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原文鉴赏(宋)辛弃疾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适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耒阳,县名,宋时属衡州,隶荆湖南路,即今湖南耒阳市。稼轩于淳熙六年三月领湖南转运副使,秋冬之季改知潭州(今长沙一带)兼湖南安抚使,这首小令当是视察州郡时忽逢故人张氏而作。推官是古代州、府官的僚属,主持军事,亦称军事推官。
本词上阕的意思是:山前灯火闪耀,天已黄昏了,山头上乌云奔腾。小小山村中鹧鸪鸟正在啼叫“行不得也”,在湖南遇到了家乡人。
下阕的意思是:想起青年时期,挥动羽扇,整戴纶巾(像诸葛亮似的指挥军事),跨上战马,奔赴战场。现在却一事无成,满面憔悴,只能写招魂曲呵,儒生的地位耽误了自己的大事。
这首小令大约作于淳熙七年湖南安抚使任上。
小令的上阕写景,描写他乡遇故人的具体环境:湖南的山村,黄昏,山雨到来之前鹧鸪鸟啼叫着“行不得也”。在这具体环境的描写中透露了作者的凄凉处境和忧愤心情。词的下阕写情,描写他在故人面前倾吐衷情。昔日雄姿勃发,“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在抗金战场上英勇战斗,何等威武,何等痛快。而今日只能在地方官任上调来迁去,抗战的壮志是“行不得也”。“如今憔悴赋《招魂》”一句概括地表达了作者的极大悲愤,使他喊出“儒冠多误身”的愤慨话来。
辛弃疾对于自己的这种“儒冠多误身”的处境是极为不满的,他忘不掉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想念“少年鞍马尘”的战斗经历,而今却“憔悴赋《招魂》”了。这使他痛苦,使他愤慨,也使他初步接触到自己的道路问题,反映了他对自己目前所走的道路的怀疑和否定。虽然这个怀疑和否定还是初步的,但却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乡遇故人,使他有了述说自己内心矛盾和痛苦的机会,使他一吐为快。
词短情长,感情真挚朴实。
辛弃疾《阮郎归》 赏析 辛弃疾是北宋大词人,一生写过很多重要的诗作,这首诗就是其中一首,以下是阮郎归 辛弃疾 赏析,大家可以通过赏析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下面是原文以及翻译和阅读答案,欢迎参考~!
原文: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作者: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阮郎归 辛弃疾拼音:
shān qián dēng huǒ yù huáng hūn ,shān tóu lái qù yún 。
zhè gū shēng lǐ shù jiā cūn ,xiāo xiāng féng gù rén 。
huī yǔ shàn ,zhěng lún jīn ,shǎo nián ān mǎ chén 。
rú jīn qiáo cuì fù zhāo hún ,rú guàn duō wù shēn 。
一: 阮郎归 辛弃疾阅读答案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析。
答案: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写出了意境凄冷,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
2.下阕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运用对比或用典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与郁愤。
二:问题及答案
【注】①张处父,词人好友。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作析。
上阕描绘了一幅昏暗凄清的画面,“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霎那之间的昏暗景象;“鹧鸪声里数家村”通过鹧鸪声声,营造凄凉之境。
2,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运用对比、用典手法,刻画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泊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
3,词作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
①漂泊不定的凄苦,②前途茫茫的忧虑,③遇见故人的欣喜,④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写到点即可)
三:问题
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2) 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3)词的上阕写了灯火、云、鹧鸪、村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
(4)词的下阕运用对比、用典,用昔日驰骋疆场和如今的憔悴疲惫对比;用诸葛亮挥羽扇整纶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表现了作者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失魂落魄、满腹哀怨、抚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
四:问题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王夫之《姜斋诗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情和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请结合上阙作简要析。
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
使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意对即可)
五:问题
【注】
①此词大约写于南宋淳熙六年(年)或七年,辛弃疾时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
②潇湘:潇水和湘水,在湖南零陵县汇合之后称潇湘,这里指耒阳地区。
1.诗词讲究通过“炼字”来传神,这首词前两句中哪个字有这种作用?请简要析。
2. 这首词的下阙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析。
参考答案
1、欲”。它巧妙的写出了黄昏时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
2、用典 下阙用了三个典故:第一,诸葛亮指挥战斗的形 象。借此暗示自己当年抗击金兵时潇洒风度,抚今追昔,感慨不已。第二,《楚辞》中的《招魂》篇。借此表达自己恢复中原的壮举难以实现的满腹哀怨与牢骚。第三,杜甫诗中“纨绔不锇死,儒冠多误身”(《奉曾韦丞相丈二十二韵》),表现对议和派的强烈控诉,以及自己一身落魄蹉跎的痛苦心境。
阮郎归 辛弃疾翻译 :
山前灯火闪烁,快到黄昏,山头上飘来飘去的是朵朵浮云。鹧鸪声响起的地方住着数户山村人家,我在冷清的潇湘道上喜逢故人。少年时也曾学诸葛亮手执羽扇,头戴纶巾,风度潇洒镇定自若地指挥千军万马与敌鏖战。如今虽然憔悴落魄,但我要像宋玉那样作《招魂》赋招回失去的灵魂,自古以来书生多是无用之辈,读书多反而误了自身。
阮郎归 辛弃疾字词解释 :
1、耒阳:县名,即今湖南耒阳。
2、推官:州郡所属的助理官员,常主军事。
3、数家村:几户人家的村落。
4、潇湘:湖南省的潇水和湘江,这里指湖南。
5、遭:路遇。
6、纶巾:有青丝带的帽子。羽扇纶巾是魏晋时代“儒将”的服饰。
