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重要诗人·丁澎诗词研究·重要诗人·丁澎
字飞涛,号药园。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世祖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初官刑部主事,调为礼部主客郎中。顺治十四年,主持河南乡试,为榜首试卷更易数字,廷议谪戍奉天,谪居塞上五载。圣祖康熙四年(1665),赦归,当已有五六十岁。澎少有隽才,其所作《白雁楼诗》,流传吴下,士女争先采摭,书之衫袖。居盐桥,与其弟景鸿、潆并称为“盐桥三丁”,又与陆圻、柴绍炳、毛先舒、沈谦等相唱和,人称“西冷十子”。通籍后,在京师与宋琬、施闰章等诗酒往来,人号“燕台七子”。赦还后,遍游名山大川,故其诗多题赠唱酬、行旅写景之作。也有许多描写遣戍谪居的篇章,如《录别八首》写遣戍上路时自己与前来送别亲友的复杂心情:“送客黯无色,强辞慰我颜。相怜复自痛,不久当回还。十里各分手,吊影身独单。”把流放者的凄凉和亲友的强颜安慰写得十分生动。又如《初至靖安寄邸中诸旧友》、《东冈》、《辽海杂诗》、《度岭见长城》等诗写谪戍之地的艰苦和自己的思乡情绪都很感人,但这些篇章大多写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未敢触犯时忌。著有《扶荔堂集》与《信美堂诗选》。《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有传。
诗人丁澎因为近视闹出了什么样的笑话?“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这句话并不是夸张,在我国古代,许多学子为了考取功名,十年寒窗苦读,不舍昼夜,只为在将来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挑灯夜读的时候多了,视力也就会逐渐下降。在当时,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近视也没有办法像如今一样治疗。也因此,当时有许多人就因为近视闹了不少的笑话。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清朝著名诗人丁澎,他就曾经因为近视闹了个大笑话,在新婚之夜竟因为看不清,和丫鬟入了洞房。
寒窗苦读数十年,文采不凡
丁澎是清朝初期的著名回族诗人,字飞涛,号药园,浙江杭州人,他的爷爷丁鹤年就曾经是明朝著名的诗人。和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丁澎也希望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在古代科举是贫困学子改变自己命运的好机会。
丁澎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天子近臣,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于是从幼年时期开始,丁澎就十分刻苦读书。之后终于考中进士,在朝中担任。而且由于他是回族人,可以更好地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民族文化交流。
丁澎在任期间曾经官任刑部广东司主事,后来被调到礼部,担任主客司,在这期间他凭借自己的优势,加强了与伊斯兰教各国的联系,同时他也对伊斯兰国家有了充分的认识。
丁澎除了他的政治贡献外,还有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丁澎与他的两个弟弟都是饱读诗书,富有文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三丁”,他与同乡的几位并为“西岸十子”。
当时他所做的《白燕楼诗》流传吴下,当时的人们纷纷传抄,颇有几分洛阳纸贵的架势,当时有人做诗“恨无十五双鬟女,教唱君家白燕楼”描述当时人们对这首诗的追捧。
同时,在礼部担任官职期间,丁澎对伊斯兰地域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之后编撰了《天方圣教序》和《真教寺碑记》两本书,他认为伊斯兰教的教义其实与儒家思想是互相融合的,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有利于维系与信仰伊斯兰教国家的关系。
贬谪边塞,虽生活艰苦但仍积极乐观
在官场上“伴君如伴虎”,在各种政治博弈的情况下,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轻则贬谪,重则丧命。在顺治十四年的时候丁澎奉命担任河南典试的副考官,但是这一年,有一个著名的案件,就是科场案,丁澎也被卷入其中,后被弹劾,贬谪到吉林省的洮安县。
在中国历史上,被贬谪官员并不在少数。他们中有的人郁郁寡欢,怨天尤人;也有的人心有不甘,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还有人乐观的面对各种磨难,心中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丁澎便是乐观派中的一员,他虽然不幸被卷入了科场案中,但是比起那些失去生命的人来他是幸运的。当时的吉林远不像今天一样,十分的偏僻荒凉,多数是被流放贬谪的人。
丁澎最开始来到吉林的时候,生活十分艰苦。边塞苦寒,他们一家时常缺衣少食,有时候甚至几天都吃不上饭。但是乐观的丁澎并没有因此郁郁寡欢,而是苦中作乐,很快就适应了这里艰苦的环境,和当地的居民交上了朋友。
