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辛笛·秋思

大道家园 2023-07-24 03:03:10

作者:王德禄

一生能有多少

落日的光景?

远天鸽的哨音

带来思念的话语;

瑟瑟的芦花白了头

又一年的将去。

城下路是寂寞的,

腥红满树,

零落只合自知呢;

行人在秋风中远了。

辛笛

朦胧诗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主要着眼于诗所造成的一种朦胧含蓄的审美境界而言,因而它不为某种诗歌创作流派所专有;同时,造成诗歌朦胧含蓄的审美境界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寻找诗人心境情绪的客观对应物即是形成诗的朦胧含蓄美的常用手法。

人是社会之果,也是自然之花。自然环境中的种种物象与人类的情绪之间存在着互相对应亦即互相嵌合的关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原始意象(原型),在哲学中被称为对应。首先把这种原始意象说(原型说)和对应论从心理学和哲学领域中移植到诗的领域中的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他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美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则把这种“客观对应物”的理论发挥到了极致,甚至认为“表达情感的唯一的艺术方式便是为这个情感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正因为诗人的情感与客观对应物之间有一种若隐若现;若断若续的对应关系,这就造成了诗的朦胧含蓄之美,而避免了直白浅露之弊。

辛笛在他的《辛笛诗稿·自序》中指出:“善于捕捉印象是写诗必不可少的要素。”这里的“印象”即带有主观情调色彩的客观对应物。他的《秋思》就是一例。在这首短诗中,诗人捕捉了一组印象,从而组成了一个具有浓郁主观情绪色彩的整体印象群——“落日的光景”。这其中,有“远天鸽的哨音”、有“白了头”的“瑟瑟的芦花”、有“寂寞”的“城下路”、有“在秋风中”“远了”的“行人”,这些印象都与诗人的主观感情的情调与色彩相对应和衔接:“远天鸽的哨音”与“思念的话语”相应,都是一样的淡远轻微而渺茫;“瑟瑟的芦花白了头”则一语双关,诗人与芦花是一样的青春已逝;脚下是“寂寞的”“城下路”,远处是“在秋风中”“远了”的“行人”,眼前与将来都是一样的寂寞和凄凉。这些满孕着情调和色彩的印象——客观对应物,就使这一片“落日的光景”笼罩上并沁透出一股浓重的诗人主观情绪的气氛。《秋思》听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孤独、寂寞、凄凉、清哀的情思。在诗人看来,这种情思是人生难以摆脱的,即使一时的“腥红满树”,也“自知”难免“零落”——在这里,表面的繁华热闹,在诗人忧思的外射下,也成了诗绪的反衬。

古人论诗的创作过程,一曰“即景生情”,二曰“因情生景”,但无论“景生情”抑或“情生景”,情与景之间必相关,古诗话谓之“关情”,这恐怕也就是指的对应关系吧?由此看来,无论中外古今,新诗旧诗,诗理一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27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