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诗词创作的误区目前全国诗词创作队伍已有百万之众,或近千万,即以每人每年发表一首诗计算,一年的产量就是全唐诗的二十多倍。这能说是繁荣吗?不能。诗词创作的繁荣,只能靠好诗来维持。用废话套话写出来的诗,再多也没有用。下面便具体谈谈创作诗词陷入误区的几个方面,以期学诗者省醒和借鉴。
(1)泛滥病。应制诗过于泛滥,此成一病。应制诗过去是应天子之命才写,如今没有命令也写,蔚然成风。譬如诞辰日、纪念周年以及重大题材诗都可以归于此类。例如“奥运百年圆美梦”、“中华百族向繁荣”、“万里山河披锦绣”这类诗纯属歌功颂德,基本上都是废话套话,或者内容空洞无物,毫无诗味。翻一翻毛泽东诗词,没有写过一次国庆、党代会。毛是行家,深知这种题材很难写好,所以干脆不写。当然也不能说这类诗绝对不能写,譬如香港回归时,诗人陈振东《迎香港回归》:“当年炮火震渔村,爆竹今朝万户闻。同是硝烟长不散,两番心事最撩人。”诗者找到自己情感的特殊载体“硝烟”了,也就是找到诗眼了,自然获得了艺术生命力。又如王端成《香港》:“蓦地惊逢咫尺间,豪华果是梦中颜。我今来此无他愿,了却相思四百年。”一介书生的爱国热忱,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只能用隔海相望来表达。但这种“望望而已”却十分感人。因为它真,因为这正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爱国的一种爱法,极易引起读者共鸣。总的来说,重要节日、重大事件不好写,很难写得好。如果不能有感而发,或者没有新颖的角度,还是不要动笔为好。
(2)平庸病。旅游诗过于平庸,此又误区也。目前旅游诗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毫无主题,鲜有新意。例如“香飘百果稻粮丰”、“桃花满树又飞红”、“特色风光勾客留”之类,没有心里独特的感受。对于一景,必有一景之特色,不同之景,必然有不同之情怀,写出来的诗不能移于他景之述,立此又能言彼,定是失败之作。旅游诗要出彩,必须抓住景的特点,或表现出此景引起的独特感受,否则就没有味道,充其量算是日记。诗不是死板地照相,虽然也要有相,但每一处都应有作者的心情在。独特的心情才会产生独特之境,有了独特之境才有不趋于类同,才不会沦为平庸之作。
(3)随便病。赠答诗过于随便。古人的赠答诗写得好,是由于其生活方式决定的。十年寒窗苦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而后十年长安,困于场屋,干谒王侯。或又有贬谪之类的人生起伏,故赠答诗大都情真意切。譬如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采用比兴手法,说明人生之中也有“橙黄橘绿”时候。并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这样的赠答诗何其情真,又何其高格。今人的赠答诗则大不相同,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当什么官任什么职?过生日结婚庆典,都写赠答诗,无非是礼尚往来,相互恭维而已,谈不上真诗。例如“祝君健步踏芳尘”、“黄公德望众人钦”、“老来喜谱幸福篇”之类,毫无文采可言。新诗之中有“口水”派,这类古诗又与“口水诗”何异。故不能兴至,应不要言诗。
(4)粗糙病。即兴诗过于粗糙。从某种角度来说,即兴诗比起叙事诗来,更具有诗的品格。即兴诗的重点表现对象是自己的感想,只要把感想写好了,诗便算是成功的。例如胡焕章《峡中所见》:“谁遣峡民生计艰,平阳不住住危颠。可怜几许茅寮屋,却供游人画里看。”作者同情就地后靠的三峡移民,他们有的现在还住在茅草房里,然而船上的游客却说,这里风景如画。作者对游客与移民这种对比,表达了对移民的深切关怀。目前一些即兴诗作品往往直奔主题,缺少韵味,例如“人民血汗岂能贪”、“一代新风暖我心”之类,还不如不写为好。我们已经污染了草原,污染了河流,千万不要污染我们几千年优美的文字了。
陷入创作误区,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几十年来,我们总是习惯地把艺术等同于宣传,心目中早已认同了宣传政策的快板词,所以一写起来总是不自觉地朝快板词靠。另外,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以往报刊上登出的诗词,大多数也是只讲政治不讲艺术,久而久之,这种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居然成为当代诗词艺术的文本,许多人误认为这就是当代诗词艺术的主流了。写诗是一件艰苦的事,写出一首好诗更难。写出一首好诗,差不多等同一项发明,十三亿人中,决不可能与之雷同。唯其如此,它才具有那样强大的吸引力。我们不应该贪多务得,而应该求好求精。
如何对当下诗歌创作普遍的低迷状态?谈谈诗词创作人民群众对诗词是十分喜爱的,无论谁也都能背诵几首唐诗宋词,很多诗词都朗朗上口。但是在广大的群众中,大多数觉得诗词的创作很有神秘色彩,对它的创作原则很不了解,也不好理解。对它的不了解在于它们创作中好象有很多规则,如格律、平仄、押韵方面有很多规定,还有说话(句子)的方式,是古代的东西,离我们日常生活很遥远,想写不知怎样去写,想学不知怎样去学。我认为如果情况照此延续下去,我国的诗词创作就会走向式微,无法发扬光大,几首古诗随着时间佚失以后,我们祖先创造的诗词这一优秀的文学艺术形式就会消亡。这是诗词的悲哀,文化的悲剧,也是我们的悲哀。为什么诗词创作会发生这一局面呢?我认为首先是诗词的创作格式离我们的生活形式距离越来越远,多少年来强调它的格律的严格性使它一成不变,得不到追随时代的同步发展,使它变得越来越落后。对它们的研究也是从古到古的研究,很少用现代的艺术哲学理论去透视它们,而是很多现今的诗词研究者把自己都变成了古人,这也是诗词研究领域的悲哀。我认为,诗词创作到了必须全面改革的境地了,使它紧贴时代的观念,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创作的规则通俗易懂,使广泛的人群都能轻而易举地创作诗词,诗词创造才能够广泛开展,发扬光大。当然,我们在全面改革的同时要保留我国诗词这一文学艺术形式的精神,保留它的艺术风格特征,去粕求精,而不是把我们诗词的优秀艺术风格变得荡然无存。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去进行诗词的创作呢?