底,他自陈留出发,南下江陵,西进三峡,由巫山过江,经施州、黔江,历尽千辛万苦,于次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抵达贬所——黔州,即今重庆彭水县,住进乌江边上的开元寺,开始了寂寞的流亡生活。这一年,黄庭坚五十岁。
古黔州治所乃郁山镇,西汉于此设立涪陵县,三国蜀汉时期,设立涪陵郡。南北朝北周武帝时期置奉州,十年后改为黔州。隋朝在此设立彭水县。唐高祖时期置黔州。
谪黔期间,黄庭坚曾在乌江东岸山崖上建轩。轩成之时,恰逢崖旁榕树结子满枝,又得悉夫人携新生子已到涪州(今涪陵),因取杜牧 “自恨寻芳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吹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中“绿荫”二字命名此轩。宋元以后,绿荫轩成为彭水县童生会试之“考棚”。清代在此基础上建“摩围书院”,成为彭水县内三大书院之首。民国初年,摩围书院改办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建国后,扩建为县立中学。1955年,彭水县委迁入,将此轩改建为会议室。邑人取门楣上“绿荫轩山谷书”六字镌刻于崖下。
千年之后,其被贬之黔州旧址——绿荫轩,仅幸存一株老黄角树和树下巨石上的真迹“绿荫轩”三个字。这株古树需五人合围,那字“如云遇风,且往欲回。波澜老成,韵味十足”。
宋崇宁四年(1105年),命途多舛的黄庭坚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终年六十岁。后朝廷推崇他耿介正直气节,赐谥号“文节”。黔州民众怀念他,在玉屏山麓为他建了衣冠冢。
黔州绿荫轩,文化人燃点的心香,千年万年袅袅不灭。徐徐风声里,我们依旧能听见黄山谷捻须吟哦:
鹧鸪天
黄花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在黔州三年半时间,黄庭坚曾来往三峡腹地施州(今恩施),与老友张仲谋(早年在汝州叶县结交)来往甚密。黄庭坚黔南之贬,虽是戴罪流官,却得到夔、黔官民善待。
减字木兰花
距施州二十里,张仲谋遣骑相迎。因送所和乐府来,且约近郊相见。复用前韵先往。
使君哪里?千骑尘中依约是。
拂我眉头,无处重寻庾信愁。
山云弥漫,夹道旌旗联复断。
万事茫茫,分付澄波与烂肠。
这是入峡以来第一首欢快之作。愁眉拂尽,痛饮“烂肠”(酒之别名),岂不快哉。请看另一首词:
醉蓬莱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翠峰相倚。
巫峡高唐,锁楚宫佳丽。
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
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云水。
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
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
杜宇催人,声声到晓,不如归是。
黄庭坚黔州之贬,其长兄黄元明竟然跋山涉险终始相陪。这份手足之情,着实令人感动。黄《书萍乡县厅壁》云:“初元明自陈留出尉氏、许昌、渡汉沔、略江陵、上夔峡,过一百八盘,涉四十八渡,送余安置于摩围山下。留数月不忍别。士大夫共慰勉之,乃肯行。掩泪握手,为万里无相见期之别。”
和元明黔南赠别诗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一年以后,三弟叔达送其家小来黔。路经恩施,亦受到张仲谋热情款待。黄庭坚作竹枝词二首并跋。跋云:“古乐府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但以抑怨之音和为数叠。与巴娘,令以竹枝歌之。前一叠可和云:‘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后一叠可和云:‘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或各用四句入阳关、小秦王亦可歌也。”下注:“四月甲申”。
竹枝词
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
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诗中之鬼门关、四十八渡皆在奉节、巫山县东北,是去往恩施道中必经之险境。身处逆境,虽多有友人相济,但其内心是寂寞的。夜深人静时,诗思游走,黄庭坚居然做过这样的梦哩——
梦李白诵竹枝词三叠
“予既作竹枝词,夜宿歌罗驿。梦李白相见于山间,曰:‘予往谪夜郎,于此闻杜鹃,作竹枝词三叠。世传之不子细。集中无有,请三诵乃得之。’”
一声望帝花片飞,万里明妃雪打围。
马上胡儿那解听,琵琶应道不如归。
又:竹竿坡面蛇倒退,摩围山腰猢狲愁。
杜鹃无血可续泪,何日金鸡赦九州。
再:命轻人鲊甕头船,日瘦鬼门关外天。
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壁无梯闻杜鹃。
歌罗驿在恩施,夔州为竹枝词的发源地。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见到里中几联歌竹枝,大受感染,创为竹枝词,开千古之风气。黄庭坚赞之云:“梦得竹枝词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
遍查《全宋诗》,我还在其1022卷中,查到黄庭坚另二首《竹枝词》,原注:“绍圣二年公在夔州。故诗中皆有夔中竹枝语”。
三峡猿声泪欲流,夔州竹枝解人愁。
渠侬自有回天力,不学垂杨绕指柔。
又:塞上柳枝且莫歌,夔州竹枝奈愁何。
虚心相待莫相误,岁寒望君一来过。
黄庭坚之弟叔达在归返江南途中,不幸病卒于荆州。山谷闻耗已是半年以后。他在建中靖国元年的巫山道中,填了这么一首词:
减字木兰花·登巫山县楼作
襄王梦里,草绿烟深何处是?
