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原文_翻译及赏析(宋)欧阳修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这是欧阳修离别洛阳后在途中所写的首抒怀之作。上阕直抒胸臆,下阕以景见情,打破了一般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常见套式。另外本词以仄声押韵,使词人郁结不舒的离情别意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人对一个地方的感情主要是对这个地方的人的感情,词人作别洛阳后,在所思所念者之中,最牵肠挂肚的是那个最知心的人。而这个人也是一位萍踪浪迹者,他在词人离别洛阳之后也可能到异地去漂泊远行。“别后不知君远近”一语看似平平,却蕴含着至少有上述的许多感情,他不知道在他走后,他所思念的人是否还在洛阳或者是已离开洛阳远行?“触目凄凉多少闷”,概括了词人羁旅途中的愁闷心境,此时虽然正值芳菲满目的春日(见《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此词与这首《玉楼春》乃是同一时间之作),但在一个被离愁别恨缠绕的远行之客来说,春天的繁荣反而倍增心境的凄恻。他所触目的虽然不是万木萧瑟、落叶飘零的秋色,但心境的凄凉悲苦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秋者也相仿相近。“渐行渐远渐无书”,描画出了行程日以远,音书日以稀,离愁随着行旅的距离日益增长的心境变化的轨迹;而“水阔鱼沉何处问”则进一步写出音书断绝时的无奈何的心情:古人以鱼雁传书为沟通消息的象征。而今天长水阔,雁落鱼沉、词人该到何处询问故人的音信?
下阕以旅途的夜景,形象地呈现词人思人念远的悲凉心境:“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词人独宿于旅途的孤馆之中,他深宵不寐,听着窗外风吹竹叶的声响,仿佛一片萧瑟秋声,而这阵阵声响吹奏出来的都是词人心中的离愁别恨。词人把自己心中的情感对象化,春天的风竹敲出萧瑟的秋声,万叶千声奏响的都是离恨,这里的景物都染上了作者浓重的主观色彩,这也正是词人情感的外射和外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敲”字,确为掷地有金石声,它写出风竹之声在词人心头勾起的悲抑之情,有如敲击似的沉重,这是词人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一个闪光的词眼。“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攲”者,倚也;“烬”者,灭也。此二句把词人欲去梦中追寻故人,而梦又未成,且灯已熄灭的旅途苦况和惆怅的心境作了十分真切的描述,使我们也不禁为之深深叹息。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沈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标签: 闺怨 宋词精选 秋天 词 情感 其他 季节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译文分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满目凄凉心中有说不尽的苦闷。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鱼书不传我去哪里问讯?
深夜里风吹竹叶萧萧不停,千声万声都是别愁离恨。我斜倚单枕想到梦中见你,谁知道梦没有做成灯芯又燃尽。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注释⑴鱼沉:鱼不传书。古代有鱼雁传书的传说,这里指音讯全无。
⑵攲(yǐ):倾斜。单枕:孤枕。
⑶烬(jìn):灯芯烧尽成灰。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赏析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它受五代花间词的影响,以代言体(即女性第一人称方式)形式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渐”字,将思妇的想像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
词作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划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妇为了摆脱苦况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著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梦终未成,而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像灯花一样凄迷、黯淡。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染。
刘熙载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此语精辟地指出了欧词婉约深沉的特点。以此词而言,这种风格表现得极为明显。全词抒情与写景兼融,景中寓婉曲之情,情中带凄清之景,将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别恨表现得深曲婉丽,淋漓尽致。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作者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諡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以诗唱和。后入朝任馆阁校勘,欧阳修因事遭贬,他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转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降知滁州,又知扬州、颍州、开封府,后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归,赠太子太师。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与张秀才第二书》),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其散文《朋党论》、《与高司谏书》、《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政论、史论,或针砭时弊,或以古鉴今,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借景抒情,平易流畅、委婉曲折。(概述图片来源:)
欧阳修的其它作品○ 醉翁亭记
○ 生查子·元夕
○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 画眉鸟
○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 欧阳修更多作品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全诗赏析赏析: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以代言体(即女性第一人称方式)形式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该句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全词原文如下: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白话文释义:自从分别之后,不知你已经到了何方?眼里心中都是凄凉与愁闷,生出不尽的忧愁!你越走越远,最后竟断了音信;江水是何等的宽阔,鱼儿深深地游在水底,我又能向何处去打听你的消息? 昨夜里大风吹得竹林处处作响,传递着深秋的韵律,每一片叶子的声响都似乎在诉说着怨恼。我有心斜倚着单枕,希望梦中能与你相遇,可惜梦做不成,无奈灯芯,又在秋风中燃成烬。
扩展资料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
“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
词作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划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妇为了摆脱苦况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梦终未成,而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像灯花一样凄迷、黯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8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作诗当以意运法》诗词评论技巧
下一篇: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