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贺铸《减字浣溪沙·闲把琵琶旧谱寻》原文赏析(宋)贺铸
《减字浣溪沙·闲把琵琶旧谱寻》
闲把琵琶旧谱寻。四弦声怨却沉吟。燕飞人静画堂深。欹枕有时成雨梦,隔帘无处说春心。一从灯夜到如今。
本篇是一首绝佳的闺怨词。起句“闲把琵琶旧谱寻”,化用五代韦庄《谒金门》(春漏促)词“闲抱琵琶寻旧曲”。“把”、“抱”同义。“谱”,这里指曲。“曲”而书之于纸为“谱”,“谱”而付诸管弦为“曲”,原不妨通用。“寻”通,重温之义。全句写一位少女百无聊赖,随意抱持琵琶重弹旧曲。次句“四弦声怨却沉吟”承上,言琵琶的四根弦上发出凄怨哀沉的音响。这里“却”字与上句“旧”字是词眼所在,很值得玩味。“却”字见出琵琶声之“怨”恰与弹曲者的主观意愿相反:本欲解闷,适增其愁。看来,上句所谓“旧谱”不能简单理解成过时的曲子,它当指往日与恋人聚会时曾经弹奏过的乐调。那时两情欢悦,因此琴声欢快;如今两情隔绝,虽抚弦更弹旧曲,企望用美好的回忆来自我安慰,但无论如何也奏不出旧日的愉悦之音了。第三句“燕飞人静画堂深”,语意层递而进。少女幽居闺中,孤寂无偶,只有梁燕作伴。燕子似乎不忍听这哀怨的琴声,飞走了;少女本人也不能终曲,放下了琴拨。于是,闺中恢复到先前那种死一般的静止,更显得深邃。
“欹枕有时成雨梦,隔帘无处说春心。”《浣溪沙》调下片一二句通常要对仗,此循惯例。这两句,上联写少女炽热的情感:斜靠着枕头,有时象宋玉《高唐赋》是那位“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一样,在梦中飞到情人身边;下联写人间冷酷的现实:一道门帘,就象沉重的棺盖,使闺中人与世隔绝,无处诉说她的怀春相思之心。两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一从灯夜到如今。”“灯夜”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夜,这前后几天,城市处处张灯结彩,通宵达旦供人玩赏。平日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姑娘们,难得这样的好机会,可以获准外出嬉游。“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词),就在如此良宵,不知发生过多少起青年男女冲决封建礼教网罗而自由恋爱的动人故事!本篇所写的少女,最后一次见到恋人,也就是在元宵之夜。从那之后,魂牵梦萦,深闺寂寞,郁郁寡欢,以迄于今。
《浣溪沙》末句如同《忆江南》,最为难写。单句叫韵,收束全篇,寥寥五字、七字,须独立见意,精彩出场,稍逊功力,即难免凑拍趋韵之讥。然而贺词此篇,却偏偏以末句著称。清代著名词学评论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曰:“贺老小词工于结句,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结处一笔叫醒,遂使全篇实处皆虚,最数胜境。”并举本篇为例,评道:“妙处全在结句,开后人无数章法。”我们试看前五句,当然句句不苟,一句一意,一句一境,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极缠绵悱恻的情怀,但总还是个平面。末句给出前文所述种种状况的时间持续度,点明“雨梦”、“春心”不自今日始,由来久矣。读来寻常七字,殊非警策,而功效之大,直使前五句所抒情怀的厚变成倍翻番。《白雨斋词话》之评,可谓深得此词三味!
最后附带说一说本篇的调名。《浣溪沙》有两种,一种即如本篇,上下片各三句,每句七字齐言,共四十二字;另一种则上下片末句都是十言,上七下三句式,其它各句不变,共四十八字。宋人或以四十二字体为《浣溪沙》正格,而称四十八字体为《摊破浣溪沙》(又称《南唐浣溪沙》、《山花子》);或以四十八字体为正格,而称四十二字体为《减字浣溪沙》,没有定准。本篇属于后一种情况。
《减字浣溪沙·贺铸》原文与赏析
贺铸
闲把琵琶旧谱寻,四弦声怨却沉吟,燕飞人静画堂深。
倚枕有时成雨梦,隔帘无处说春心,一从灯夜到如今。
这是一首闺怨词,描写一个闺中女子在心上人去后,日夜思念的情景。
写闺中怨情这类题材在婉约派初期词中很普遍。韦庄、晏几道写得较多、较好。这篇作品不论手法、风格都同韦、晏二人相似。本词侧重心理揭示,更显得蕴藉风流。
首句“闲把琵琶旧谱寻”,即从韦词点化而来。一个“闲”字已把离居女子那种寂寞难熬、百无聊赖的心态全盘托出。因为思念心切,才想起要找出旧曲,用琵琶弹奏,重温往日温馨,有“琵琶弦上说相思”的用意。然而重弹旧曲不仅不能解相思,慰寂寥,弦声幽怨,反增愁情。何籀《点绛唇》云: “拨尽琵琶,总是相思调,知音少,暗伤怀抱。门掩青春老。”已道尽此中况味。“沉吟”二字是以情态表其心绪,一种愁苦无告、欲吐又吞的复杂心理写得很含蓄。“却”字是眼目,既表现出反差,也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接着用“燕飞人静画堂深”补足前两句的情境。“燕飞”一语双关,以比言,指“燕去楼空”;以兴论,指飞燕也不忍听此哀音,那么“人何以堪”,不言自知。“人静画堂深”是全词表现主体,画堂深闺自从那人去后,女主人公深居简出,日夜独处,已没有往日琴瑟和谐的场面。愁想之深,由斯可见。