宋玉台头,暮雨朝云几许愁。
飞花漫漫,不管羁人肠欲断。
春水茫茫,欲渡南陵更断肠。
山谷从施州到黔州乃贬官且系“别驾”,实乃闲职,却得到黔守曹伯达与长史张诜的悉心照料。他在《与大主簿三十三书》云:“太守曹供备谱……通判张诜……皆贤雅,相顾如骨肉。”其间他创作了一批上佳的词作。如:丙子仲秋,奉陪黔阳曹使君伯达玩月,作减字木兰花。兼简施州张使君仲谋。
减字木兰花
中秋多雨,常是尊罍狼藉去。
今夜云开,须道姮娥得得来。
不知云外,还有清光同此会。
笛在层楼,声彻摩围顶上头。
谈到黄山谷夔州诗词,陆游在《入蜀记》八月二十四写道:“早抵巫山县,在峡中亦壮县也。市井胜归,峡二郡。隔江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曲至绝顶,盖施州正路。黄鲁直诗云:‘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归梦绕羊肠’,即谓此也。”
周必大《益公题跋卷十》跋《黄鲁直蜀中诗词》云:“杜少陵、刘梦得自夔州后顿异前作。世皆言文人流落不偶,乃刻意著述。而不知巫峡峻峰激流之势,有以助之也。山谷自跋涉黔,身行夔路,故词章翰墨日益超妙,观此三帖。淳熙五年十月十三日。”山谷居黔南时词多于诗,俱臻高境。如: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骑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又如: 减字木兰花·和赵文仪
诗翁才刃,曾陷文场貔虎阵。
谁敢当哉,况是焚舟决胜来。
三巴春杪,客馆梦回风雨晓。
胸次峥嵘,欲共涛头赤甲平。
词中赤甲,在四川奉节东北,南连白帝山,正是入施道路必经之地。此词雄风烈抱何其杰特如此。
在黔三年后,因其表兄张向到夔州做官,朝廷令黄庭坚回避亲嫌,于是他又被“戎州安置”,于绍圣五年(元符元年)三月由彭水下涪陵,经渝州(重庆)、泸州,六月到达戎州(宜宾)。黄无俸禄,只得在州南的一个僧寺里住下来。为了避免遭受进一步迫害,他自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把寺中的居室叫作“槁木庵”和“死灰 ”。后来在城南另外租了房子,又起名叫“任运堂”,表示自已安分守命,无心世事。
黄庭坚在巴蜀前后六年,与巴山蜀水为伴,不问政治,然其诗文、书法则大进。他曾把自己的一生分为“绍圣前”和“绍圣后”两个时期。绍圣前,黄庭坚作为苏轼门人,其诗文、书法已名满天下;绍圣后,他的书法艺术及其书论达到了他一生中的顶峰。
归究起来,是三峡的险峻、黔州摩围山的巍峨、长江的宽阔浩荡、使黄庭坚获得了灵感。巴山蜀水,在他心中活了,他的诗歌、书法焉有不升华之理?!
元符三年,哲宗去世,徽宗即位,大赦“元祐党人”,黄庭坚遇赦东归,于年底发戎州,在江安过年,建中靖国元年初由江安经渝州、万州、夔州出峡。
《西山记》是黄庭坚第一次谪官后,于57岁复出时,途径万州撰写的一件行书大字力作,乃记游南浦西山的散文,融记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极自然、精炼。被人题刻于岩石之上,高1米,宽2.6米,21行,172字,字径大都在10厘米左右,为黄庭坚行书中的宏篇巨制,后世以西山碑名之。清咸丰年间,万县知县冯卓怀将拓片寄给曾国藩,曾评为“海内存世黄书第一”。碑刻存于万州高笋塘流杯池碑亭内。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ici/541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