诗词又该在那些方面需要改革呢?下面跟大家谈谈我的个人看法。首先,我认为写诗词只不过把心中的感受写出来的行为,并没必要搞得太神秘。秦、汉以前,古人在劳动之余,所见所感,几句言简意赅的话语,语句升降的音调节奏合乎旋律优美的变化,句子最后的字语音相近(押韵),这就是诗。这样理解写诗填词不就变得很简单了吗?其实诗词跟民歌民谣没什么区别的,它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诗词的发展本身一直就是跟随着音乐的发展,音乐是曲调,诗词就是歌词了。所以诗词的创作叫做写诗填词,是用来和着音乐唱的。到后来音乐的发展越来越繁复,就给相应的诗词规划出许多不同的节奏音调的程式,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格律,不同的曲名也就变成不同的词牌了。以前我在学习诗词写作的时候,死记硬背了很多这些格律、词谱、韵书的东东,其实这些东东对古代诗词鉴赏研究或还有些用处,但对诗词创作,现在觉得有点舍本逐末了。有时侯为了符合规定,把一些本来爽朗铿锵的句子改的很晦涩拗口,这就有违了诗词的本意了。 我认为诗词这样写也是可以的。首先要有意境、遣词精辟,言简意赅;其次句子要有节奏语音变化,整体有旋律感;双句结尾字音做到声韵调子相近和谐就是诗词了。诗词创作,意境是第一要素。其实意境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东东,它就是你对事物对象的感受和想法,把它在诗词中写下来,抒发出来,它成为你所写作的中心思想,这就是意境。没有意境,就没有了写的必要;有了意境,写的诗词就有了灵魂,诗词就给写活了。正是“山水有境堪入画,风物含意便为诗”。有了意境,写下来的东东才有内涵,至少它是一篇杂文,或是散文,再把它提炼提炼,往诗词的方向整合整合,就可以变成一首诗词了。第二是造句与炼字,诗词的句子有句子的自身特点。首先,句子的词组音调节奏的要有有规律的变化,而且上下句子成对地反衬出现。第二,词组要简短精确,言简意赅,而且上下句子意思相近或相反、或递进、或转承等关系,最好能做到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性相同、词意相近或相反。在把整篇诗词的句子起来朗诵,把整篇的词组从音节声调再作些调整,使之韵律更优美些。同时对用词用字上要反复推敲,尽最大努力做到精辟新奇,含义丰富深厚。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够酷。但尽量要避免同一个字多次使用,有意者除外。
古诗词教学的几个误区1、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切忌过全、过细。
学习古诗词时,有些老师容易急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这样的后果往往是学生不知从何学起,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对古诗词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使学生难以自拔。
此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可以先选择与该古诗词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作为重点的介绍,使学生先大致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然后再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感悟诗文意境及含义过程中逐步去深层感知。

2、古诗词翻译切忌一味串讲。
古诗词的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但是教师在此要忠实而流畅的直译,尽量保持诗的原意和结构,如此才能恰到好处。串讲是古诗词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在古诗词翻译时千万不要过死串讲,不能填鸭式、注入式地串讲。我们可以根据学情,串得有理,学生也有收获的。
课前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进行预习。教学中可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词诗句、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学生对口能力的提高、分析、运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产生较好的效果。每篇古诗词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时的愿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3、对古诗词进行文学鉴赏时,切忌信口开河式的问答。
一方面,古诗词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可有些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学生无法很好的领会其意境。
另一方面,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便于诗人直抒胸臆或极强的渲染环境表情达意。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诗句,点拔诱导和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用边读边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枯燥抽象的诗文,千万不要刻意设置成问答形式,并且必须让学生按你的思路去找到答案。在学生还没有得到兴趣、灵感及感性认识时硬去强加思维,接受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是游离新课程理念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9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