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骑术和骑射体育·骑术和骑射
古代军事活动中,在战车较为普及使用后,开始出现了骑术和骑射,时间约在商代后期。西周初年,有关于用骑兵作战的记载。《周易·卷二·晋卦》:“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锡马”即“狄马”,为少数民族的坐骑;“蕃庶”是周人调动的异族军队,晋康侯用少数民族的骑兵打仗,一天三捷(同接)。可见当时骑兵相当具有威力。“骑射”是古代重要的武艺之一。最早的骑射起于何时,骑与射二者是如何结合的?是许多学者为之探讨的问题。据史料考证,早在殷周时代即有骑射的开端,战国时开始广泛普及。战国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使习练骑射蔚然成风,同时随着战车在战争中地位衰落,骑射的重要性更加显著了。汉代骑射随着骑兵的发展而更加兴盛起来。汉武帝讲武练兵,反击匈奴侵略时,非常重视骑射。当时精于骑射的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飞将军”李广。他不但射箭准确,能在飞驰中射杀敌人,而且射箭有力,一次“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矢”(《汉书·李广传》)。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的主要形式是骑战和步战,因此骑射颇受重视。居住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原先都是游牧民族,善骑射,好武勇。如建立北魏政权、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北方的鲜卑族的拓跋氏,原住在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十六国和北朝的骑射特别引人注目,是一项为战争服务,与健身结合的军事体育。北朝从皇帝到平民妇女,都有善射之人。在南朝,用于军事的骑射称之为兵射,以娱乐为目的的称之为博射。魏晋以后,以娱乐为目的的田猎活动十分时兴,这也是寓骑射于娱乐之中的一项活动。
在辽、金、元时期,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都是以畜牧狩猎为主的民族,也是全民皆兵。牧放、狩猎,离不开骑射;交通、作战也必须有弓马。所以骑马、射箭是这三个民族的生活基本技能,而统治者便“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元史·兵志》,中华书局,1976年校点本),促使了骑术和弓箭术极大的发展和提高。为了提倡和推动骑射技术的开展,辽、金、元朝都规定了骑射节日。辽国三月三日为射兔节;辽国和金国都定五月五日为射柳节;元朝的“那达慕大会”,每年于秋高畜肥时举行,有“男子三项竞技”,即射箭、骑马、摔跤的比赛,获胜的选手被称为勇士。辽、金、元三朝都重视狩猎活动,狩猎是提高勇力和骑射技术的最好活动。辽道宗的儿子耶律濬在一次射猎中,射中了十只鹿中的九只。元代的一次大狩猎活动参加的人有两万多。辽、金、元朝都是以骑射考选人才的。在武举考选中对射箭和骑马要求特别严格。金朝时对本族人试文进士也要考弓箭,元朝初年在定立太子时,射箭技术的高低是确定的条件之一。明清时的武科举考选都把骑射列为重要的考试项目。“初场试马上箭,以三十五步为则。”(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明太祖恢复古制,在朝廷中行“大射礼”。明成祖迁都北京,沿辽、金旧俗,于端午节祭天之后有“击球、射柳之制”。(《明史·礼志十一》)清代则有“校射”,“每夏日引见武官毕,即在宫门外校射,秋出塞亦如之。射以三番为率,番必三矢。”(清·赵翼《檐曝杂记》)这就推动了更多的人参加射箭活动,并以赌射为乐。清朝经常进行围猎,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和爱新觉罗·弘历(乾隆)都练就了较高的骑射本领。乾隆皇帝还经常举行专门的骑射检阅。现存故宫博物院有乾隆时外籍画师郎士宁所绘的《马术图》。其中有各种骑术和骑射表演,反映了当时骑射技术发展的面貌。
狩猎图(战国铜壶纹饰)
猎牛与弋射(战国铜壶纹饰)
骑射(汉空心砖)
燕乐习射(战国铜器纹饰)
骑射画像砖(魏晋)
战国 弩臂(复原模型)
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长期的游牧生活和草原环境,形成了蒙古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尤其是在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更成为许多传统体育活动的大展示。在蒙古族的体育活动中,代表性的传统项目主要有射箭、摔跤、布木格、赛马、马术、套马、赛骆驼、打布鲁、沙塔拉(蒙古象棋)棋等。
