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 苏舜钦》在欧阳修以前,北宋名臣中为士流所崇仰的,有范仲淹。他虽不是文学专门名家,但他的散文和词也是为人所传诵的。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他生二岁而丧父,母改嫁朱氏,因从朱姓。幼年贫苦,遭受虐待,曾断齑画粥而食。虽贫苦而好学,常到寺院里读书(山东长白山醴泉寺),约在1010年左右中进士(大中祥符年间),于是始复姓范。
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1031年,上疏反对天子率百官同朝太后(太后即刘后,非帝之生母)之礼,又疏使太后还政,忤上,出判河中。1037年,时知开封府,又以反对宰相吕夷简的专政而贬官知饶州。此次有集贤校理余靖、馆阁校勘尹洙皆上疏争之,皆坐贬。而馆阁校勘欧阳修书责司谏高若讷,亦坐贬夷陵令。吕夷简目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为范仲淹之朋党,以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之罪加之。这是一场激烈的朝臣斗争。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誉仲淹、靖、洙、修而议若讷,都人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可见当时自有清论。
及赵元昊反,西夏侵边。朝廷始以范仲淹与韩琦等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用之使守边境。韩范号令严明,爱抚士卒,西夏不敢辄犯边境。边人为之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约有三年(1040—1042)先后在陕西延州一带。
1043年,入为枢密副使,又参知政事,答仁宗问陈十事(帝开天章阁,使辅臣条对)。其所陈十事,主要在澄清吏治(整顿官吏,改良磨勘法,即但按年资升擢之办法,主张升擢贤能,淘汰腐朽)(原定办法是文官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好事者遭排挤,庸碌者得上升),改良贡举法(不用糊名考试,参考履行。考进士先策论,后诗赋)。此外为“厚农桑”、“修戎备”、“减徭役”等。此十事皆切中时弊。仁宗有意一一试行,先后遭大批官僚反对而止。此为庆历年间改革政治之新法,不能实行。范仲淹终于又罢职而去,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徙青州,请颍州,未至病卒。有《丹阳集》。
范仲淹的文章,流诵人口者,有《岳阳楼记》。为滕宗谅谪守岳州,重修岳阳楼而作。这是一篇绝好的抒情文章,亦骈亦散,调融流畅。主题说古仁人之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范仲淹在早年即有“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论,于此记内发之。其一生抱负如此。此为士人(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另外一篇古文为《严先生祠堂记》,歌颂东汉初年严子陵之高风,赞叹刘秀与严子陵能始终保持平等之友谊,不以刘秀做了皇帝而变为君臣。
范仲淹作小词极工。《渔家傲》(原调当是渔翁的歌曲,宋人通常亦用以咏月令风俗者)的题材是边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边塞如画。“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有大将风度。这词可以比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诗。
《苏幕遮》是胡曲。“碧云天,黄叶地”,为王实甫《西厢记》所采用,“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情致悠远。《御街行》是月夜伤离别之作,也有丰富的感情。
此三词气格均高绝。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累举进士不第,以荫补为吏,常作州县佐官,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因而有梅都官之称。有《宛陵先生集》六十卷。
梅尧臣诗名甚高,而一生不得志。欧阳修中进士后,曾为西京推官,在钱惟演幕下,而梅圣俞为河南府主簿,二人同僚。其时,古文作家谢绛、尹洙同在洛阳。诸人互受影响。圣俞作诗比欧阳修早,欧阳修受其影响,对其极为佩服。《梅圣俞诗集》先有谢景初所集十卷本,“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欧阳修“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认为梅尧臣诗歌成就高和他穷困一生不无关系,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观点: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这话是有道理的,诗人“穷”,才能接近人民,关心人民疾苦。唯其如此,才能写出好诗,写出有意义的、能够感动人心的诗。所谓“工”,决不单是文词技巧的“工”,应该包含思想内容在内。梅尧臣是建立宋诗风格最早的一人。于写诗,他有自己独特见解,其诗曰:“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依韵和晏相公》)“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平淡”是其极力追求的艺术境界。欧阳修《六一诗话》也说:“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深远为浅近的反面,闲淡是不秾丽。不秾丽,不浅近,于李杜元白之外,别具一格。梅诗语言平淡朴素,意旨含蓄,同时思想深刻,表达有力。如《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寥寥二十字,极简括地诉说了社会的不公平。