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好问《清平乐·太山上作》原文赏析(金)元好问
清平乐·太山上作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据元好问《东游略记》自述,他游泰山在蒙古太宗八年(1236)三月,此时已经移居冠氏(今山东冠县)。自金天兴二年(1233)初夏,蒙古军攻陷汴京,元好问被拘管至聊城,年馀始得宽,虽亦曾出行济南,但终以这次登攀海岱名岳,尽览自然人文奇观最足畅怀,可一扫胸中数年积闷,真正体味到宇宙的宏廓与心物交汇、天人合一的自由感。凡此等等,在这首小词里都得到相当充分的展现。
开端即直赴“泰山上作”的本题,揭出绝顶放眼纵目的情境。万里江山,辉映着无尽残阳,那气象自然是雄浑阔大的,色调想也是缤纷灿烂的;一个“舒”字,则点明客观景象在人心头触发的主观感应。“落落”兼及物我,以示豁朗高远。这句乍看似乎是承首句而下,实际上贯注通篇,颇有挈领提纲之妙。总之,一、二两句勾绘出一幅视角图画,三、四两句便转向听觉印象的描述,但它仍然由“清眺”派生出。俯观山势,只见涧壑纵横交错,而劲风怒吹,犹如千万穴窍呼号,尽流入长松林里,化作松涛悲啸,撼人心魄。按此处化用《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句意,“悲”字更涂染着浓重的情绪色彩,意谓悲慨、悲凉。
上片分从见、闻两个角度写景,下片则因景生情,直接抒发自我心态感受。按“井蛙”语本《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醯鸡”语本《庄子·田子方》:“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宋陆佃《埤雅》:“蠓,小虫,似螨乱飞者也,一名醯鸡。”本意在于喻比见识的偏狭浅陋与一己的渺小,词中引以自拟。不过,这里却绝非仅只惯常性地袭用旧典并以示自谦,实际上,是在遥望“瀚海”浩荡、纵观“云涛”连绵之后,确切认识到“日远天高”,面对大自然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永恒,因痛悟个人知闻的有限与生命的短促,所吐出的由衷慨叹!然而,元好问究竟属于襟次豁达开朗的隽异之士,故不一味作颓唐哀丧的腐儒语,而是从中受到激扬奋励,将这种带有哲理性的领味跃升到更高远的境界,随之也提高了全词的品格:“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秋毫”,指鸟兽秋天更生的新毛,细小而末锐,常用以谓细微琐屑的事物。那么,高据千峰极顶,“世间”多少纷扰变幻尽入朦胧“醉眼”中,只觉得一时的荣华得失、功名趋竞都是瞬息间事,鄙陋屑碎,何足介意挂齿!此刻,他真是开荡胸怀,直具摩娑青穹、俯仰今古而包容沧桑的豪兴了。
这首登临抒情之作,气象苍凉廓阔,短篇中颇得大开大阖、纵横挥洒以自如的佳境,略近乎元好问的诗风。恰好,他同期正有一首《游泰山》的五古,可供相为比照。“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厥初造化手,办此何雄哉!……积苏与累块,分明见九垓。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此段似与上片意境互为表里,而“鸡鸣登日观,四望无氛霾。六龙出扶桑,翻动青霞堆。……孤云拂层崖,青壁落落云间开,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巍。徂徕山头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则是下片深层涵蕴的表层化和发展补充。
清平乐的词牌名是什么?清平乐就是一个词牌名。
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同时又是曲牌名。属南曲羽调。
此调异名有四:《花庵词选》名《清平乐令》;张辑有“忆著故山萝月”句,故又名《忆萝月》;张翥词中有“明朝来醉东风”句,名《醉东风》;另亦有《破子清平乐》。
清平乐韵律声情之“清平乐”变体
变体一,双调四十六字,以宋代赵长卿词《清平乐·鸿来燕去》为代表。此体虽然也属于平仄韵转换格,上阕四句四仄韵,下阕四句三平韵,但与正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上结句法小异,此体上结句为六字折腰豆。
柳永词前段结句“那特地、柔肠断”,“特”字仄声。此调以此词为正体,若赵词之上结句法小异,李词之或押仄韵,皆变体也。
