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宋)苏轼《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原文鉴赏

大道家园 2023-07-25 11:22:20

(宋)苏轼《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原文鉴赏(宋)苏轼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从词题可知,这是宋神宗熙宁五年到七年(1072—1074)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的某一天,与八十多岁的老词人张先一起游西湖时所作。张先当时也有词作,可惜今已不存。

苏轼在评论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时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诗词书画兼长的苏轼何尝不是如此。试读这首《江城子》,诵完上阕,一幅明丽清新的山水花鸟图就呈现在人们眼前:一场好雨刚刚洒过,云收雾敛,柔和的阳光斜照在西子湖畔的凤凰山上,山色苍翠欲滴;和煦的微风轻轻地掠过清清的湖水,水面上轻轻颤动的微波几乎看不出来,而西方天边上五彩缤纷的晚霞则分外鲜丽。平静的湖面上,一朵早已绽开花瓣而尚未萎谢的荷花,在碧水蓝天苍山红霞的映衬下,仍然是那样楚楚动人;不知从哪里飞来两只翎羽如霜的白鹭,点缀在这美如锦绣的湖光山色之中,其姿态神情,好像是十分倾慕那如娉婷美女般艳丽的荷花。——这是一幅多么富于情趣、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啊!

就是在这个背景上、这幅画面里,苏轼用下阕的绝妙好辞,为我们叙说了一段极富情趣的动人的故事:正当词人畅游西子湖上,醉心于这迷人的湖光山色之时,忽然江上传来哀婉动人的筝声,那筝声饱含着牵人心魄的深情。那弹筝的女子一定有着满腹的婉曲,她这筝声是弹给谁个来听呢?在缕缕筝声中,烟霭为之敛容,云霞为之收色——“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这弹筝者绝非等闲之辈,看来仿佛就是湘水的女神!当词人深深陶醉于这美妙的艺术享受之中时,筝声已渐弱渐远,哀曲将终;待到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白居易《琵琶行》)时,弹筝者已飘然而逝,留在西子湖畔的,只有灿灿晚霞、巍巍青山。

这首词上阕布景,下阕演戏,景中有戏,戏中含情。景是悠闲之景,戏是温文尔雅之戏,情趣是深婉而闲雅的。词中语言犹如雨后初晴的西子湖那样明丽清新;尽管用了湘灵的典故,又化用了唐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句意作结,但用得恰切,化得自然,浑然一体,了无痕迹。词人采用了清淡悠远的“青”韵,读起来音节是舒缓而流畅的。由于全词的内容是由山而水、而风、而霞、而花、而鸟、而声、而人,一层层由景及人、由声入情地款款叙说,线索清晰如缕;又由于这些山水花鸟、色光声情,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那位“盈盈”、“娉婷”、如“芙蕖”、“是湘灵”的在词中没有正面出现的“弄哀筝”的美人,因而经纬纵横,交错如织。所以读起来不由得触动人们的某种情怀,读罢有一种空灵之感,耐人回味。

关于这首词,史料中有两种传说。一是在《瓮牖闲评》卷五中有云:“坡倅杭日,与刘贡父兄弟游西湖,忽有一女子驾小舟而来,见东坡,自言:‘少年景慕高名,以在室无由得见。今已嫁为民妻,闻公游湖,不避罪而来。善弹筝,愿献一曲,辄求一小词,以为终身之荣,可乎?’东坡不能却,援笔赋此词与之。”案:刘贡父兄弟指刘敞、刘攽兄弟。东坡倅杭,于熙宁四年底到任,而刘敞于熙宁元年已去世,不可能与东坡同游西湖。《闲评》所记,显然为无稽之谈。二是南宋人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卷一记载:“东坡在杭州,一日游西湖,坐孤山竹阁前临湖亭上。时二客皆有服预焉。久之,湖心有一舟渐近亭前,淡妆数人;中有一人尤丽,方鼓筝,年且三十余,风韵娴雅,绰有态度。二客竟目送之。曲未终,翩然而逝。公戏作长短句云……”这条记载,与本词对照起来,倒确实有点相似:词中“开过尚盈盈”的“一朵芙蕖”,正是“年且三十余,风韵娴雅,绰有态度”的丽人,而“皆有服”的“二客”不正是词中所说的“二白鹭”吗?当然,传说仅仅是传说而已,我们不必过分认真。但词中用“盈盈”、“娉婷”来表弹筝者的仪态,用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来比喻弹筝者高洁的品格,用“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来形容她技艺的奇绝,令人不能不佩服东坡先生的高手妙笔。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赏析《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 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赏析:此词为苏轼于公元1072年(熙宁五年)至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宋]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晩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靑。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词作。

此词为咏筝之作,写弹筝而不见弹筝人,而以闻筝所见和想象来衬托其美妙的意境。

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弹筝人置于雨後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

「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後,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

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

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
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

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

最後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

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

词的最後,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靑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湖边,彷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山间水际。

「人不见,数峰靑」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考功《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靑」,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

「数峰靑」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靑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8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