圣俞写极平常之景物而含有深意,如《小村》:“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景象如画。末云“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岸贫》写渔民贫穷的生活:“稚子捋荷叶,还充犊鼻裈。”形象鲜明,深沉有力,对统治者加以鞭挞。《村豪》刺乡镇间的大地主。贫富悬殊成鲜明对比。《汝坟贫女》写贫女的老父被征,横尸河上,无以为葬。贫女呼天抢地,惨不忍闻!其《田家语》为诏书要求百姓三军丁籍一,征为弓箭手而作: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盛夏流潦多,白水高于屋。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前月诏书来,生齿复板录;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陈健原创。州符今又严,老吏持鞭朴;搜索稚与艾,唯存跛无目。田闾敢怨嗟,父子各悲哭。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愁气变久雨,铛缶空无粥。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梅尧臣接触社会现实,才能写出这样的好诗。诗宣泄了人民的感情,因为他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一位诗人。他同时是一位有良心的好官,低抑下僚,空怀抱负,希望借诗来传达下情。
从这些诗里不难看出,他所谓平淡,乃是寄兴深微,而语言朴素平淡,不刻意雕琢,好像不大用力,其实是用力很深的。他做诗用心,虽诗境平淡,实苦心洗炼所成,有创造性。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里曾引用梅尧臣论诗的话:
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读梅诗《小村》、《岸贫》、《汝坟贫女》、《田家语》等等,我们看到圣俞以朴素平淡的语言状景如在眼前,抒情意在言外。再读读他的《书哀》:“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沉痛之至。其《悼亡》三首,极为洗炼,比元微之诗更为洗尽风华,感情真挚,“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真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矣。
纵观梅诗,古淡朴茂,似融合东野与香山者,有东野之深刻而无其枯寒,有香山之悯世而无其轻俗。
大概诗的传统是接近于民间的,所以虽在高官而作诗常有山水之美与民生疾苦之言。此为诗教,不可不知。不知,诗即俗。何为俗?看黄山谷语。此与梅无关,偶发于此。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亦进士出身。有《学士集》十六卷。
苏舜钦以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亦因坐范仲淹朋党为人所中伤而罢职,居苏州沧浪亭作诗以终。
苏舜钦以诗和梅尧臣齐名,时称梅苏。但二人诗风不同。欧阳修说:“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六一诗话》)在《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诗里,欧阳修说“子美气尤雄,万窍号一噫。有时肆颠狂,醉墨洒滂霈。譬如千里马,已发不可杀。”盛赞苏诗风格豪放。子美的《庆州败》,讥讽西夏入侵,宋之主将,不知作战,纷纷投降,末云:“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地机不见欲倖胜,羞辱中国堪伤悲!”除古诗外,亦工绝律。《晚泊龟山》有云:“石势向人森剑戟,滩光和月泻琼瑰。每伤道路销时序,但屈心情入酒杯。”融李杜风格入诗中,豪迈之势横溢。另一名篇《淮中晚泊犊头》云:“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笔力豪隽可见一斑。
苏舜钦原文_翻译及赏析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苏舜钦轶事典故“读书佐酒”:苏舜钦为人豪放不受约束,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黄昏的时候读书,并边读边饮酒,动辄一斗。岳父对此深感疑惑,就派人去偷偷观察他。当时他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行刺秦始皇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随从车上时,他拍案叹息道:“真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意让我遇见陛下呀。”他又拍案叹道:“君臣相遇,如此艰难!”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原文出自元·陆友仁《研北杂志》)
修沧浪亭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作品特色苏舜钦早期诗作,充满 *** ,感激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形成他豪犷雄放而超迈横绝的主导艺术风格。后期寄情山水自然景物的诗作,风格幽独闲放,与前期诗作大相迳庭。
在诗歌的语言艺术方面,苏舜钦也同梅尧臣一样,力图用新意象、新句法来打破圆熟陈旧的诗歌格局。他的诗中常可以看到散文化的句子,生僻艰涩的语汇,怪异奇丽的意象。
不过,由于两人的所长不同,诗风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这正如欧阳修《六一诗话》所评:“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前面的《对酒》就是一个例子,下面再以《松江长桥未明观渔》为例:
曙光东向欲胧明,渔艇纵横映远汀。涛面白烟昏落月,岭头残烧混疏星。鸣根莫触蛟龙睡,举网时闻鱼鳖腥。我实宦游无况者,拟来随尔带笭箵。
