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江西诗词·宋元江西诗社·南宋江西诗社·上饶诗社群宋元江西诗词·宋元江西诗社·南宋江西诗社·上饶诗社群
上饶诗社群主要是由寓居上饶的诗人所结,其中辛弃疾及上饶“二泉”(韩淲、赵蕃)为主要人物。辛弃疾曾于1182年至1188年间寓居上饶带湖,又曾于1194至1202年间寓居上饶铅山,寓居时间长达十几年。而韩淲、赵蕃寓居时间更长,先后达几十年之久。这些人在上饶寓居期间结有很多诗社。
辛弃疾上饶带湖诗社
绝代佳人,曾一笑、倾城倾国。休更叹、旧时清镜,而今华发。明日伏波堂上客,老当益壮翁应说。恨苦遭、邓禹笑人来,长寂寂。诗酒社,江山笔。松菊径,云烟屐。怕一觞一咏,风流絃绝。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记功名、万里要吾身,佳眠食。[1](辛弃疾《满江红·送徐抚干衡仲之官三山时马叔会侍郎帅闽》)
据蔡义江《辛弃疾年谱》:该词作于1189年辛弃疾居上饶时;又辛弃疾于淳熙十二年(1182)至绍熙元年(1191)居上饶,且淳熙十二年间辛弃疾与徐衡仲有唱和,见辛词《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2]。综上,该诗社当在上饶,活动于1182年至1191年间。
辛弃疾(1140~1207),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与苏轼并称“苏辛”。他是我国著名豪放派代表词人,也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将领。
徐安国,字衡仲,上饶人。尝为岳阳州学官,又尝任连山令。
辛弃疾铅山诗社
五云高处望西清。玉阶升。棣华荣。筑屋溪头,楼观画难成。长夜笙歌还起问,谁放月,又西沉。家传鸿宝旧知名。看长生。奉严宸。且把风流,水北画耆英。咫尺西风诗酒社,石鼎句,要弥明。[3](辛弃疾《江神子·和李能伯韵呈赵晋臣》)
据《辛弃疾年谱》:该词作于嘉泰元年辛弃疾居铅山时,又辛弃疾于庆元二年(1196)至嘉泰二年(1202)居铅山。综上,辛弃疾似于1196年至1202年间在铅山与李能伯、赵晋臣诸人结有诗社。
赵不迂,字晋臣,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直敷文阁学士,赵士礽四子。他曾在绍熙、庆元间建书楼于永平北门以供众览。内藏书数万卷。庆元二年(1196)赵不迂从江西漕使岗位上被免职,退隐永平闲居。退隐期间,赵不迂与辛弃疾过从甚密。
李能伯其人不详。
赵不遁真率会
辛弃疾《寿赵茂嘉郎中二首》之二:
鹅湖山麓湛溪湄,华屋眈眈照绿漪。子侄日为真率会,弟兄剩有唱和诗。杨花榆荚浑如许,苦笋樱桃正是时。待酌西江援北斗,摩挲金狄与君期。[4]
据“子侄日为真率会”,赵茂嘉当与家人结过真率会。又据《稼轩先生年谱》云该诗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辛弃疾居上饶时[5]及诗中“鹅湖山麓”云云,该真率会当差不多于1189年结于上饶。
据《稼轩先生年谱》赵茂嘉为赵不遁。事见谢旻修《(康熙)江西通志》卷九十六:“赵不迂,字晋臣。尝创书楼于上饶。兄不遁,字茂嘉,后改名不过。登进士第,为清湘令,尝立兼济仓于铅山天王寺。”
韩淲、吴子隆诗社
韩淲《感皇恩·和吴推官》:
诗社酒徒闲,村村花柳。月榭风亭更霞牖。临春结绮,又是那回时候。不禁中夜雨,相僝僽。弄蕊攀条,为寻芳酒。一斗谁能问千首。江南云梦,空说气吞八九。持杯人共我,能吟否。[6]
韩淲《吴推官同昌甫诸人饮涧上》:
世味嚼蜡尔,临风强吟哦。故人今谁来,门前车马多。招邀忽聚集,款曲成婆娑。齿发我已老,岁月如掷梭。有酒不为饮,奈此好事何。分题咏清趣,但恐俗所呵。吴侯金闺彦,公余乃相过。欢笑酬座人,时春复清和。濯我涧上泉,因之而啸歌。[7]
据刘宰《送吴兄入京序》“吾乡吴子隆兄宦游五十年,进不求荣,退不谋利……在官公余,即闭门读未见书,或招胜友命驾出游、饮酒赋诗以为乐。于仪真同僚中,惟与今春官小宗伯曹公及前农卿辛公厚。在扬、在杭非此所知。故章泉赵先生在日,与某书言,子隆在上饶时,同僚无可其意,所与游惟寓客章泉与南涧韩先生及今奉常余公耳”[8]、陈造《送吴子隆节推之官信州五首》、陈造《吴节推赵杨子曹器远赵子野携具用韵谢之》及韩淲《送吴推官》“执友曹器远,髙才步瑶京。许予非词伯,只字罔敢轻。因君官玉溪,乃曰能诗声……忽焉秩满归,岁月流电经……器逺如相忘,为说华发生。君之赵子野,惜未同鸥盟。所赋定益竒,南北两山横”,韩淲诗中所谓吴推官当为吴子隆。该诗社当在信州,参与者当还有赵蕃。
韩淲(1159~1224),字仲止,号涧泉,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上饶(今属江西)。元吉子。早年以父荫入仕,为平江府属官,后做过朝官。宁宗庆元六年(1200)药局官满,嘉泰元年(1201)曾入吴应试。未几被斥,家居二十年。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曾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为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谥文节。
韩淲、吴绍古诗社
韩淲《送推官摄邑铅山》:
准拟新凉共酒卮,溪山到处少清诗。何年结社得如此,比日登楼已可知。制邑且分莲幕去,鸣琴应负锦囊随。鹅湖石井青枫峡,又近渊明把菊时。
