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原文赏析(唐)白居易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好,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小令,明白如话,凡是领略过一点江南景色的人似乎皆能道出一二,但谁能咏唱得如白居易这么好?委实是古今鲜见。
这不是夸饰之辞。想想看:江南的景色是那么的多彩而无垠,仿佛一根春草就是一个绿色的梦,一抹寒烟就是一首朦胧的诗;在它的面前,人们似乎只能孩子般地憨憨地道一声:醉了!我醉了!这是一种意会于心的、难以言传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审美感受,要想把它捕捉到诗笺上,很难,很难。故艾青叹道:“意象:/翻飞在花丛,在草间,/在泥沙的浅黄的路上,/在静寂而又炎热的阳光中……/它是蝴蝶——/当它终于被捉住,/而扳动翅膀之后,/真实的形体与璀璨的颜色,/伏贴在雪白的纸上。”白居易捕捉到了这样的“蝴蝶”,他仅用三组六句诗,就把深广如海的江南景色浓缩为晶莹的一滴;人们透过这一滴,仿佛能体察到江南风物的魂魄、神彩、丰姿和情韵,仿佛能在一瞬间将“醉眼中的朦胧”化为“朦胧中有清晰”。
日出,江花,春水,这是江南春景中常见的物象,词人没有去实写它们的形状,只是尽力突现和渲染了它们的色彩。这色彩,说来也极为寻常——大“红”大“绿”,“乡气”得很呢! 然而,这种世俗喜庆中的“当家”色彩,一旦与初阳、江花、春水结为伙伴,便立即带上了生命初醒、万象更新的哲理和诗情,仿佛整个天地间都流动着“红”的元气和“绿”的津汁。这是何等高扬的生命豪情和宇宙意识哟!人们简直闹不清是初阳点燃了江花的烂漫。还是江花烘托了初阳的光焰;是无形的春给江水注入了生命的绿,还是“青出于蓝”的江水赋与春天以绿荫覆罩万物的情致和风彩! 一切皆渺然容化,一切皆以息相吹,江南春在“红”与“绿”的交融中生气勃勃地诞生了。
接下来是两个“特写”:杭州的“寻桂子”、“看潮头”,以及吴宫的饮酒、观舞。前者,分明在中秋时节;后者,无节令上的确指。这样,三首小令便在“时”、“空”上做了错错杂杂、点面结合的调度,虚虚实实,跳动而又合拍。春华秋实,江南之春的生命浆汁流泻到成熟了的秋季,该是什么模样?词人精选了两个物象——小小的“桂子”和澎湃的“潮头”。壮丽如火的“江花”到此刻收拾为点点“桂子”,深沉地灌溉着“绿”的“江水”到此地深化为激昂的、如雷鼓如卷雪的江潮,个中妙处,自不待言;单是一个“寻”字,一个“看”字,就够我们驰荡神思了。“山寺”,本来静,词人偏要在极静中寻觅传说中从月宫飘落的桂子,静得格外空灵,格外寥廓;郡衙,本来喧闹,词人偏要在“乱耳”、“劳形”的环境中高卧亭中,看混混沌沌、浪拍云天的江潮,闹腾得越发心意砰砰,越发情系沧桑。于是,一种有别于欢呼春临大地的“意之象”油然而生:上游碧落的思丝,扣住了精微的神奇的桂子;俯视人寰的眼孔,摄下了催人老去的、一月周流六十回的江潮。美好的秋之江南,成熟得令人沉重,郁勃得令人心事浩茫。何以解忧?唯有“吴酒一杯春竹叶”,唯有“吴娃双舞醉芙蓉”。词人似乎沉醉在一种文化氛围之中,那带来盈盈春意的江南“竹叶”佳酿,那令人追忆的倾倒吴宫的醉芙蓉般美妙的西施的舞姿,赋予世世代代的江南游子多少慷慨,多少吟哦,多少才思,多少风流……
江南,江南! 你是生命的一种象征,你是天上人间、沧海桑田的声声咏叹,你是充实而富于光辉的“吴文化”的多情的摇篮。白居易力图在眷恋中将你追忆,将你描画;他成功了,留下了这三首绝妙的《忆江南》。
余韵(一):江南是游不够的。白居易先是“能不忆江南”,继而是“何日更重游”(急切了),最后是“早晚复相逢”(合掌祈求了),感情节奏愈演愈烈,愈速。朋友,你能不为之心动么?
余韵(二):《忆江南》是话不尽的。笔者的这篇随笔,匆匆一瞥,浅而陋。古往今来有许多解读此篇的好文字,可资生发。今人霍松林先生有一篇极富启发意义的评析,载于唐圭璋先生主编、江苏古藉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同好们不妨一阅。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忆江南词三首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词三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
注释 1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 五代 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2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3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4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5「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桂子,桂花。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6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7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巖山上。8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文选·张协〈七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浮蚁星沸,飞华蓱接。」9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文选·枚乘〈七发〉》:「使先施、征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十早晚:犹言何日,几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
忆江南词三首创作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 *** 间」。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忆江南词三首赏析二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忆江南词三首赏析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杜甫写景,善于着色。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诸句,都明丽如画。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显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学习,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秋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正月三日闲行》)诸联,都因映衬手法的运用而获得了色彩鲜明的效果。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作者很爱西湖的春天,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指的是西湖西边的灵隐寺。这座古刹有许多传说,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传说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作者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然而,词人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使人难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潮头可高达数丈,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显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热爱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产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 唐代 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像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诗词作品: 忆江南词三首诗词作者:【 唐代 】 白居易诗词归类: 【乐府】、【写景】、【地名】、【春天】
白居易《忆江南词》原文和赏析 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下面是我整理的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原文和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忆江南词三首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比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比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
注释
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诗人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是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⑵谙(ān):熟悉。诗人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的是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比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比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⑸“山寺”句:诗人《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桂子,桂花。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疑指的是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比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的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的是美酒。《文选·张协〈七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浮蚁星沸,飞华蓱接。”
⑼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文选·枚乘〈七发〉》:“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此词泛指的是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犹言何日,几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
赏析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表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比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诗人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比如蓝”。
杜甫写景,善于着色。比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诸句,都明丽比如画。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显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学习,比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秋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正月三日闲行》)诸联,都因映衬手法的运用而获得了色彩鲜明的效果。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表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诗人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诗人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诗人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诗人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比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诗人很爱西湖的春天,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指的是的是西湖西边的灵隐寺。这座古刹有许多传说,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传说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诗人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然而,词人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使人难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潮头可高达数丈,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显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热爱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产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的是竹叶青酒,而是指的是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比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诗人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诗人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8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