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宋)聂胜琼《鹧鸪天·寄李之问》原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5 04:03:33

(宋)聂胜琼《鹧鸪天·寄李之问》原文赏析(宋)聂胜琼

鹧鸪天·寄李之问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这首送别词,是京城名倡聂胜琼送别恋人李之问后发自肺腑的抒情小词,缠绵悱恻,的是佳作。

词的开端直写送别情景,“玉惨花愁出凤城”,透露出送别人凄惨愁苦的心境。词人是女性,以“玉”、“花”等意象喻写自己,十分妥溜。凤城,传说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箫引来凤凰,降于秦京咸阳,后代因以“凤城”作为帝京的代称,事见《列仙传》。本词指宋代都城开封。词人送别李之问,眷恋不舍,内心极是痛苦,因而步出京城时,玉颜凄惨,花容憔悴,与送别地莲花楼下的青青柳色,形成强烈比照,主观情感与客观环境的逆差,更反衬出抒情主人公的满怀愁绪。“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离别宴会上唱着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曲词与眼前的莲花楼下清新柳色,此时此地的送别情绪完全吻合,这一切都撞击着离人和送别人的心灵,平添了无限的愁思。“人人”,即“人儿”,指李之问,他离开长安后,一程又一程,渐渐远去。上阕写别离情,词人采用连接联想的想象方式,进行艺术构思,园转流动,词意蝉连。

词的下阕述别后情思。“乡情自古伤别离”,然而更伤人心的还是别离后的相思之苦。“寻好梦”,极写词人思念恋人的急切心情,希望在梦中与恋人重逢,重温旧好。但是,欢会难再,好梦难求,“梦难成”,实在令人悲伤。词人再推进一层,说“况谁知我此时情”,表现出词人在“梦难成”以后,被相思的苦楚困忧着,辗转反侧,彻夜无寐,此时的心绪又有谁能知道呢?接着,词人又唱出“枕前泪共帘前雨,隔着窗儿滴到明。”枕前泪,是内心深处极度痛苦凄楚的外物化,而帘前雨和枕前泪这两种意象的叠合,自然带有“泪如雨下”的喻意,“滴到明”,又表达出流泪时间之久长。这儿的词意,似乎受到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启发,不过飞卿词还嫌露了一些,而胜琼词更见深蕴。歇拍二句,喻象鲜明,意蕴丰富,将词人真挚的情感,深长的情意,委婉曲折地抒写出来,富于情韵,极有艺术感染力。

宋人杨湜《古今词话》里记载着有关这首词的本事:“李公之问仪曹解长安幕,诣京师改秩。都下聂胜琼,名娼也,资性慧黠,公见而喜之。李将行,胜琼送之别,饮于莲花楼,唱一词,未句曰:‘无计留君住,奈何无计随君去。’李复留经月,为细君督归甚切,遂别。不旬日,聂作一词以寄之,名《鹧鸪天》。李在中路得之,藏于箧间。抵家为其妻所得,因问之,具以实告。妻喜语句清健,遂出妆奁资募,后往京师取归。琼至,即弃冠栉,损其妆饰,奉承李公之室以主母儿,大和悦焉。”这则记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本词,而“语句清健”的评论,也甚惬当,完全符合全词的实际情况。

【鹧鸪天·寄李之问】作者聂胜琼,原文赏析 《鹧鸪天·寄李之问》是宋代歌妓聂胜琼为寄赠李之问而作的一首词。上片词人以眼前之景,写主观感受,反映词人与心爱的人分别时的痛苦心情。下片既写临别之情,又写别后思念之情,实与虚写结合,现实与想像融合为一。全词语言新雅,真切自然,流连缱绻。

鹧鸪天1·寄李之问

玉惨花愁2出凤城3,莲花楼4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5后,别个人人6第五程7。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词语注释

鹧(zhè)鸪(gū)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等。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玉惨花愁:形容女子愁眉苦脸。

凤城:指北宋都城汴京。

莲花楼:饯饮之处。

阳关:即《阳关曲》,古人送别时唱此曲。

人人:那个人,指所爱的人。

程:里程,古人称一站为一程。

白话译文

你离开凤城的时候,玉楼是变得那样的惨白,花朵也开得如此悲愁。就连为你饯行的莲花楼下,那柳树也显得青青悠悠。我举起酒杯唱一首《阳关曲》为你送别,伴你过了一程又一程,却终需分离!

真希望能和你在梦中相会,但是好梦又难寻成。有谁知道我此时的情怀?我只有在枕上默默流泪,而天也在阶前暗暗飘雨,隔着窗儿,里外一起滴到天明!

