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周邦彦《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原文赏析(宋)周邦彦
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周邦彦是个“集大成”的词家。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说:“清真,集大成者也。”这首《浣溪沙》感慨羁旅行役、时光流逝而无所成就,词中运用了诸多意象,通过这些含有特殊内涵的景物,淡淡地流露出词人的感伤。
词的上片“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深远的背景,万里晴空碧蓝,词人看来只觉一片“伤心碧”,遮盖着客里高楼,接天的芳草更使词人的思绪缥缈迷茫,“莫上”高楼,是一种“欲说还休”的凄凉,透露出词人深沉的哀伤,词人的失意落魄也在不言中表现出来。下片“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可说是细节描写。屋前的竹笋生长成竹,飘落的鲜花成为燕子筑巢的泥巴,流光飞逝,不可挽住,徒看着花开花落,新笋成竹,自己却一无所成,心似浮云,怎么能忍心听那林中传来的杜鹃啼叫声!于此,词人含蓄委婉地表现了心的苍老及情的凄凉,言尽而味永。
这首小令选取登楼、芳草、天涯、翠竹、落花、燕泥、杜鹃,以及冷色调的碧色,呈现出一种清丽的美,一种冷艳。这些意象在前人的诗文中常用而积淀出某些特点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登高望远”常是才士心有郁结、乡愁难消而试图排遣的行为,惟不能归,所以望远;“芳草”与“天涯”常象征着愁的漫远边际,而“落花”、“燕泥”,常透出时光的流逝。“杜鹃”则是思乡念旧的代称,它那凄楚的“不如归去”的叫声,牵动多少人的乡思旧愁,翠竹和碧色,冷色调给人的感觉能不凄然!周邦彦沿袭这些意象,使他的词“缜密典丽”,富有书卷气;同时也因为多用前人语,甚至“借字用意,言言皆有来历”(刘肃《片玉集序》),使他的词难脱窠臼,缺乏了独创性,个性不明显,象登高望远,是文人雅士共有的动作语言。大凡登高,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浣溪沙》中词人客里思归之情虽隐隐而见,却难见周邦彦带有个性的感情,难免有故作呻吟之嫌。这是因为在内容上少了创造性。
王国维说得好:“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物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人间词话》)这是很中肯的。《浣溪沙》一词也可谓深远,“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描摹物态也确实“富艳精工”,惜自出心裁之处少焉。
浣溪纱 周邦彦 赏析浣溪沙 周邦彦【赏析】 浣溪沙 周邦彦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注释】1. 碧:指碧空,蔚蓝的天空。
2. 天涯:很远的地方。
3. 堂下:屋前。
4. 林表:林梢,也就是树的末端。*【翻译】我登上楼来,只见清朗的蓝空,像天幕一样,高高的垂挂在四周。楼的前方,一片碧绿草原,绵绵无尽,仿佛要蔓延到天边。离乡的人啊,劝你别登上楼的最高层;美丽的风光最容易叫人触景生情呵!瞧,新春时候才发出的嫩笋,几时都长成了屋前浓密高大的竹?而昨儿盛放的花儿,几时又已凋落满地?那片片的花瓣都叫燕儿和着泥土衔上屋梁,搭筑他们的窝巢了。唉!时光飞逝,我却仍作客异乡,教我如何再忍心去听那林梢杜鹃“不如归去”的哀啼?
*【词的故事】虽说有国色天香的美人李师师长伴左右,周邦彦想家仍是想得厉害啊!—亲情原来就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一种感情。你看他,“苏幕遮”的荷塘景色,让他心疼:“浣溪沙”的晴天碧草,更叫他心泣。再吟唱一回“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一字一句都要人落泪呢!杜鹃的故事,被人说了千百遍。据说是古时候蜀国的一个好国王死了,魂儿化成了一只杜鹃鸟。他想念他的百姓,日夜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最后竟然啼出了血,洒满大地,化作一朵一朵斑斑斓斓的杜鹃花。燕子也有它动人的故事。有一种燕,叫做金丝雀,它呕心沥血的吐进口中的唾液,为小燕儿筑起一个温暖、牢固的家,叫做“燕窝”。笋已成竹,花已成巢,燕儿忙造窝,杜鹃催人归;周邦彦,何时才能回家乡?