7、鞍马尘:指驰骋战马。
8、憔悴:指衰老。
9、儒冠:读书人戴的帽子,指代书生。
10、身:自己
阮郎归 辛弃疾中心思想 :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描写他乡遇故人的具体环境,透露出作者的凄凉处境和忧愤心情。词的`下片写情,描写他在故人面前倾吐表情,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阮郎归 辛弃疾背景 :
淳熙六年至七年(1179~1180),辛弃疾正在湖南安抚使任上。一次,在湖南耒阳道上,遇到了故友张处父,倾盖相接,把襟话旧,写下了这首词。
阮郎归 辛弃疾赏析 :
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因此他在另一首词中写道:“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而此词的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下阕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阕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后来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一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的悲鸣。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诗人资料 :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阮郎归》诗词鉴赏《阮郎归》诗词鉴赏1 《阮郎归》原文
旧香残粉似当初,
人情恨不如。
一春犹有数行书,
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
愁肠待酒舒。
梦魂纵有也成虚,
寻堪和梦无。
作品赏析
【注释】:
此词抒写的是居者思行者的情怀,但它同其他同类主题的作品比较,在技巧上自有特色。作者在词中运用层层开剥的手法,把人物面对的情感矛盾逐步推上尖端,推向绝境,从而展示了人生当中不可解脱的一种深沉的痛苦。
上片起首两句将物与人比照起来写,意谓往昔所用香粉虽给人以残旧之感,但物仍故物,香犹故香,而离去之人的感情,却经不起空间与时间考验,逐渐淡薄,今不如昔了。上片歇拍两句,是上两句的补充和延伸,举出人不如物、今不如昔的事实,那就是行人春天初去时还有几行书信寄来,到了秋天,书信越来越稀少了。上片四句,即物思人,感昔伤今,抒写了女主人公对行者薄情的满腔怨恨。
词的下片转而叙述女主人公夜间的愁思,抒写其处境的凄凉、相思的痛苦。
过片两句,写词中人的情感体验,赋予客观的物象——衾与枕以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主观情感,将女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渲染得淋漓尽致。这里写衾与枕而着眼于凤与鸳,还有其象征意义,是词中人因见衾、枕上绣的凤凰、鸳鸯而想到情侣的分离,以凤凰失侣、鸳鸯成单,来暗示自己的处境已经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了。“愁肠”一句,是其人在愁肠百结之际希冀在酒醉中求得暂时的解脱,这是她可能找到的消愁的办法。但这里只说“待酒舒”,未必真入醉乡,而酒也未必真能舒愁。联系下两句看,其愁肠不仅未舒,更可能徒然加重相思之情和幽怨愁恨。
结拍两句,写一觉醒来时的空虚和惆怅。既然人已成各,今已非昨,而又往事难忘,后会难期,那就只有在入睡之际,寄希望于梦中与相思之人重温旧情了。尽管梦境幻而非真,虚而非实,梦回后反而会令人惘然若失。但梦里倘能相见,总也聊胜于无。可是,最可悲的是,夜来空有相思,竟难成梦,连这一点片刻的虚幻的慰藉也得不到,就更令人难以为怀了。
这结拍两句是层层逼进的写法。上句说已看穿了梦境的虚幻,似乎有梦无梦都无所谓,绝望之情已跃然纸上,而下句一转,把词意又推进一层。从下句再回过来看上句,才知上句是衬垫和加重下一句的,也可以说是未发先敛,欲擒故纵,从而形成跌宕,显示波澜。这种写法,有一波三折、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之妙,将女主人公的一腔怨情抒写得撼人心魄,读来使人为之销魂。
冯煦在《六十一家选例言》中说:“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此词即堪称用语浅淡,味致深浓。作者在词中采用层层深入、步步紧迫的手法,将思忆之情、怨恨之痛抒发到无可回旋的地步,使人产生异样的黯然情绪,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阮郎归》诗词鉴赏2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1) 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的上阕写了灯火、云、鹧鸪、村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分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
(2)词的下阕运用对比、用典,用昔日驰骋疆场和如今的憔悴疲惫对比;用诸葛亮挥羽扇整纶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表现了作者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失魂落魄、满腹哀怨、抚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
《阮郎归》诗词鉴赏3 阮郎归梅词
苏 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 ①儿家:我家。
1.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4分)
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4分。)
《阮郎归》诗词鉴赏4 阮郎归·有怀北游
张炎
钿车骄马锦相连,香尘逐管弦。
瞥然飞过水秋千。
清明寒食天。
花贴贴,柳悬悬。
莺房几醉眠。
醉中不信有啼鹃。
江南二十年。
鉴赏:
张炎经历国亡家破的惨变后,誓做大宋遗民,不为元朝作事。他一生都在追求那种隐居山中隐士生活。一生中为躲避元朝廷的征召到处流浪。仅有一次,约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九月,张炎为元朝廷逼召,与好友曾心传(遇)、沈尧道(钦)一起由杭州到大都,为元宫延缮写金字藏经,次年春天完成即返杭,此次入京约有半年的光景。这就是词题中所说的北游。此次北游,给词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致在他离开京都后很长时间,还是念念不忘。这首《阮郎归》就是他在离京二十年之后写的追怀他那次京都生活的小词。
《阮郎归》诗词鉴赏5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试题】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案】
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20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卷Ⅰ)
【鉴赏】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8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诗词研究·诗作名·赠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