换头“依枕”二句用对句进一步写女子相思。上句以梦写情。词人所作《菩萨蛮》有: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前梦”句,“雨梦”用宋玉《高唐赋》中楚王梦中与神女相会的典故,隐指往日的生活情景,而今斯人已逝,只有偶然在梦中才能再现,“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更令人愁苦不禁。一梦醒来,帘幕低垂,空闺寂寂,显得与外界隔绝更深;而“雨梦”成虚,又徒增缱绻之情。作者曾写过: “柳花飞度画堂阴,只凭双燕话春心”(《浣溪沙》),但现在连“春心”也无处诉说。至此,作品把一个闺中女子在别后的追忆、怀想和画堂独处的寂寞、痛苦之情,写得一层比一层深。最后以“一从灯夜到如今”结束。说自元宵灯夜后,就无缘再次相聚,使她魂绕梦牵,简直无法打发那些日子;以后的情景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词除揭示人物内心的成功外,结构上也很有特色。词的上下片意思连贯而下,只是到最末一句才一语挑活全篇。其次,是用五句实写相思深苦,最后点明这深苦的相思已经很久很久,于是显得余情无极;伤感无限,意味深长。
贺老小词,工于结句,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结处一笔叫醒,遂使全篇实处皆虚,最属胜境。如《浣溪沙》云: “梦想西池辇边路……”又前调云: “闲把琵琶旧谱寻……”妙处全在结句,开后人无数章法。(陈廷焯《白雨斋词语》卷十)
况周颐《减字浣溪沙》全文及赏析一、诗词原文:
减字浣溪沙
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几家村落几声砧。
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只无人与共登临。
二、赏析:
第一节
此词是闺怨词中的佳作。词中前五句一句一意境,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极缠绵悱恻的情感。末句一笔叫醒,使全篇实处皆虚,陡入胜境,加强了全词情感的力度和深度。《白雨斋词话》评此词结句云:“妙处全结句,开后人无数章法。
上片起首一句用韦庄《谒金门》词“闲抱琵琶寻旧曲”句。“把”、“抱”同义。“谱”,这里也指曲。“曲”而书之于纸为“谱”,“谱”而付诸管弦为“曲”。“寻”为“重温”之义。全句写一位少女百无聊赖,随意抱持琵琶重弹旧曲。
次句“四弦声怨却沉吟”承上,言琵琶的四根弦上发出凄怨的音响,一似人深思时的微吟咏叹。“却”字与“旧”字是词眼所,“却”字见出琵琶声之“怨”、之“沉吟”,恰与弹曲者的主观意愿相反:本欲解闷,适增其愁。
可见,上句所谓“旧谱”,并非单指过时的曲子,而是指往日与恋人聚会时曾经弹奏过的乐调。那时候两情欢悦,因此琴声欢快,此时两情隔绝,虽抚弦更弹旧曲,企望用美好的回忆来自我安慰,但无论如何也奏不出旧日的愉悦之音了。
第二节
第三句“燕飞人静画堂深”,语意层而进。少女幽居闺中,孤寂无偶,只有梁燕作伴。燕子似乎不忍心听到这哀怨的琴声,飞走了;少女本人也不能终曲,放下了拨子。一个“静”字,一个“深”字写出了闺中又恢复了先前那种死一般的静止,意境深邃。
过片两句为对比。上联写少女斜靠着枕头,有时像宋玉《高唐赋》里那位“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巫山神女一样,梦中飞到情人身边,重渲染情之烈;下联写一道门帘,就象沉重的棺盖,使闺中人与世隔绝,无处诉说她的怀春相思之心,重点出现况之苦。
三、白话译文
秋日的斜阳映照着江水,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波纹。透过一片平展的树林,隐隐望见远处起伏的群山。平原上散落着几处村庄,不时传来几声砧杵声。记得当年和她共上西楼,眯着醉眼欣赏此处的风光。那时的景色和现在的很相似,所不同的只是今天没有人和我一同登高欣赏了。
扩展资料:
《减字浣溪沙》作者是况周颐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
该词虚实相生地展现了当下词人登临所见的眼前之景和伊人作伴。词人当初凝着醉眼所观赏的往久之景,通过今久情景的对比,流露出作者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怅惘心绪。全词意境沉郁,语言收放自如。
词的上片写登临所见:清澈的秋水,映着斜阳,漾起金波。一片平展的树林延伸着,平林那边,隐隐地横着远山。疏疏的村落,散见川原上,传出断断续续的砧杵声。接下去,下片前两句说昔年曾登此楼,风景与今相似。
而词人今日面对此景,究竟唤起何种感慨,却到结句“只无人与共登临”才点明,原来昔日同登此楼的人,今已不,只剩下作者孑然一身,伫立于楼上了。联系贺铸的生平看,那位不能同来的人,可能是他的眷属。
至此,可以感到上片所写的那秋水斜阳,那远山平林,那村落砧声,都不再是客观的景物了,而是词人心中眼中,都有一种伤心说不出处,这种伤心说不出的情绪,借助于末句的点醒,令人于言外得之,倍觉其百感苍茫,含蕴深厚。
-减字浣溪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7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诗词研究·诗学研究·傅山诗文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