浣花溪 周邦彦的古诗鉴赏《浣溪沙》周邦彦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这首小令是即景抒怀之作,从结句看,所抒写的当是乡情。
【原文】
浣溪沙⑴
楼上晴天碧四垂⑵,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⑶。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⑷。忍听林表杜鹃啼⑸。
【注释】
⑴本篇与《花间集》卷七载孙光宪《浣溪沙》一词用语颇相似,而意境各别,可参看。本篇又见李清照《漱玉词》。
⑵韩偓《有忆》:“泪眼倚楼天四垂。”
⑶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这里“芳草接天涯”句是正用。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莫上最高梯”句是反用。都挺秀明洁,不觉其有辞藻典故。
⑷这一联新生与迟暮互见。六朝人诗如《春庭晚望》、王僧孺《春怨》都有类似的句子。注⑴所云孙光宪词亦有“粉箍半开新竹径,红苞尽落旧桃蹊”等句。
⑸陈元龙注引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又说:“其声哀怨,不忍听之耳。”读“忍”为“不忍”,是“不忍”即“忍”,以语促而省字。李中《钟陵禁烟寄从弟》“忍听黄昏杜宇啼”,似较上引义山句更为相近。
【赏析】
这首小令是即景抒怀之作,从结句看,所抒写的当是乡情。
小令不比慢词,没有铺叙,作者复杂的感情,起伏变化的心态,都必须压缩在不长的篇幅里。因此,语言必须凝炼集中而又深沉蕴藉,才具有感人的力量,这首小令就有这个特点。
作者的立足点是楼上,从楼上看四周,一个广阔的立体空间尽收眼底。因为是晴天,没有浮云障目,极目远眺,晴朗高旷的碧天,与四周的旷野一同延伸到遥远的地方,无边无际,分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浑然一碧,似乎融进了无限浩渺的碧色海洋里,境界开阔。“垂”,能构成人们自上而下的立体空间感,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旅夜书怀》)就是如此。
“楼前芳草接天涯。”楼前碧色的芳草随着旷野伸向遥远的地方,伸向天涯。“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在古典诗词中,芳草、春草似乎也和杨柳一样与离别有密切的关系,最早来自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白居易诗:“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李后主更进一步把离恨比喻为春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范仲淹词:“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芳草远在斜阳外,其实都与“芳草接天涯”意思相近。周邦彦将前人诗句灵活化用,便成新词。读着“楼前芳草接天涯”就可以想象他的乡情旅思也随着接天的芳草心驰神往,飞向远在天涯的故乡了。情思绵邈,无限低回。在这种心情支配下,作者自己告诫自己:“劝君莫上最高梯。”古人的思乡离恨旅愁多因登高、登楼而愈趋强烈,王粲登楼而思故土,杜甫有“花近高楼伤客心”(《登楼》)之叹,范仲淹也告诫自己:“明月楼高休独倚。”(《渔家傲》)欧阳修也体贴对方的心情。劝慰说:“楼高莫近危栏倚。”上述诸人的诗句、词句都紧接着在下文作了或明或暗的说明。而此词写到“劝君莫上最高梯”,即作为上片歇拍,不多作说明,点到即止,“欲说还休”,含而不露,有委婉蕴藉之妙。
下片写因暮春景色而引起乡愁客思。“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这两句都点明时间特点,说明春天已近迟暮,春天的大好时光已消磨殆尽。春光已逝,客尚淹留,本已不胜惆怅,更何况林外子规还在声声唤“不如归去!”其声凄苦,羁旅之人听了更加引起无限乡思。“忍听林表杜鹃啼”,“忍听”,实际是“岂忍听”之意。全篇主旨于结穴处点明。回头再思索“劝君莫上最高梯”的原因,恍然大悟,原来也如柳永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上文的碧天、芳草、绿竹、落花等物象对词中主人公情绪上的触媒作用也不言自明了。
这首的主题很普通,无什么特殊处,而作者写来有景有情,景中含情,将广阔的空间与推移的时间交相为用,抒写曲折有致,含蓄委婉。强焕云:“美成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用来评价这首词也颇恰当。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7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词研究·诗风流派·三祖
下一篇: 唐寅的诗情与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