这诗中某些特异的语汇、意象,在梅尧臣诗中也可找到类似的用法,全篇的奔放豪健,气象开阔,则是梅诗中难以找见的;反过来说,梅尧臣诗的精微、深沉、含蓄、细腻等特点,苏舜钦也比较缺乏。他的诗最明显的弱点,就在于有时只顾感情的宣泄,而忽略了感情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在张力的推敲,以致显得粗糙乃至气格不完。
但也有些小诗,苏舜钦写得相当精致,如《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第二句有些散文化,但用了一个“时”字,使视境动了起来,仿佛花树在一片青青草地中不时跳入眼帘。“幽”和“明”都是形容花,一重心理感受,一重视觉,配合得很别致。全诗的情韵近于唐诗,但更显得清幽细巧些,意脉也较为流动曲折。又如《夏意》: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文学风格 诗歌理论
在对诗歌的政治作用的认识上,苏舜钦与梅尧臣是一致的。他在《石曼卿诗集序》中说:“诗之于时,盖亦大物。”所谓“大物”,即是指诗可以反映“风教之感,气俗之变”,若统治者有“采诗”制度,就可以据以“弛张其务”,达到“长治久安”。因此,他批评“以藻丽为胜”的文学风气,而大力赞扬穆修等人“任以古道”,石曼卿的诗能“警时鼓众”。而且如前所言,他还提出过“文之生也害道德”的颇为极端的意见。其实苏氏为人性格偏于豪放开张,并无道学家的气息,他的这些主张与他在仕途上积极进取的欲望有重要的关系。
触及现实
作为一个关切时政、渴望有所作为的诗人,苏舜钦的诗常常触及一些严峻的现实问题。他的《庆州败》记叙了宋王朝与西夏战争的失败,痛心疾首地批评了朝廷在边防措施上的松懈和将领的无能;《吴越大旱》写到一方面饥荒病疠使“死者道路积”,另一方面官府为了应付与西夏的战争,仍无情搜括粮食,驱使丁壮劳力上战场,致使“三丁二丁死,存者亦乏食”,最后并以“胡为泥滓中,视此久戚戚。长风卷云阴,倚柂泪横臆”之句,表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城南感怀呈永叔》同样写出民间由于饥荒而出现的惨状:“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并以“高位厌粱肉,坐论搀云霓”与之相对照,直斥权势者的无能与 *** 。
尖锐直截
在反映时弊、揭露社会矛盾方面,苏舜钦往往比梅尧臣来得尖锐直截。这一方面是由于个性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同苏舜钦郁郁不得志的遭遇有关。他本是自视很高的人,却总是受排挤乃至遭诬陷,所以既感到自己无法为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又感到个人失意的苦闷。这两种情绪纠合在一起,使彼此都强化了。《城南感怀呈永叔》的末一节说:“我今饥伶俜,悯此复自思:自济既不暇,将复奈尔为?愁愤徒满胸,嵘峵不能齐。”言外之意是:倘若自己能掌握权位,便能够拯救百姓;无奈自顾不暇,所以格外愤懑。而在有些诗中,他更把个人的不满直接宣泄出来,如《对酒》:
丈夫少也不富贵,胡颜奔走乎尘世!予年已壮志未行,案上敦敦考文字。有时愁思不可掇,峥嵘腹中失和气。侍官得来太行颠,太行美酒清如天,长歌忽发泪迸落,一饮一斗心浩然。嗟乎吾道不如酒,平褫哀乐如摧朽。读书百车人不知,地下刘伶吾与归!
苏舜钦的诗文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夏席清 一作:夏簟清)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宋代·苏舜钦《夏意》夏意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夏席清 一作:夏簟清)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古诗三百首夏天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宋代·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春天, 写景闲适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埼,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乾,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宋代·苏舜钦《沧浪亭记》沧浪亭记
宋代 :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埼,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乾,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辞赋精选, 生活抒情查看更多苏舜钦的诗文>>
梅尧臣,苏舜钦是宋诗哪一发展时期的诗人梅尧臣,苏舜钦是宋诗(诗文革新运动)时期的诗人
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一方面纠正了西昆体的浮华诗风,另一方面确立了宋代诗歌的发展道路。这一转变首先要归功于梅尧臣。
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当推欧阳修。诗歌创作方面首开宋诗风气离不开梅尧臣、苏舜钦两位诗人的参与。 梅尧臣“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后村诗话》)
梅诗的题材取向、风格倾向、艺术追求都具有得宋诗之先的意义。
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苏豪梅穷”。梅以古淡著称,苏以豪放著称。
梅、苏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然而他们为革新宋初诗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宋诗的发展确立了方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7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