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原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25 02:17:32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原文赏析(宋)周密

闻鹊喜·吴山观涛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是本词作者周密在其《武林旧事·观潮》一文中劈头而兴的惊叹语。确实,钱塘江八月十八日的潮汐,对于词人们来说,具有着“勾魂摄魄”的吸引力,所以自白居易、潘阆、苏轼、辛弃疾以来,就多有所咏写。而在这么多的观潮之作中,周密此词却又另有其独到之处——这就是,它在充分写出观潮所感的“宏壮美”之同时,又细腻地写出了潮来之前与潮退之后的“优美”感;它在写景“逼真”之同时,又使这些景色赋有了绰约的“神韵”。

题目是“吴山观涛”。吴山,是春秋时吴国与越国的分界岭,位于西湖之东南和钱塘江之北。登临此山,左湖右江,杭城风光,尽收眼底。起首“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就隐隐点出“登山”而“观涛”的题意。因是登山,故而眼界煞是开阔,举目眺望,唯见天水相连,好一派浩荡无际的秋色,使人简直怀疑整条钱塘江似被“染”过一般,显出极为纯净和极为醇厚的青碧颜色。这两句实际化用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和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语意,经过“加工”后展衍出一幅异常优美的“秋江碧水图”。不过,这幅画面表面是一种“静物扫描”,其实却寓藏着“动意”,一个“染”字就暗示出“造物主”正在悄悄地作“运化”之功。果然,霎那之间,这幅平静美丽的画面顿就变出了另一付“面孔”:“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宏伟壮观的海潮终于在“静极”之后“勃动”起来了!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其《观潮》中曾用这样的文笔描绘过钱塘江的大潮:“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而这里由于篇幅的限制,他就改用了更为精炼的语言加以形容,其艺术效果却也不输于散文的记述。这两句的妙处一在于运用“博喻”,把大潮之汹涌比喻成神龟背负的雪山,从睡梦中猛然惊起的巨龙,以及狂风卷飏下“耸立”而起的海水(苏轼《有美堂瀑雨》诗:“天外黑风吹海立”),使人“应接不暇”地感受其“势极雄豪”;二在于富于“动态”和“力度”,使人感受潮来时的咆哮奔腾、惊心动魄的“天风海雨”之势。下片接着又推出第三个“场景”:“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这几句置于上文狂涛奔涌的“宏壮美”之后,就分外显出它所别具的另一种“优美”感(王国维曾将美感分为“宏壮”与“优美”两种,见其《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试想,刚才还是海奔涛立、风卷潮涌的“伟观”,现在却已潮过涛息,风平浪静,远处笼罩在淡烟中的几点青山依然青翠欲滴,天边一抹红霞似还“湿淋淋”地残留着潮来时所沾的水珠,而白鸥则又趁着傍晚前的光亮,重又绕着直立的风帆舞翔……这番静谧安详的景象对于刚刚领略过“鳌戴雪山龙起蛰”的壮阔场面者而言,就象是在大型“轰鸣曲”后又听到了一支“轻音乐”那样,自然会格外地感到“轻松”、“愉悦”。而更妙的还在于全词的结尾——这“隔江闻夜笛”五字,既将前文所写的种种视觉形象“转换”成听觉形象(这是因为时已入夜,故只能“闻见”而不能“看见”),又使前文所写的种种实景,最后“融化”在一片如梦如幻、飘渺悠扬的笛声中。这样的结尾,极富“神韵”,真如张炎所曰,大有“有余不尽”之妙处(《词源》),使人读后产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无限遐想和回味。

如前所说,浙江之潮,本是“天下之伟观”。因此一般词人的“观潮”之作,都尽可能地把“重点”放在对于“潮来”时刻宏伟场面的“逼真”刻划上,然而周密此词却另有其“描写角度。”试看它不仅写出了潮来时的轰天而鸣,而且还细致优雅地写出了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的如画美景;再看它不仅写景“逼真”,且又“传神”和“富于“韵致”(末句最能体现其“余韵袅袅”),这种“描写角度”的转换与拓宽,不仅显示了作者在构思与写法方面的别具匠心,而且显示了词人作为一个“雅士”(周密自命其堂为“志雅”)所特有的那种“高雅”、“清脱”的审美意趣。因着这种审美意趣,他就不仅“发现”了潮来时的“宏壮美”,而且还能“发掘”出常人容易忽略的潮来之前和潮退以后的“优美”感,并将自己“独得”的这种美感通过优雅的词境极富“神韵”地表现出来。这是欣赏本词时所不应忘记的。

闻鹊喜·吴山观涛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鹊喜·吴山观涛

朝代:宋代

作者:周密

原文: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翻译:

⑴原题《闻鹊喜》,以冯延巳词句为名,即《谒金门》。⑵吴山:在杭州,俗称城隍山,一面西湖,一面钱塘江。“观涛“即”观潮“。枚乘《七发》:”观涛于广陵之曲江。“《疆村丛书·苹洲渔笛谱》卷二引《名胜志》:”吴山在府城之南,春秋时为吴南界,以别于越,故曰吴山。“⑶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韦庄《谒金门》:”染就一溪新绿“,周句殆从此化出。⑷传说渤海中五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巨鳌十五举首而载之,六万岁一交焉。“见《列子·汤问》。⑸蛰:潜伏。《周易·系辞传》:“龙蛇之蛰,以存身焉。“⑹快:有痛快爽快意。宋玉《风赋》:“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杜甫《朝献太清宫赋》:”四海之水皆立。“苏轼《有美堂暴雨》:”天外黑风吹海立。“以上两句状江湖上潮来雄壮的景象。⑺晚霞红如彩绡,疑为织女机柕所成。⑻白鸟:白色羽毛的鸟。《诗·大雅·灵台》:“白鸟翯翯。“这里当是水鸟,鸥鹭之类。杜甫《雨四首》之一:”白鸟去边明“,本句盖用此。”明边“,指天边帆影与红霞白鸟相映而言。

赏析:

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宋代词人咏潮者很多,苏轼辛弃疾等一代大家都留下过咏潮词作。周密的这首词题材上虽无新颖可言,但有自己的特色,颇值得一读。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下片写潮过以后的情景。“天水碧”,是一种浅青的染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

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例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与枚乘《七发》中关于观潮一段的描写相比,虽铺采摛文不及,但是精炼则超过前者,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

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与唐人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湘灵鼓瑟)同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美学家宗白华称赞词人“能以空虚衬托实景,墨气所射,四表无穷”(《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确实并非溢美之辞。

《闻鹊喜.吴山观涛》鉴赏闻鹊喜·吴山观涛
周密
海水天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②龙起蛰③,快风吹海立。数点烟鬟青滴④,一杼⑤霞绡红湿⑥,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
[注]②鳌:传说中海中的神龟。传说渤海中有15个神龟顶住5座神山。③蛰:动物冬眠、蛰伏。龙起蛰,冬眠后龙开始活动。④数点句: 远处几点笼罩着烟雾如鬟髻似的青山, 青翠欲滴。⑤一杼:一抹。杼,织布的梭子。⑥霞绡红湿:红霞像鲛人刚织出的湿绡。
《吴山观涛》上片写大潮涌来的气势,比喻用得新奇形象,把钱塘潮惊心动魄的场面艺术地再现出来。下片写潮过之后的情景。远山如黛,晚霞似火,又用“滴”、“湿”二字表现出潮水染湿了一切。以笛声作结,使境界更加悠远。写景从动到静,又以动结。词的第一句参照了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此处都比喻潮来的气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7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