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重要诗人·孙枝蔚诗词研究·重要诗人·孙枝蔚
字豹人,号溉堂。陕西三原人。少年时适逢李自成义军攻潼关,尝起兵对抗,兵败逃往扬州。初业贾,旋即折节读书。性好诗,间为诗而自曼声以歌之,然不事生产,家益贫。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开博学鸿词科,枝蔚与荐,求罢不允,促入试,不中式而出。以年老授内阁中书职衔。放归益贫,游食为生。枝蔚处于易代之际,入清后又极贫困,如王泽弘为其诗文集所作《序》中言,“穷老无归,以谋生不暇,日奔走于燕、赵、鲁、魏、吴、越、楚、豫之郊,其所阅历山川险阻、风土变异及交友世情向背厚薄之故,皆一一发之于诗,以鸣不平而舒怫郁”。其诗还涉及了作者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忆昔》、《与客二十馀人夜发三原赴张果崖》等反映明末关中久战不息、城乡萧条;《村居杂感》、《甲申述怀》、《甲申春日记事》等反映作者在李自成政权统治下的感受。至于眷恋故国、悼念抗清牺牲志士、揭露清军在南方屠戮的作品更多。诗中最感人的乃是描写个人遭遇,抒发不平之鸣、抑郁之情的作品,如《客句容五歌》、《秋怀诗十一首次韩韵》等。枝蔚学陶,长于五古,风格质朴老健,平易畅达,而令读者感到蕴蓄无穷,也有些雄豪之作。其近体诗较为一般,有些过于平直,短于诗味。有《溉堂前集》九卷、《续集》六卷、《后集》六卷、《文集》五卷、《诗馀》二卷。《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有传。
示儿燕[清]孙枝蔚的翻译示儿燕[清]孙枝蔚的翻译如下:
开始读古书时,千万不要太爱惜书本,过分的爱惜,一定把它束之高阁而不去读它。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爱惜书本是有能力藏书的人家所做的事,我们穷人没有余力去效仿这种做法了。
就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珍贵的古瓷器,本应当珍惜,但家里穷,只有这件器皿,难道忍着口渴和饥饿而不用它,把它珍藏起来吗?儿女应当知道。
原文: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新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孙枝蔚的相关简介
孙枝蔚(1620年一1687年),清初著名诗人,字豹人,号溉堂,陕西三原人。因其家乡关中有焦获泽,时人因以焦获称之。 生于明光宗泰昌元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年六十八岁。
孙枝蔚一生,著述甚富:所著《溉堂集》,含《前集》九卷、《续集》六卷、《诗余》二卷、《文集》五卷、《后集》六卷,计二十八卷。其中《前集》、《续集》、《后集》为诗,计二千余首。
【读书日志】读书莫惜书 今日偶然独到清初诗人孙枝蔚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内容如下:
这封家书语言浅近,通俗易懂,简析如下:
家书开篇,诗人孙枝蔚就告诫儿子读古书一定不要过分的爱惜书。天下父母一般都会告诫孩子要惜书,而孙枝蔚却反其道而行之,让孩子不要惜书。这种反常之语极易吸引读者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接着,孙枝蔚指出了过分爱惜书的危害,那就是:一定会将之束之高阁,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言下之意:儿子啊,你不用那么惜书。
随后,孙枝蔚便就如何读古书对儿子进行指导,明确提出:读书必须要动手圈点勾画批注,需要用心读,反复读,把书读懂、读透。万一把书读烂了,大不了再买一本。
最后,孙枝蔚再次强调,惜书是有才力的藏书家的事情,对于普通底层的民众,不用效仿他们的行为。并以古瓷为喻,深入浅出,进一步阐述不用惜书的观点。
这封简短的家书,让我们看到了孙枝蔚先生对于读书的独特见解,看到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看到了在字里行间流溢着的深沉的父爱。
这封家书让我想起了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以及傅雷的《傅雷家书》等。这些家书,都无一例外地谈到了如何读书、如何修身、如何处世等问题。对于在教育上迷茫徘徊的家长们来说,读读这类家书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我准备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阅读相关的家书作品。希望能从这些家书作品中去汲取育儿智慧,获得前行力量。加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26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曾卓:悬崖边的树
下一篇: (法国)波特莱尔·秋