赛马:是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传统的赛马比赛人数多少不限,少则二、三十,多则上百人;赛马人的年龄,有五、六岁的男、女儿童,有青壮年,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赛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华里。赛手不穿靴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束着红、绿、黄绸飘带,显得既轻便又英武。比赛开始,赛马人跃马竞驰,争先恐后,扬鞭飞奔,观众欢呼声震撼大草原。当骏马疾驰的时侯,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空一般,表现出娴熟的骑艺。此赛结束时,取上名次的马匹排列在主席台前,由一位口才超众的民间老艺人端着马奶子,捧着哈达,对着跑了第一名的骏马,即兴吟诵。对马的身姿,甚至马的每一个部位备加赞扬,并表示美好的祝愿。最后将一些奶子抹在骏马的脑门上,剩余的敬给赛马的骑手,并将哈达系在骏马的脖子或缰绳上,随后依次授奖。
摔跤:蒙古语称“博克”,一般通称“蒙古式摔跤”。是蒙古民族最喜爱的体育活动。蒙古族的摔跤,即不同于中国式摔跤,又不同于日本的相扑,它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后改为娱乐的活动。射箭分静射和骑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一般规定每人射九箭,分三轮射完,以中靶的箭数多少评定名次,对优胜者给予奖励。比赛的路道常为四米宽,半米多深,八十五米长的一条沟。靶位设三个,第一靶是在二米高的木架上挂一个一立方尺的彩色布袋;第二靶是个约一立方尺的白布袋;第三靶是等边三色形的白布袋,三个布袋里装的都是棉花。第一、二靶位在射手的左侧,第三靶应在射手的右侧,靶位之间相距约二十五米,跑道中心线与靶位之间相距二米。比赛开始前,射手身穿紧身彩袍,背上弓箭,乘马到起跑线。当裁判员发令后,便开始起跑,同时抽弓搭箭,瞄准箭靶,当射中靶上的某一环时,靶环便自动脱落,观众不断给优胜者喝彩助威。这种比赛活动,直到今天仍然是广大牧民所喜爱的一顶娱乐活动。过去,鄂尔多斯地区的射箭比赛只有骑射一种。箭靶是内装灰土的三个糟羊皮口袋。射程一般为三、四十步。以箭靶流灰为中,比赛者每人射三次,以中靶多寡分出名次。在阿拉善和其它草原地区,静射和骑射同时并举。
绳索套马:原是蒙古牧民的生产方式,近些年来逐渐演化为体育活动。在进行这项活动前,先选一匹难驯的烈马,并使其疾驰。参加这项活动的选手,每人手持打着活结的绳索,跃马紧追,追到一定距离后使向烈马抛出绳索,以先套隹并制服烈马的选手为胜。在节日中,蒙古还有举行挥杆套马的习惯,挥杆套马和绳索套马方式大致相同。只是参加套马的选手手中各持一根长约3米的杆子,在杆顶上扎一根绳环,套马手在追赶急驰的烈马到一定距离时迅速出杆,将绳套套住奔马的脖子,然后勒紧绳索,直到烈马体力不支,驯服为止,最先驯服烈马者为胜。无论是绳索套马,还是挥矸套马,场面激烈、气势壮观,成为一种赛胆量、赛体力、赛技巧的竞技项目。
马术:是一种表演性体育项目,具体项目很多。如:其中跨越障碍一项,就是要比赛的选手在跑道上疾弛如飞的连续跨越几个高一米的跨栏,并且还要在跑到终点之前,穿过一个直径约两米的火圈等,最先到达终点者才算获胜;再比如:在跑道一侧长度200米——250的地方米树立起几十个目标,由乘马选手边挥舞手中的马刀沿途进行劈斩,所有的目标均在骑手的手起刀落中命中所有目标后,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马球比赛:是流行城市附近牧民喜爱的运动,参加比赛的双方队员相等,拇队员都手持一根“T”形拐棒,骑在马上争球,并寻找机会射门。其比赛方法和规则类似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波依阔”;但场面激烈、惊险,极富观赏性。
另一种骑术是技巧性很高的“轻乘”。所谓“轻乘”是泛指选手在马背上各种技巧。如:平衡、支撑、倒立、空翻、转体、飞身上马和侧身隐蔽等技巧高超的动作。其中又分别包括单人双马,双人双马和多人多马。参赛的选手多是从八、九岁开始接受专门训练。近些年,很多女孩也纷纷加入了马术表演的行列。
马术一般多在节日喜庆,或各种重大社会活动中进行表演。参加那达慕比赛时,主要是比技巧难度和选手的体态、姿态优美,由评委打分,以分数高为胜。
