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真实情景寓于忘言之顷》诗词评论技巧

大道家园 2023-07-25 12:14:27

《真实情景寓于忘言之顷》诗词评论技巧这是近代词人况周颐对词的意境创造提出的要求。《蕙风词话》曰:“……真实情景,寓于忘言之顷、至静之中。非胸中无一点尘,未易领会得到。”况氏在这则论述中强调了意境创造的几个条件:首先是要求情景真实,即要求既能表现作家的真情实感,又能表现出景物的真实面貌和神态;其次要求表达方式要自然无为,要将“真实情景,寓于忘言之顷”,从而获取“无言之美”“言外之意”的审美意蕴;再次是达到深静为至的境界,即以虚静超诣的心境获取深远静谧的意境。最后,况氏指出获取意境必须“胸中无一点尘”,能够摆脱世俗名利的束缚,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中,才能获取词的意境。

张翥《摸鱼儿·王季境湖亭》莲花寄情词作鉴赏 摸鱼儿·张翥
王季境湖亭,莲花中双头一枝,邀予同赏,而为人折去。季境怅然,请赋
问西湖、旧家儿女,香魂还又连理。多情欲赋双蕖怨,闲却满奁秋意。娇旖旎,爱照影、红妆一样新梳洗。王孙正拟。唤翠袖轻歌,玉筝低按,凉夜为花醉。
鸳鸯浦,凄断凌波梦里。空怜心苦丝脆。吴娃小艇应偷采,一道绿萍犹碎。君试记,还怕是、西风吹作行云起。阑干谩倚。便载酒重来,寻芳已晚,余恨渺烟水。

金末元初的元好问也写过一首著名的赋“双蕖怨”的《摸鱼儿》,词的缘起是一双青年恋人不堪社会压力,跳水而死,后池面竟长出并蒂莲花。遗山所作,有感而发,写得情意真切,哀艳动人;蜕岩此词,应邀而赋,实为酬唱之作,但词人却能借题发挥,因事寄情,也写得词婉意新,颇有深致。其情思之挚切虽略弱于遗山,但语境之婉曲细密或更胜之。由词中用语和意境看,蜕岩词明显受到了遗山词的影响,但又能蚕蜕自新,写出了自己的特色。《蕙风词话》在谈到这首词时曾评道:“蜕翁笔能达出,新而不纤,虽浅语,却有深致。”还就其借鉴古人又能自出新境,称之为“金针之变”。这一点在作品中可清楚地看到。元遗山与张蜕岩为金元词二巨擘,其创作代表了金元词的最高成就,分别体现了当时词坛北、南体派的不同风范,这两首同调同题作品实堪称为《双蕖怨》之南北双璧。

遗山之作开篇写道:“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张词借元词起意,赋写“西湖”里的“连理”之花,仍然把“花”想像成是殉情而死的“旧家儿女”,但引入“香魂”一语却较元词直称花为人,又多了一层曲折,也多了一分艳美。“多情”二句写人对双蕖的怜爱。“奁”,是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此处代指其中之镜,用来比喻如镜的湖面。“秋意”,指秋天的风物意趣。这里写多情的主人对连理花怜爱非常,为赋写诗篇竟然对满湖的秋色都未留意,以此见花的艳容丽质。

随后是莲花绰约风姿的正面描写,作品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花视为一位娇艳的美女。“旖旎”,轻盈柔顺的样子。词人想像这位娇柔的花仙子,也像一般姑娘一样喜爱照镜子,梳洗打扮得是那般水灵清秀,一身鲜红的妆束光艳照人。这里全是写人,可又是字字摹花,出水芙蓉的清新、娇柔、秀丽、红艳等特点,都体现在眼前这位娇女身上了。如此美艳的连理花,怎能不让惜香怜玉的才子怦然心动呢,于是“王孙正拟。唤翠袖轻歌,玉筝低按,凉夜为花醉”。“王孙”,指荷池的主人,“翠袖”,指歌女。这四句写主人打算举行歌宴,以赏莲花。为赏花要歌舞相伴,并且不惜一醉,这是何等的花痴啊!至此,主人公对花的赏爱之情已被推向了极点,从而为下片写失花的痛惜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同时也顺便点明了题序之意。

上片写完对莲花赏爱之意后,下片着意抒写花去香消的悲悼之情。“鸳鸯浦”,鸳鸯栖息的岸边。遗山《摸鱼儿》写恋人殉情道:“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蜕岩词借遗山词句换头,点出莲花“为人折去”之事。“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履轻盈。这里仍拟花为人,以“凌波梦”称美人追求爱情的梦想,以“凄断”表美人之逝,暗示花已折去,由是莲花意象在美艳之上又顿添了一层悲凄的冷色。词人咏叹莲花,始终不即不离,于空灵处着笔,又时时与花相关联。“心苦丝脆”(莲心苦藕丝脆)既是莲花自身的特点,又是人间的爱情追求总是横遭摧折又总是坚贞执著的写照。

“吴娃”以下四句揣测并蒂莲花的去踪。“娃”,美女。词人首先宕开上文的悲凄之意,为莲花设想了一个并不残酷的归宿。他写道:应该是那些吴地的姑娘们驾着小舟偷偷将它采撷走了,你看,水中的绿萍间还有一道被划碎的痕迹呢。美丽姑娘们的“偷采”,显然是因为此花太美了,太惹她们喜爱了。况周颐评此处曰:“并是真实情景,寓于忘言之顷、至静之中。非胸中无一点尘,未易领会得到。”(《蕙风词话》)本是生活中令人沮丧的真景实事,在词人的笔下,竟写得如此纤尘不染,一片空灵,实在令人惊异。莲花到了同样爱花的“吴娃”手里,似乎也使惜花人得到了些许宽慰,但词人却又马上陡转诗笔写道:“君试记,还怕是、西风吹作行云起。”“试记”,犹试想。更可能是乍起的“西风”摧折了莲花,夺走了她美丽的生命,“西风”在古诗词中向来是残暴势力的象征,连理之花最终难免厄运,词情也由此而再转悲凉。

词末四句抒写寻芳无着的悲哀与憾恨。“谩”,犹言遍。遍倚阑干也寻不到双蕖的身影,于是便想到日后“载酒重来”,然而即使来了,也为时“已晚”,只能看到百花凋零后的一片萧瑟。最后,作品以写景煞尾,遥寄遗恨。“余恨”,即遗恨。“渺”,遥远。湖水的迷蒙渺远,也正是其迷惘悲凉和遗恨难消的心境之象征。作品结拍处与遗山词略似,元词云:“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张翥在此将“怕”字改为“便”,语气由担心变为确定,使词中所表现的迟暮之感更为突出和强烈。这里的人生迟暮之感并非偶然之语,它是蜕岩词情感内容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其作品里不管是抒情还是咏物,我们都可明显地感到他在人生旅途上倦乏、失望和叹老、伤晚的感怀,这实质上是词人悲剧性人生和他所处的那个动乱末世在其创作中的反映。

古诗赏析技巧有哪些?(1)鉴赏口诀: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舰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二、诗歌内容、思想情感

(一)、诗歌内容分类

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二)、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生活杂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9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