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历代诗歌总集·明人诗钞》简介介绍(清代诗的关于清诗总集的分类)

大道家园 2023-07-25 11:02:05

《历代诗歌总集·明人诗钞》简介介绍《历代诗歌总集· 明人诗钞》新诗鉴赏

明诗选本,正集十四卷,续集十四卷,清朱琰编选。琰字桐川,号笠亭,海盐(今属浙江)人。乾隆丙戌(1766)进士。博学工诗,为嘉禾七子之一,兼善山水,精于赏鉴,曾官直隶阜平县令,为政廉慎,捐俸建学宫,在北方推广水稻种植,民甚便之,以劳卒于官。

此书撮录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明诗综》中大家、名家六十五家,抄成一编,是为《正集》。对于《正集》,朱氏编排极为审慎,他说:“余抄明人诗青田(刘基)、青丘(高启)已列首卷,标为一代宗匠,此卷(指第三卷)分叙各方诗派,冠古田(张以宁)于子高(刘崧)、仲衍(孙蕡)之上。”刘崧、孙蕡分属于江西派与粤派。此后连收闽派三人,林鸿、高棅、王恭。为什独详于闽呢?编者解释说“其流派正也”(闽派是学盛唐的)。尽管闽派在诗歌创作成就上不如江西派的刘崧和粤派的孙蕡,但因为闽派标举盛唐,在明代诗坛有深刻的影响,朱琰论诗倾向也近于盛唐。他在“分卷次第,或以民限,或以方域师友分别,各有其义,读者可依次而求,可以考一时一方诗教盛衰大略,亦论世之一端也”。对各个文学集团,如“四杰”“七子”,也没有采取一律对待的省事办法,而是根据其成就该入《正集》者入《正集》,该入《续集》者入《续集》。《续集》共收四百三十二家,作为大家、名家的羽翼。每家各附小传,如作者逸事可备一代典故者尽行列入。有关诗本事和诗话评骘也博采广收,并间附编者评语。全书基本上反映明代诗歌发展和演变之概貌和各个流派的基本情况,发掘了过去一些未引起人们注意的作者,因为其集未甚流传,以致姓名晦于当代,到了朱琰才予以重视。此书之缺点是:《正集》没有囊括明代所有流派的代表作者,如公安派之袁宏道,竟陵派之钟惺,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这种编排也可见编者论诗主张是与当时的诗坛主流相接近的。秉

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樊桐山房刊本。

清代诗的关于清诗总集的分类总集相对于别集而言,合收两个以上作家之作品,形式上可以是选集、全集、丛刻等。清代诗歌总集或者说清诗总集,指一切含有清人诗歌之总集。其数量之多,超过此前任何一个时代甚至它们的总和。因此其内部类型,不但远比别集复杂,而且比此前的诗歌总集也更有细化的可能与必要。关于清诗总集的分类,有不同角度的划分标准。一种按照所收作品的文体,分为诗歌专集、诗文合集两大类,此与别集相似。再一种按照所收作家的朝代,通常分为通代、当代两大类。明确只收清代本朝作家者,属于当代一类;明确兼收清代及此前任何一个朝代作家者,属于通代一类(所涉各朝代内部时间长短不计)。通代类如刘大櫆辑《历朝诗约选》,“历汉魏六朝、唐宋元明,至国朝乾隆间而止”。当代类为数尤多,其中大量书名冠以“国朝”者最为明显。而在此通代、当代两类之外,某些总集名义上收到明代为止,甚至成书于明朝末年,实际上其作家却有进入清代者,或入清以后才开始诗歌创作、留下作品,甚至直接出生于清代,此则可以视之为跨代清诗总集。钱谦益、柳如是等《东山酬和集》,成书于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有关作者后来基本上进入清代;屈大均辑《广东文选》,《凡例》第一款即称“至明崇祯时而止”,而集内诗歌作者如易训,其出生却已在清顺治十一年(1654)以后,因此以之介于通常所谓通代、当代两类之间,专门列为跨代一类,眉目更为清晰。朱彝尊辑《明诗综》、沈德潜辑《明诗别裁集》、朱琰辑《明人诗钞》之类,亦不妨作此看待。至于当代类清诗总集也可能阑入个别确实卒于明末的作家,则可置不论(另清代之后者不论)。在此之外,传统目录学对于清诗总集,还有其他更为详细的分法。目前著录清诗总集最多的已故王绍曾先生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在“通代”、“断代”之外同时列有“郡邑”、“氏族”、“唱酬”、“题咏”、“谣谚”、“课艺”、“域外”诸类。此前孙殿起先生《贩书偶记》及《续编》,则“郡邑”称作“地方”,“氏族”称作“家集”,“课艺”称作“课集”,而“唱酬”与“题咏”合并称作“唱和题咏”,另外又专列“闺秀”、“方外”两类。现在以这种传统目录学的详细分法为基础,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清诗总集综合列为下述十类,庶几最为完备,同时也用以规定统一的名称。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此外还有6首只有题目并无内容不在计中。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三、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8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