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彭孙遹《生查子·旅夜》原文赏析(清)彭孙遹
生查子·旅夜
薄醉不成乡,转觉春寒重。鸳枕有谁同?夜夜和愁共。梦好却如真,事往翻如梦。起立悄无言,残月生西弄。
这首小词为旅夜怀人之作。
一起“薄醉不成乡”,叙入夜之时,客子因旅途孤独,百无聊赖而把酒自酌,借酒遣怀。“不成乡”为“不成醉乡”之略语。“举杯浇愁愁更愁”,饮几杯薄酒,无论如何也难以进入迷离恍惚,昏然忘我的境界,故次句折入“转觉春寒重”。孤灯只影,长夜漫漫,头脑的清醒,会使人倍感客馆的冷清,春寒的料峭。三句“鸳枕有谁同”,陡起波澜,故作一问。“鸳枕”,枕之美称,因枕上绣戏水鸳鸯而得名。反侧枕上,难以成眠,明明是孑然一身,却偏偏要明知故问。这看似多余的痴问,既有对往昔夫妇共枕之美满温馨的回忆,又反衬此时独卧之惆怅凄凉,更重要的是以顿挫之笔逼出歇拍之“夜夜和愁共”。羁宦南北,已非一日,旅夜孤独,唯愁相伴,夜夜如此,人何以堪!读词至此,前述之醉乡难入,春寒袭人,长夜难寐,自然都有了更重的分量。
下片“梦好却如真”,写梦中相会之欢悦,是承上片而来。长夜共愁,身心憔悴,朦朦胧胧,好象当真回到了夙夜萦心的故园,见到了两情缱绻的亲人。其境其情,历历在目,栩栩如生。然而梦再好,毕竟只是“如真”。“忽魂悸以魄动,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醒之后的失望和伤感,又当何如!“事往翻如梦”,客子在极度失望之馀,甚至觉得已往种种之事,简直就象梦一样虚无飘渺,不可依凭。是啊,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事如春梦了无痕”,这岂不是人生的莫大悲哀吗?由目前之情梦翻出人世之无常,使这首怀人小词更加显得苦涩沉重。思一及此,客子再也无法安然枕上。“起立悄无言”,此时此刻,还有什么语言能表达内心的巨大悲恸呢?故只能悄然,只能无言。结句“残月生西弄”,一弯残月斜挂在西边巷口的天际,把冷清惨淡的月光遍洒万籁俱寂的大地。词人“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范晞文《对床夜语》),在一派凄凉的氛围里结束了这首小词。
彭孙遹论词曾云:“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便率意无味。”(《金粟词话》)他的这首《生查子》,上片由今夜联及夜夜,下片由“梦好如真”翻出“事往如梦”,顿挫跌宕,层深浑成。特别是结拍,融情景中,旨淡而远。全词语言平易自然,似浅实深,极见斟酌锻炼之工,可以说实践了他的上述主张。
旅夜书怀赏析 旅夜书怀赏析: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首联写江夜近景,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颈联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诗人的名声因文章而显赫,告病辞官,皆是由于远大的政治抱负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感人至深。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旅夜书怀》原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翻译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细草,高耸桅杆的小舟停江边。星星垂向广袤空旷平野,明月照射着奔流的大江,我是因会写文章才得名,撤职是因为我年老体弱。我漂泊的生涯像什么呢,就如天地间孤飞的沙鸥。
《旅夜书怀》创作背景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是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永泰四月,友人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渝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重庆忠县)。杜甫于秋天抵达忠州后创作了这首诗。
《旅夜书怀》作者杜甫,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文献:
1、夏征农等.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周娜.唐诗宋词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
旅夜书怀原文及翻译《旅夜书怀》原文及翻译如下:
1、原文
《旅夜书怀》
杜甫·唐代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翻译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低垂在辽阔的天际,月亮倒映在江面上,随波涌动。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鸡。
《旅夜书怀》赏析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7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本事
下一篇: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