文学赏析

词的上片,回忆送别情景。开篇两句“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写送别时的伤感。“玉”与“花”比喻词人的美貌,“惨”与“愁”是说送别的愁苦,由于难舍难分,使得词人花容憔悴,愁容满面。莲花楼下柳色青青,既点明送别是在春季,同时也与王维诗“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写景相合,申明送别之意。段末两句“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写最后的离别。在饯别的酒席上,词人满怀深情地唱起了《阳关曲》,然后,她依依不舍地为李之问送了一程又一程。上片叙事中兼有抒情,描写出女词人的一往情深。

词的下片,写别后相思的凄伤。首二句“寻好梦,梦难成”写痛苦相思,好梦难成。送别之后词人便处于深切的思念之中,但无由相见,便只好寄希望于梦中相会。然而“寻好梦,梦难成”,梦中相会竟然也成为奢望。一句“况谁知我此时情”道出了女词人内心强烈的孤独与苦闷。最后两句“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画面感人而意境凄静深沉,显示了词人独特的个性,也突现了词的独特的美。“帘前雨”与“枕前泪”相衬,以无情的雨声烘染相思的泪滴,窗内窗外,共同滴到天明。词人把人物的主体活动(枕前泪)与雨夜的客观环境(阶前雨)叠加在了一起,对夜雨中情景交融的描绘,更显得深刻细腻。而“隔个窗儿”使窗外之景与窗内之人融合在一起。“阶前雨”的每一声滴落,仿佛都敲打在词人的心头,令人心碎。词人以“枕前泪”与“帘前雨”这两幅画面相联相叠,而“隔个窗儿”更见新颖,突出了词人的独特之处,也更深化了离别之苦,因为这里所刻画的“滴到明”,不仅是“帘前雨”,而且也是“枕前泪”。这“滴到明”的不仅是“阶前雨”,更是词人的“枕前泪”。泪如雨,雨如泪,无限的相思令词人深陷于孤独、凄惶的痛苦之中。

《鹧鸪天·寄李之问》虽出自歌妓之手,但感情真挚,形象生动,语言通俗易懂,在宋代情词中,别具一格。

鹧鸪天.寄李之问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此词起句以送别入题,“玉惨花愁出凤城”,“玉”与“花”喻自己,“惨”与“愁”表现送别的愁苦,显示她凄凉的内心世界。凤城指京都,她送别李之问时,情意绵绵,愁思满怀,显示了她不忍分别的真挚情感。
莲花楼是送别的地方,楼下青青的柳色,正与离别宴会上回荡的《阳关》曲相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眼前的青青柳色与悲哀的离别之曲一起颤动着离人的心弦。何况“一唱《阳关》后”,心中的人儿马上就要起程了。“别个人人”意谓送别那个人,“人人”指李之问,“第五句”极言路程之远。在唱完一曲《阳关》之后,就一程又一程地远远离开了她。离别是痛苦的,但别后更苦;词的下阕,叙写别后思念的心情。
相见时难,别也难,但别后希望在梦里依稀可见自己的心上人,更令人悲哀的,是难以成梦。“寻好梦,梦难成”句,写相恋之深,思念之切。词人把客观环境和主观感情相结合,以大自然的夜雨寄托了离人凄苦,“况谁知我此时情”一句,道出了词人在雨夜之中那种强烈的孤独感与痛苦的相思之情。接下去,“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两句,画面感人而意境凄静深沉,显示了词人独特的个性,也突现了词的独特的美。“帘前雨”与“枕前泪”相衬,以无情的雨声烘染相思的泪滴,窗内窗外,共同滴到天明。
好像大自然也被她的感情所感动,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一词的下阕,曾这样描写过雨声:“梧桐树,三更下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而万俟咏的《长相思·雨》也写到:“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跟温庭筠词相类似,都写雨声对内心情感的触动。然相比之下,聂胜琼这首词对夜雨中情景交融的描绘,更显得深刻细腻。它把人的主体活动与雨夜的客体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枕前泪”与“帘前雨”这两幅画面相联相叠,而“隔个窗儿”更见新颖,突出了词人的独特之处,也更深化了离别之苦,因为这里所刻画的“滴到明”,不仅是“帘前雨”,而且也是“枕前泪”。难怪李之问的妻子读到这首词时,“喜其语句清健”。她欣赏作者的艺术才华,被作品中的真挚感情所感染,因而作了毅然的决定,“出妆奁资夫取归”,让聂胜琼能遂所愿
鹧鸪天(寄李之问)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7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