当地有时候还会有猛兽出来猎食,丁澎有一天晚上就遇到了大老虎在砸门,刚开始丁澎还以为是自己的朋友来到边关探望自己的,满心欢喜的准备打开门,却从发现是一只老虎在那里砸门,丁澎当时就被吓醒了,之后他镇定地将门关好锁上,好在老虎见门迟迟没有打开就离开了。
尽管边塞苦寒,但是这里民风淳朴,百姓安定,在这里丁澎感受到了在官场所没有的氛围。也是在被贬谪的时期,丁澎创作了诸多诗歌,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宝贵的研究资料。
高度近视惹笑话
即使是在今天,那些近视的朋友们相信离开了眼镜也是“五米之内雌雄不,五十米之内人畜不分”的情况,更何况是在当时没有眼镜的清朝初期呢。
丁澎因为年少时期经常挑灯夜读,视力严重下降,后来更是因为自己的高度近视惹出不少笑话。最出名的应该就是丁澎在新婚之夜因为看不清与丫鬟入了洞房了吧。古人云,人有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丁澎能够在洞房的时候认错人这近视也是厉害了。
原来当时丁澎新娶了一房小妾,当晚与友人一起喝得是酩酊大醉,跌跌撞撞回到自己的房间,掀开盖头迷迷糊糊地发现自己的这个小妾还挺好看,就开开心心的和她入了洞房。第二天醒来以后才发现躺在自己身边的竟然不是自己的新纳的小妾,而是家中的一个婢女。
丁澎如何咏沈阳?丁澎:贺新凉·塞上
在清初东北流人中有一位极富个性、才气横溢的诗人,初被流放时曾把这当成皇帝给予的出游的机会。但在谪居戍所,整整饱受八年之苦才盼到赦归令悲悲切切南归。这位诗人就是出生在浙江仁和(今杭州) 的回族文人丁澎。
丁澎是明代著名诗人丁鹤年后裔。少年时便以诗赋显露头角,一首《白雁楼》诗,“流传吴下,士女争相采摭书之衫袖”。被称为“有隽才”的秀才,他还与其弟丁景鸿、丁景漾以善诗,被时人称为“吴下三丁”。他交游广泛,曾加入著名诗人陆圻等组织的“登楼社”,诗词兼擅,名列“西泠十子”。
顺治十二年(1655年) 丁澎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礼部郎中等职。入仕进京后,他与京中文人宋琬、施闺章等交往密切,互相唱和,号称“燕台七子”。但为官不足三年,顺治十四年(1657年) 他奉命为主考官,因“进呈试录四书三篇,皆由己作,不用闱墨,有违定例”(见《清世祖实录》卷一一三),受革职察议。第二年七月被定罪流放盛京尚阳堡。他携妾被押解到盛京戍所,途中千余里颇受煎熬,但他不改文人习性,每当在驿站中见墙上有流宦的题诗,便喜形于色,连说戍所一定会有诗友的。落魄时他犹自我解脱地把流放当成是一次御赐的出游,使自己能离京出塞,领略一派塞外风光。他到盛京后在一首《贺新凉·塞上》词中写道:
苦寒霜威冽,正穷秋,金风万里,宝刀吹折。古戍黄沙迷断碛,醉卧海天空阔。况毳幕,又添新月。榆历历兮云槭槭,只今宵便老沙场客。搔首处,鬓如结。
羊裘坐冷千山雪。射雕儿,红翎欲坠,马蹄初热。斜紫貂双纤手, 罢银筝凄绝。弹不尽,英雄泪血。莽莽晴天方过雁,漫掀髯,又见冰花裂。浑河水,助悲咽。
这首词虽是全写塞外秋色的,但尾句“浑河水,助悲咽”,清晰地把一个被流放到盛京的流宦的真实的悲切之情呈示出来。
丁澎:永安桥
到盛京后,丁澎得到盛京将军敦拜·乌库礼的关照,生活得以稳定下来,在东冈有了茅屋,且有牛车得与盛京流宦中的诗人李呈祥、孙旸等交往,赋诗唱和。每当吟咏,兴奋有加,豪情顿发,意气淋漓。如他咏盛京《永安桥》诗云:
千丈晴虹跨赤霄,天边忽下永安桥。
二陵雪尽松楸出,万井霜开雨露消。
汉水滹沱原有树,咸阳灞浐不通潮。
翠华曾作临汾赏,小队鸣弓逐射雕。
这首诗兴起瑰丽,豪气逼人。虽然在丁澎之前有许多人吟咏过这座雄奇的白石桥。丁澎却能不落窠臼,脱颖而出。他把永安桥比喻得如同千丈彩虹横跨在红云铺展的天空,浪漫地咏赞永安桥是从天而降的奇观。颔联两句,诗人视野扩宽,以盛京之景烘托永安桥。写永安桥的出现犹如盛京福昭二陵雪尽而松楸绿染,又似盛京城内千家万户炊烟袅袅微雨晨露散去一片清新。颈联、尾联诗人进一步展开联想,写永安桥这地方当年曾经是兵戎相见的征战之地,而今清皇东巡的仪仗也曾经过这里,皇家卫队在这里鸣弓射雕。
诗中“万井”,指千家万户。“汉水滹沱原有树,咸阳灞浐不通潮”两句,说永安桥这里曾有战事。“滹沱”,指滹沱饭。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前行军河北,众皆饥疲,冯异献上豆粥,后遇大雨,冯异又进麦饭。“灞浐”,即灞水、浐水,都在陕西关中上林苑中。尾联中的“翠华”,指旗竿上饰以翠羽之旗,指皇帝仪仗,此处代指皇帝。“临汾赏”,指清帝在盛京赏赐创业时的功臣。“临汾”,山西县名,汉时为平阳县,汉高祖时赐为相国曹参的封邑。
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华美的词藻与用典,工稳的对仗与韵味,奇丽的比拟与烘托,使丁澎这首《永安桥》在清代同题诗中尽享风光,堪称一首佳作。丁澎的许多诗赋都显示他的诗赋才华,当时就有人评说他的诗词:“裂帛一声,红珠迸碎,我读之便觉耳后生风,鼻端出血。”流放盛京时期丁澎的作品令人生悲、感动,有了突出的特色。
丁澎的《东冈》(五首)、《夏日移居》(八首)、《辽海杂诗》(八首)、《东郊十首》等组诗中,也有许多诗作是吟咏盛京,以及他在盛京的生活情景、盛京民间风俗等多方面题材的,这里就不一一详述,有兴趣关注丁澎这些诗作,可找来丁澎的《扶荔堂诗集》和《扶荔堂诗选》定会有所多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26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法国)波特莱尔·秋
下一篇: 白居易《阿崔》诗词注释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