变体二,双调四十六字,以唐李白《清平乐·画堂晨起》为代表。此体为全仄韵格,上阕四句二十二字,四仄韵,下阕四句二十四字,三仄韵,与前两体前仄后平者不同。且下阕中非押韵句亦与前词不同,前词下阕第三句为非押韵句,此词下阕第一句为非押韵句。
清平乐的词牌是什么?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同时又是曲牌名。属南曲羽调。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通常以李煜词为准。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尊前集》载有李白词四首,恐为后人伪托。
此调异名有四:《花庵词选》名《清平乐令》;张辑有“忆著故山萝月”句,故又名《忆萝月》;张翥词中有“明朝来醉东风”句,名《醉东风》;另亦有《破子清平乐》。
扩展资料:
清平乐”作为较为流行的词调,和其他流行词调如“菩萨蛮”“望江南”等比较,体式相对较为固定。其正变体有以下三种。
正体,双调四十六字,以五代冯延已词《清平乐·雨晴烟晚》为代表。此体平仄韵转换格。上阕四句二十二字,四仄韵;下阕四句二十四字,三平韵。但此调亦有填单遍者。宋施岳词,“水遥花暝,隔岸炊烟冷。十里垂杨摇嫩影,宿酒和愁多醒”。又元张肯词“孤村虽小,几簇人家绕。菰叶纤纤波渺渺,摘得菰根多少”,即此前段也。
韦庄词前段起句“何处游女”,“处”字仄声。第二句“金线飘千缕”,“金”字平声。第三句“门外马嘶郎欲别”,“门”字平声,“马”字仄声。第四句“惆怅香闺暗老”,“暗”字仄声。又“燕拂画帘金额”,“燕”字、“画”字俱仄声。换头句“尽曰相望王孙”,“相”字平声。第二句“尘满衣上泪痕”,“尘”字平声,“满”字、“泪”字俱仄声。
又“含羞待月秋千”,“待”字仄声。第四句“扫即郎去归迟”,“即”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余参赵长卿词。
变体一,双调四十六字,以宋代赵长卿词《清平乐·鸿来燕去》为代表。此体虽然也属于平仄韵转换格,上阕四句四仄韵,下阕四句三平韵,但与正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上结句法小异,此体上结句为六字折腰豆。柳永词前段结句“那特地、柔肠断”,“特”字仄声。此调以此词为正体,若赵词之上结句法小异,李词之或押仄韵,皆变体也。
变体二,双调四十六字,以唐李白《清平乐·画堂晨起》为代表。此体为全仄韵格,上阕四句二十二字,四仄韵,下阕四句二十四字,三仄韵,与前两体前仄后平者不同。且下阕中非押韵句亦与前词不同,前词下阕第三句为非押韵句,此词下阕第一句为非押韵句。
由以上分析可知,四十六字双调小令《清平乐》的上下阕基本句式为:四五七六,六六六六。正体上片用仄韵,加之长短句交替,显得跌宕起伏;下片用平韵,再加上六言的双音节奏,便感到舒缓缠绵。前起后落,疾缓分明,转折有致,层次丰富,在内容及情绪表达上,便有较大适应性。这也是这一词调为词家所喜爱的重要原因。
变体一与正体相较,用韵基本没有变化,不同之处就在于变体一的上结句为六字折腰豆。该体式也有词人创作,但并不常见,如柳永《清平乐·繁华锦烂》。至于最后一体,除上举传为李白之作外,后世词人基本无人创作。另外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即只填单遍者,如宋代施岳词“水遥花暝,隔岸炊烟冷。十里垂杨摇嫩影,宿酒和愁多醒”,实为长体之前段也。
典范词作
李白《清平乐·禁闱秋夜》
温庭筠《清平乐·洛阳愁绝》
欧阳炯《清平乐·春来街砌》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欧阳修《清平乐·小庭春老》
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
晏几道《清平乐·蕙心堪怨》
晏几道《清平乐·莺来燕去》
苏轼《清平乐·秋词》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刘克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朱淑真《清平乐·恼烟撩露》
曹勋《清平乐·春前别后》
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
元好问《清平乐·太山上作》
参考资料:-清平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9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行路难二首》原文注释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