因韩淲《涧泉集》中有许多与吴子似唱和的诗作;又据《铅山县志·卷十一·名宦》“吴绍古字子嗣,鄱阳人。庆元三年(1197)任铅山尉”,故该推官疑为吴子似。该诗社活动时间也当在1197年左右,活动地当为上饶。
韩淲、赵蕃所结其他诗社
据韩淲诗《送赵推官衡州》“著眼尘网外,纳身诗社中”、《海月谣·送赵永兴宰》“酒徒诗社,自此冷落”、《次韵盖友》“交游尽诗社,名誉得苏端”和赵蕃诗《送章季亨》“诗社三年陪唱属,交情一意保终初”、《呈梁从善》“不但梁郉丈人行,更吾骚雅社中人”、《用初三日韵简伯玉昆仲》“同社推诗好,今宵况月明”,韩淲与赵蕃当还与人结有许多诗社,只是囿于材料限制这些诗社皆不可考。但因韩淲家居上饶二十来年,而赵蕃居上饶时间更长,这些诗社当有很大一部分活动于上饶。
王洋真率会
王洋《季文作真率会遇大雪寒甚主人之居狭不容散步为嫌作数语为解》:
一风一雨天酝雪,溪上行人手吹裂。主人扫巷作光华,满注金罍唤宾客。酒酣耳热胆量宽,容我口开非逼仄。天寒促膝政相宜,共道兴来连举白……[9]
据上,王洋当与凌季文诸人结有真率会。又据曾几诗《挽王元渤舍人二首》“觞咏陪真率,言谈见坦夷”,曾几似也有可能参与该真率会(曾几于1149年至1155年侨居上饶)。又据王洋诗《陈长卿凌季文自弋阳寄酒曲以诗谢之》“六十行年两鬓苍,兴来犹爱引杯长”及《己巳(1149)三月十二日陪凌季文游水南陈氏园次壁间徐眀叔韵》,王洋与凌季文结真率会似可能在1149年前后。又因王洋绍兴十七年(1147)后即寓信州,故该真率会亦似当在信州。
王洋(1087?~1154?),字元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侨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高宗绍兴元年(1131),召为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吏部员外郎,守起居舍人,坐事免。十年,由权发遣吉州改知邵武军。十七年,由知饶州任罢。寓信州,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自号王南池,辟室曰半僧寮。
凌景夏,字季文,余杭人。绍兴二年对策第二,吕颐浩称其词胜张九成,任绍兴府观察推官。帅綦崇礼荐于上。六年,擢秘书省正字。八年,迁著作佐郎。九年,景夏与馆职胡珵、朱松、张广、常明、范如圭等六人共奏封事,言和议非便。秦桧憾之,除工部员外郎。桧罢兵,斥景夏知外郡及闲居凡十余年。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又先后知抚州、襄阳府、鼎州、宣州诸府。
曾几生平参本书相应章节。
注释
[1]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88页。[2]蔡义江、蔡国黄:《辛弃疾年谱》,齐鲁书社,1987年,第148至197页。[3]《全宋词》,第1957页。[4]《全宋诗》,第48册,第30004页。[5]陈思编撰:《辛稼轩先生年谱》,民国辽海丛书本。[6]《全宋词》,第2250页。[7]韩淲诗皆参《全宋诗》,第52册。[8]刘宰:《送吴兄入京序》,《漫塘文集》卷十九,民国嘉业堂丛书本。[9]王洋诗参《全宋诗》,第30册。
请论述江西诗派对宋元诗坛的影响宋代诗歌流派历史渊源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 、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25人。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稍后曾纮、曾思等人也被补入江西诗派。艺术风格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代表人物 黄庭坚(1045-1105)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有很大影响。他的诗歌理论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诗歌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诗人论以及诗的境界、风格等都有所论及。但是主要还是诗歌创作论范畴。 其宗主黄庭坚倡导求新求变,要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这种思想也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整个发展嬗变史。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他主张多读前人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技巧,同时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他极力推崇杜甫,把晚期杜甫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他的尊杜观点最能体现宋代诗学的时代精神。他主张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他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虽然如此,但一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试派也不满与当时崇尚晚唐诗歌的风气。