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赏析(宋)辛弃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从小序可知,此词是辛弃疾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一个中秋的晚上为友人吕叔潜而作的。吕叔潜,名大虬,与当时一些名人有交住,生平事迹不详。辛弃疾到建康先后有两次,一次是在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任建康通判,另一次是孝宗淳熙元年(1174)为江东安抚使参议官。此词究竟作于哪一年,不可确考。
首二句写中秋月的明亮。一轮秋月高悬于天空,金光闪烁转动,正如飞上天空的镜子,又重新磨亮了。接着词人想到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就举起酒杯,向月中的嫦娥发出痴问:月亮缺了又圆,可是人却被白发欺凌,不能再年青,怎么办?前人对月发问,可谓多矣。唐朝大诗人李白有《把酒问月》诗,他提的问题是:“青天明月来几时?”天上的明月何时才有的?这是个宇宙的问题,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也曾“把酒问青天”,他提的问题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也是天上的问题。而辛弃疾在这里提出的却是人间的问题。必须指出,此词无论是写于乾道五年(当时辛弃疾三十岁)或是写于淳熙元年(当时辛弃疾三十五岁),辛弃疾当时的年龄并不能说老,也未必已有白发。所以这里的“白发欺人”当是虚拟之辞,意思是虚度年华、担心早生华发。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至乾道五年已有七年,至淳熙元年已有十二年,他一直主张收复中原,曾向统治者上《美芹十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九议》等等,提出一系列战略战术措施,但南宋统治者却苟安于半壁江山,不思统一祖国,所以他的意见都未被采纳,词人也无法施展抱负。他觉得南渡以来这些年,未能实现自己的抗金杀敌、收复中原的愿望,实际上就是虚度青春,而这在人间谁也不关心你是否岁月蹉跎,因此只能向天上的嫦娥发问:一旦白发降临,就无法参加抗金大业了,这如何是好,所以,这一发问,是词人对国事焦急关切的心声,字里行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既然是身在人间,由于南宋主和派的阻拦,词人不能抗金,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于是过片换头词人突发浪漫主义的奇想:不如乘着好风,自己奔驰到万里长空中去,岂不是可以直接俯视看到祖国整个的大好山河么!这里,曲折地反映了词人急切希望祖国统一的理想。末二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仇兆鳌注引《酉阳杂俎》云:“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又是一个神话传说。辛弃疾驰骋想象,要求斫却月中的桂树,使更多的清光普照人间,显然有着象征意义。周济《宋四家词选》云:桂婆娑“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其实,岂只“不止秦桧一人”,主要的还是指北方的金统治者。词人认为中原被金兵侵占,犹如月光被桂树遮蔽,使中原百姓不被月光照明,所以要斫却月中桂,即将金兵驱逐出中原,使北方人民也见到光明。词人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深刻地表现了他希望统一祖国的伟大理想和美好愿望。
全词想象奇特,意境阔大,气势磅礴,是辛词中杰出的浪漫主义佳作之一。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_翻译及赏析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宋代·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宋词三百首, 中秋节, 神话, 咏物, 月亮抒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赏析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藉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像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像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像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创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唐代·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梦江南·兰烬落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宋词三百首, 婉约写景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宋代·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宋代 :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宋词三百首, 豪放, 写景, 抒情, 怅惘人生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唐代·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长相思·汴水流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宋词三百首, 婉约, 山水, 女子相思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诗词赏析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题解】
此词约作于淳熙元年(1174)中秋之夜,当时辛弃疾再度出仕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吕叔潜,名大虬,辛弃疾的朋友,生平已不可考。
句解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八月十五,夜空如洗。词人抬头望天,只见一轮满月当空,月光皎洁,似金波流转,又似飞镜重磨,光亮如新。“秋影”,秋月。“金波”,喻月光清明柔和,如金色流波。“飞镜”,指月亮,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飞镜重磨”,比喻中秋之月如新磨的铜镜一样,光彩照人。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明月下,词人如痴如迷。他举起酒杯,追问月中仙子嫦娥:头上白发日增,似有意欺人,该如何是好?“姮娥”,即嫦娥,传说为后羿之妻,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奔向月宫。
此时的辛弃疾,南归已十二年,仍然壮志未酬。岁月空转,他怎能不为白发上头而焦灼苦恼呢?南归之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侄赵眘(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似乎雄心振发,并在张浚主持下出兵北伐。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朝廷主和派又重新当权。在这样的情势下,辛弃疾始终沉于下僚,空有满腔抱负,却无法施展。他于乾道元年(1165)上宋孝宗《美芹十论》,又于乾道六年(1170)上宰相虞允文《九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却一直未被采纳。对他而言,“白发欺人”是无可奈何,“把酒问姮娥”亦是无可奈何,除了天上的嫦娥,他已不知还可以向谁发问。这寥寥十余字,含尽无限悲愤、凄凉之意。
“白发欺人”系化用唐人薛能诗句“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与薛能不同,辛弃疾的慨叹,决不是一己之哀愁。不论个人境遇如何,在任何时候,国家的命运、百姓的生存都是他的头等大事,也是令他如此痛苦的根源。
词的上片,在充满郁愤的发问声中结束。到下片,词人情感的喷发更加激越。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激愤之情鼓荡于胸,转而变为词人的一番奇伟想象:乘风飞上长空,放眼俯瞰祖国万里山河。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也有“乘风归去”的想象。但东坡是向往月官,飘飘欲仙,表现的是一种超尘出世的幻想。而辛弃疾“乘风好去”,是为了“直下看山河”——他的目光始终注视着人间,他的心怀始终牵挂着祖国。
一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辛弃疾便豪情万丈,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势。他似乎在以此句自勉:即便受到再大的委屈、漠视,有再多的白发忧愁,祖国壮丽的山河又怎能放弃呢?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砍削。“桂婆娑”,指月中桂树。
词的最后,化用杜甫诗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明月下的杜甫怀念家人,所以想砍去月中桂树,让月光更清楚地照见家人。辛弃疾欲砍却婆娑的桂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让清澈的月光更多地洒向人间大地!月中桂树,比喻造成山河割裂、人间昏暗的黑暗势力,正如清人周济编《宋四家词选》眉批所言,“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辛弃疾束手无策,只能把酒问月,徒唤奈何。但在想象的王国里,他就能放纵情怀,气冲霄汉,大刀阔斧地清除一切阻挡光明的邪恶杂质,重振乾坤,重光山河。他那深沉博大的情怀,至此达到顶峰。
评解
咏月抒怀,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人们或用明月寄思乡思人之情,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或托明月感怀人生,如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借明月抒爱国壮志,情感勃郁激愤,在众多赋月佳作中独具一格。
全词将词人激越的情怀与奇妙的想象很好地交织在一起,层层递进,针线绵密,是辛词中用小令写大题材、发大感慨的杰作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37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隋李德林《霸朝杂集》抉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