赛骆驼:主要流传于被称为“骆驼之乡”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日期不定。其比赛内容是以赛速度为主,在一定的距离中(一般五公里)以最先到达终点为胜。
赛骆驼与赛马的跑法不同,跑马都是前双脚和后双脚分别同时落地,观感中呈前后波浪状;而跑骆驼是左双脚与右双脚分别同时落地,所以在观感上此起彼落,给人一种左右摇摆的感觉。虽然骆驼体态庞大,看似笨重;但在跑起来的时候最快可达六十公里,并且比马还有耐力。所以,牧民在追寻那些桀鸷难驯的跑马时,总是骑骆驼去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肯胡都格镇,曾举办过一次一百峰骆驼的赛骆驼活动,当时努尔盖乡的参赛骆驼,十五公里的比赛最高成绩为四十分零四秒。当时激动的牧民展开哈达,捧着斟满奶酒的银碗向获胜的选手和骆驼祝福。
因此,在1982 年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赛骆驼还被邀为运动会的表演项目。
投掷:蒙古语“布鲁”。广泛流传于各地蒙古族牧民中间。布鲁原是一种打猎的工具,是一种状似镰刀自然弯曲的小木棒,用铜、铁、铅等金属装饰和浇注于木棒中,以增加其重量和美观,总重量在150克至400克之间。
投布鲁作为生产工具,平时随身携带,并且随时可以进行彼此之间的比赛。正式比赛一般多在节日期间进行,有的那达慕盛会也设有这个比赛项目。作为正式比赛,有投远和投准两种形式。
投远是比距离,投掷法与掷手榴弹的方法相似,以投掷的远近为胜负;投准比赛类公其他民族的击木活动相同,即在30米外竖立三个高约五十厘米,上径约4厘米,下径约6厘米的木立柱,立柱之间相间约10厘米。比赛时选手直接将布鲁向圆柱抛去,每人限投掷三次,其投掷姿势不限,以击中木柱多少计分。其计分方法是凡一次击倒三个木柱为10分,击倒两个为6分,击倒一个为2 分。由于各地不同,比赛的方法也不一致,有的地方规定间接击中的计分与直接击中的计分要低。
蒙古族象棋:蒙古语称““沙特拉”,约在公元13世纪由欧洲而传到草原。它的棋盘是由颜色深浅交替排列的六十四个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与国际象棋的的棋盘一模一样。棋子也分白黑两种,共三十二个,双方各有一王、一帅、双车、双象、双马和八个小兵。不同的是,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刻成猎狗的形象,增添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据《绥远通志稿》记载,蒙古象棋“以小木雕成各种模型。计诺彦旅二,狮虎各一,驼、马各四。车轮二。宝盆二。小狮八。小虎八。共计三十二枚。弈时,双方各持十六枚。一方为诺彦、狮、驼、马、车轮、小狮。一方为诺彦、虎、驼、马、宝盆、小虎。两方公涂红黄二色。用方纸画为六十四格。各占三十二格。弈法;置棋子于方格中间,后行八格中,二格置诺彦与狮子。左右置驼、马、车轮。前八格各置小狮。对方布置亦如之。对弈时谁先走谁后走,没有一定规矩。官长或右、或左、或前,只走一步。狮与虎左右前后斜可走八面。驼向前斜面。马走拐格。车轮、宝盆如象棋之车,可走前后左右。小狮、虎向前走一步,若走至对方底格,即可当虎狮之用矣。以困死一方诺彦为终局,其中运用无穷。”
什么是“骑射”?骑在马上射箭吗?你说的基本是对的。骑射就是“骑马射箭”。
不过一般不是指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军事战术。
这是游牧民族所发明的一种作战方式,改变了以往骑兵靠弯刀等近距离格斗兵器战斗的做法。更好的发挥了骑兵的机动性,有利于在减小自身伤亡,扩大杀敌距离的同时,给敌人的心理上以极大地冲击和震慑。而且,在敌人组织阵型防御的时候甚至是在败退的时候,骑射也能保障自身的安全,真正的做到来去如风。
在同游牧民族长期作战之后,赵武灵王等人也认识到了这种战法的威力,从而有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的改革,大大提高了赵军的作战能力。
真正将这一战术发挥到极致的是蒙古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横扫欧亚大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骑射战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7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岑参《优钵罗花歌》与天山雪莲
下一篇: 苏东坡如何给儿子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