平淡质朴,精光内敛,体现出黄诗的老成境界。由此可见平淡之美是宋代诗坛的整体性追求,黄庭坚的创作道路也是以此为终极目标的。陈师道(1053-1102) 也是苏轼门下的重要诗人,为苏门六学士之一。他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不满新学而不应科举,至35岁时才由苏轼的举荐而任州学教授。他视苏轼为师长,曾不顾朝廷禁令私自离境为出守杭州的苏轼送行。但陈师道作诗的方式的“闭门觅句”式的苦吟,与苏轼挥洒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所以他写诗并不学苏,而以同样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为师,自称:“仆于诗,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千计。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答秦觏书》)虽说陈师道的诗最终自成一体,但毕竟与黄诗有一层渊源关系,因此他和黄庭坚并称为“黄陈”。 陈诗运思遣词都很有工力,但字面上已洗净风华绮丽。这正是宋诗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特色的一种表现。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空气趋于凝固。经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努力,宋诗的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诗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内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的沉闷空气。崛起于东北的金国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灭辽,第二年就攻陷汴京。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淮河以北成为金的领土。在短短两年之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变,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诗人们宁静的书斋生活,整个诗坛震惊了,代表诗坛风气的江西诗派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金兵围攻汴京时,吕本中正在城中,他最早用诗歌记录了那场事变,《守城士》描写了抗金将士的奋勇抵抗,《兵乱后寓小巷中作》刻画了人民遭受战祸的惨状,《城中纪事》控诉了敌军烧杀抢掠的罪行。金兵退后,吕本中又写了《兵乱后自嬉杂诗》29首以抒愤,其一写道: 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 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 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 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沉郁悲壮,写出了爱国士大夫的共同心声。 其他经历了靖康事变的江西诗派人也有一此类似的作品,例如韩驹的《陵阳先生诗》中就颇多呼吁抗金的诗。即使在咏物、咏史一类传统题材方面,也时而可见他们的忧国伤时之思,如洪炎的《次韵公实雷雨》和徐俯的《咏史》: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拟扣九关笺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 楚汉分争辩士忧,东归那复割鸿沟?郑君立义不名籍,项伯胡颜肯姓刘?前一首表示了对沦陷山河的怀念。后一首借古讽今,联系到徐俯在张邦昌僭位时故意名婢女为“昌奴”之事,诗中肯定寓有提倡民族气节的意思。随着宋金和议的签订,江西派诗人又渐渐地恢复了早期的题材内容,但他们在靖康事变后的一度振作毕竟是值得重视的。 在南宋初期,江西诗派在艺术风格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庭坚的诗论中本来就包含求新求变、自成一家的精神,江西诗派中几个比较杰出诗论家都理解并继承了这种精神。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指出:“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入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的确,从陈师道、徐俯到吕本中、韩驹,江西诗派成员的诗学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在黄庭坚诗论基本精神的首推吕本中的“活法”之说。吕本中(1084~1145) 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他早年作诗,专以黄庭坚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幽深。但黄庭坚是主张自成一家的,吕本中对此心领神会,所以他力图创造自己的新风格。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在吕诗中逐渐减弱,代之而成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例如《春晚郊居》: 柳外楼高绿半遮,伤心春色在天涯。低迷帘幕家家雨,淡荡园林处处花。檐影已飞新社燕,水痕初没去年沙。地偏长者无车辙,扫地从教草径斜。 流动和婉,已与黄诗风格迥然不同了。与此同时,吕本中在理论上提出了 “活法”之说:“学诗当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夏均父集序》,见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所谓“活法”,是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是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法,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 在南宋初年,诗坛上转移风气的人物是吕本中,但创作成就更高的诗人则是陈与义和曾几。陈、曾二人都写了一些较成功的爱国主题的诗,例如陈与义的《伤春》和曾几的《寓居吴光》。 陈与义、曾几都与江西诗派有较密切的关系。曾几的诗风虽然不类黄庭坚、陈师道,但他非常推崇黄、陈,曾说:“华宗有后山,句律严七五。豫章乃其师,工部以为祖。”(《次陈少卿见赠韵》)他还隐隐以江西诗派的继承者自居: “老杜诗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论渊源师友,他时派列江西。”(《李商叟秀才求斋名于王元渤,以“养源”名之,求诗》之二)南宋人多把曾几看作江西诗派中人,刘克庄认为“比之禅学,山谷初祖也,吕、曾南北二宗也。”(《茶山诚斋诗选序》)的确,吕本中和曾几都是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南宋的其他诗人受到江西诗派的影响,大多是以他们二人为中介的。 陈与义的情况要复杂一些。陈与义对黄庭坚、陈师道都很推崇,创作上也接受了黄、陈诗风一定的影响,然而他的主体风格及主要题材取向都已与江西诗派相去较远。葛胜仲说他“晚年赋咏尤工,缙绅士庶争传诵……号称‘新体’。” (《陈去非诗集序》)在江西派诗风还笼罩诗坛的时代被称为“新体”,可见其诗风已突破黄、陈的藩篱。但是也有人仍把陈与义看作江西诗派,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说他是“亦江西之派而小异”,宋末的方回更把他说成是江西诗派的“一宗”。事实上,在江西诗派的发展过程中,陈与义所起的作用不如吕本中和曾几,但他是与江西诗派有渊源关系的南宋初期最杰出的诗人。 总之,在苏轼和黄庭坚以后,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间,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这种演变,固然受到了靖康事变等外部因素的激发,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如当时的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江西诗派的形成和演变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故为新”,讲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去摹古、变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有很大影响。他的诗歌理论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诗歌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诗人论以及诗的境界、风格等都有所论及。但是主要还是诗歌创作论范畴。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他主张多读前人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技巧,同时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他极力推崇杜甫,把晚期杜甫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他的尊杜观点最能体现宋代诗学的时代精神。他主张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他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如当时的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40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曹邺《官仓鼠》原文-注释-译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